县衙档案室的浓烟尚未完全散去,焦糊味混杂着潮湿的灰烬气息在晨风中飘散。赵政站在废墟前,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被焚毁的竹简残片。萧何匆匆赶来,官袍下摆还沾着救火时的泥水。
\"户籍田册损毁大半,\"萧何声音低沉,\"这把火来得太巧了。\"
赵政弯腰拾起一片未燃尽的竹简,上面依稀可见\"骊山役\"三字。\"有人想掩盖什么。\"他轻轻摩挲着竹简边缘的焦痕,\"正好,我们便从徭役名册查起。\"
三日后,县衙账房内烛火通明。赵政将新整理的徭役名册与往年存档逐一比对,指尖在竹简上缓缓移动。忽然,他的手指停在某处:\"县令批注,今岁需征八百人赴骊山?\"
正在整理文书的萧何抬起头:\"按往年惯例,五百人足矣。\"
\"多出的三百人...\"赵政冷笑,\"怕是有人想从中牟利。\"
为验证猜测,赵政换上粗布衣裳,独自走访乡间。在城东李家庄,他遇见一个正在田里劳作的老农。
\"老丈,今年家里可要出徭役?\"
老农唉声叹气:\"本来只需出一个,县里非要征两个。小老儿两个儿子都要去骊山,这地可怎么种啊!\"
赵政注意到老农手上厚厚的茧子,心中一动:\"若是只出一个,您待如何?\"
老农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那、那真是天大的恩德!\"
这日清晨,赵政信步来到市集。晨光熹微中,只见一个卖陶器的老妇人正对着破碎的陶罐垂泪。原来是一群衙役纵马而过,撞翻了她的摊位。
\"这可是俺一家老小半个月的口粮啊!\"老妇人哭诉道。
赵政蹲下身,仔细帮老妇人收拾残片。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摊前 - 正是刘邦。他二话不说,掏出钱袋:\"这些陶器,俺全要了。\"
老妇人怔怔地看着他,刘邦却咧嘴一笑:\"就当是替那些不长眼的东西赔罪。\"
午后,赵政来到城西视察水利工程。只见曹参正带着民工疏浚河道,周勃在指导年轻人搬运石块。突然,一阵争吵声传来。
\"这河道不能这么改!\"一个白发老匠人激动地指着图纸,\"会冲垮下游的良田!\"
曹参皱眉:\"这是县令定的方案。\"
赵政上前细看图纸,立即发现问题所在。他取过笔,在图纸上轻轻一改:\"老匠人说得对。依秦时郑国渠旧制,此处该有个分水闸。\"
老匠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大人懂水利!\"
傍晚时分,赵政正在整理证物,忽闻门外车马声。王陵带着两个随从,抬着一口木箱来访。
\"听闻赵吏掾在查徭役之事,\"王陵开门见山,\"特来献上这些账本。\"
箱中竟是县令历年贪腐的详细记录。王陵淡淡道:\"沛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容有人如此糟践。\"
深夜,赵政独自来到县狱。白日里那个醉酒闹事的年轻人蜷缩在草堆中,见他来了,急忙跪地:\"大人,小的知错了!\"
赵政点亮油灯,发现年轻人身上满是鞭痕。\"这些伤...\"
\"是县尉打的,\"年轻人哽咽道,\"因为小的不肯做伪证陷害大人。\"
就在赵政准备离开时,狱卒悄悄塞给他一封信:\"这是从县令书房找到的。\"
信中赫然写着郡守与县令勾结,虚报徭役名额分赃的罪证!
走访数日后,赵政带着满满的证言回到县衙。就在他准备向县令发难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这日清晨,赵政刚踏入县衙,就见刘邦被五花大绑地押在院中。县尉大声呵斥:\"刘季!你昨日醉酒误了巡夜,该当何罪?\"
刘邦满身酒气,却嬉皮笑脸:\"昨夜月色太好,忍不住多饮了几杯...\"
\"按律当杖责二十!\"县尉挥手就要用刑。
\"且慢。\"赵政上前一步,\"刘亭长虽有过错,但念其平日勤勉,可否让他戴罪立功?\"
县令闻声从堂内走出,阴阳怪气地说:\"赵吏掾倒是心善。不过...\"他话锋一转,\"你近日四处走访,莫非是对本官处理的徭役事宜有所不满?\"
气氛顿时剑拔弩张。萧何适时出现,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县令大人,这是郡里新发的公文,要求严查徭役虚报。\"
县令脸色骤变。赵政趁机开口:\"下官确实发现名册有疑。若大人允许,愿当众核对,以证清白。\"
次日,县衙大堂挤满了前来听审的百姓。赵政将收集的证据一一陈列:真实的户籍记录、百姓证言、往年的徭役档案...
\"按户籍,沛县今年只需征发五百人。\"赵政声音清朗,\"多出的三百个名额,不知作何用途?\"
县令冷汗涔涔,强作镇定:\"这、这是为预防不足...\"
\"预防不足?\"萧何适时接话,\"还是有人想从中克敛钱财?\"
就在僵持之际,刘邦忽然带着几个乡老闯入堂内:\"县令大人!俺们愿意作证,赵吏掾说的句句属实!\"
原来赵政早就安排刘邦去联络受害百姓。此刻众人齐聚公堂,群情激愤。
县令见大势已去,只得妥协:\"既、既然如此,就按实际人数征发...\"
堂外顿时欢声雷动。一个老农激动地跪地叩首:\"青天大老爷啊!\"
退堂后,萧何与赵政并肩走在回廊下。
\"今日之事,赵兄处理得漂亮。\"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不过县令绝不会善罢甘休。\"
赵政望着廊外湛蓝的天空,轻声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日我们护住的不仅是三百个名额,更是百姓对官府的信任。\"
这时,刘邦嬉笑着凑过来:\"赵老弟,今日多谢解围。不过...\"他压低声音,\"俺听说县令在暗中联系郡守的亲信,你要小心。\"
就在此时,一骑快马飞驰入城,马上驿卒高喊:\"急报!陈胜大军已破陈县!\"
众人脸色骤变。萧何轻声道:\"看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赵政握紧袖中的玉佩,目光坚定。乱世已至,他必须加快脚步了。
望着堂外欢欣鼓舞的百姓,赵政恍惚间又回到了那座现代化的政务大厅。那时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着工作人员如何耐心地为老人办理养老金,如何细致地解答百姓的疑问。他记得当时自己还曾嗤笑:\"如此琐碎之事,何须亲力亲为?\"如今亲自处理这些\"琐事\",他才真正明白——治国之道,不在高堂之上的宏图大业,而在市井巷陌的柴米油盐之中。每一个被免除徭役的农夫,每一个得到公正对待的百姓,都是支撑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基石。
夜色渐深,赵政独坐灯下整理文书。当他看到\"陈胜\"二字时,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清楚地记得在博物馆的展板上读过:陈胜起义后虽声势浩大,却因内部倾轧迅速败亡。而真正终结乱世的,将是此刻还默默无闻的刘邦、项羽等人。历史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表面波涛汹涌,暗流却自有其方向。如今他这条本应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游鱼,却要逆流而上,试图改变整条河流的走向。这究竟是痴心妄想,还是天命所归?
窗外,一轮残月挂在树梢,清冷的月光洒在院落里。赵政吹熄油灯,任由月光将自己笼罩。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咸阳宫中那个不可一世的自己,也看到了两千年后博物馆里那个幡然醒悟的灵魂。
\"这一次,\"他在心中默念,\"朕不会再辜负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更添夜色深沉。而新的一天,即将在曙光中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