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中央监控大屏率先亮起。75栋专科楼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次清晰,10万张床位的实时状态条以绿色为主调,仅372条显示黄色预警——那是昨夜新增的重症患者。“沈院,科研中心量子计算机完成最后调试,各实验室数据接口已全部打通;后勤组报告,7个员工餐厅、5个患者餐厅及3家超市均已备岗,可保障15万人就餐。”监控系统专区的值班主管手指划过屏幕,将罕见病中心的实时画面置顶。
沈知行站在指挥中心的环形操作台后,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是苏晴发来的照片:双胎宝宝裹在印有医院LoGo的襁褓里,男孩攥着小拳头,女孩正吮吸手指。他指尖在备忘录里确认早已录入的任务:“联合科研中心全实验室,基于双胎基因数据开发儿童健康监测模型”,随即抬头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通知330位专科副院长、总主任,八点整在科研中心一楼报告厅集合,参加启用仪式;婴儿中心将双胎的基因原始数据加密传输至科研中心量子计算机终端。”
第一阶段:晨光里的日常运转——从餐桌到病床的民生线
六点半,超市专区的员工已完成货架补满。3号超市主管李姐正核对冷链柜温度:“无糖奶粉、婴幼儿辅食、术后营养粉全部补货到位,昨天家属反映的防压疮床垫也补上了,按制度留样检查完毕。”一位穿着病号服的老人在货架前驻足,她的女儿拿着购物清单轻声询问:“妈,医生说您要低钠饮食,这个酱油是无盐的,买两瓶?”李姐立刻上前:“阿姨是心内科的患者吧?我们刚到了搭配的杂粮粥,开袋就能加热,特别方便。”
餐厅专区的后厨已是热气蒸腾。2号患者餐厅的营养师正对着屏幕调整食谱:“肾病专区12床需要低钾餐,标注‘优先配送’;儿科17区的患儿餐要做成果蔬卡通造型。”厨师长挥舞着炒勺,不锈钢锅碰撞声里夹杂着报单声:“罕见病中心早餐128份,婴儿中心陪护餐96份,科研中心启动仪式茶歇500份,全部按营养分级备餐!”食材验收台旁,后勤员仔细核对检疫报告,按制度将每批次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单归档。
七点十五分,75个专科楼的电梯迎来早高峰。313专科专区的神经内科走廊里,护士长安琪推着治疗车快步前行,车斗里的输液袋按床号排列整齐:“12床大爷的降压药、18床阿姨的营养神经针,都核对过过敏史了。”她的对讲机突然响起,是专科副主任的指令:“刚收了个急性脑梗患者,立刻协调影像科做加急ct,通知专科总主任到导管室。”
此时的专家专区,遗传科张教授正对着电脑梳理病例。屏幕上弹出科研中心的提示:“您负责的hLtS患儿基因数据已同步至量子计算机,可进行深度分析。”他指尖轻点,调出与北京协和医院共享的病例库比对,突然抬头对助手说:“把这个患儿的家族基因图谱也传过去,量子计算机说不定能发现我们遗漏的突变关联。”
第二阶段:科研中心启用——量子核心的算力觉醒
八点整,科研中心前的广场上,330位专科副主任整齐列队,330位专科主任、总主任及副院长依次步入报告厅。沈知行在掌声中走上台,身后的巨幕突然亮起:量子计算机的蓝色数据流如瀑布倾泻,将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老年痴呆神经保护实验室等的设备画面逐一串联。“今天,我们以量子计算机为核心,整合所有实验室成立科研中心。”他举起激光笔,点向屏幕角落的基因图谱,“这是我院双胎宝宝的基因数据,也是我们的首个攻关任务——开发更精准的儿童健康监测模型。”
仪式结束后,各实验室负责人立刻赶回岗位。程昱站在量子计算机操作台前,指尖在触控屏上输入指令:“调用碱基编辑数据库,将双胎的SmN1、GJb2等基因位点与全球50万健康儿童数据比对。”屏幕上瞬间生成三维基因图谱,红色标记的易感位点在量子算力支撑下快速闪烁。“沈院,您看这里,”他指着一处突变位点,“男孩携带的这个位点与过敏性哮喘相关,但传统检测容易误判,我们可以基于这个开发预警模块。”
老年痴呆神经保护实验室的团队正围着活细胞成像系统。“量子计算机刚解析出β淀粉样蛋白的新结合位点,”实验室主任拿着平板展示数据,“和我们之前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要是能早点整合资源,至少能提前三个月出结果。”隔壁的渐冻症分子靶向实验室里,全自动基因测序仪正高速运转,技术人员报出数据:“10例患者样本的基因分型已完成,耗时仅45分钟,比之前快了近2小时!”
沈知行走到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李主任正盯着量子追踪的t细胞动态:“我们发现病毒潜伏的‘免疫盲区’有特异性基因标记,要是能单独建个中心,集中开展cAR-t联合基因编辑的研究,肯定能加速突破。”沈知行眼神一亮,指尖在手机备忘录里新增一行:“评估艾滋病中心筹建可行性”,随即点头:“你们先做方案,资源优先倾斜。”
第三阶段:诊疗高峰与管理协同——十万床位的精准调度
上午十点,门诊接诊量突破2万,10万张床位的占用率升至87%。监控系统专区突然弹出红色警报:“胸外科3区新增2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需重症监护床位!”专科副院长立刻在管理群调度:“从呼吸科调剂2张IcU床位,通知麻醉科、胸外科主任15分钟内到手术室集合;后勤组安排专用转运车,走绿色通道!”
罕见病中心的诊室里,来自外地的母亲抱着患儿焦急询问:“医生,上次说的基因治疗什么时候能做?”专科总主任调出量子计算机的分析报告:“您孩子的致病基因已精准定位,我们用碱基编辑技术修正的效率达98%,误差率低于1%,等新的治疗方案通过伦理审查就能安排,比传统疗法精准得多。”旁边的护士正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同步将数据录入系统:“宝宝的血氧很稳定,今天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家属记得去餐厅领患儿餐。”
婴儿中心的NIcU里,双胎宝宝的监护仪曲线平稳。护士长将最新数据上传至科研中心:“男孩体重增长200克,女孩180克,基因表达数据已按要求同步。”苏晴坐在床边,看着护士用适配了新模型的监护仪检测:“这就是科研中心开发的新设备吗?比之前的反应快多了。”护士长笑着点头:“量子计算机在后台实时分析呢,以后宝宝有任何基因层面的异常,都能提前预警。”
中午十二点,管理层专区的会议仍在进行。330位专科副主任分组汇报科室运营情况,骨科副主任提到:“昨天接诊了3例罕见骨发育不良患者,基因样本已送科研中心,建议和罕见病中心联合开mdt。”沈知行突然插话:“各位注意,除了儿童健康模型,科研中心还要同步储备两个方向的技术——艾滋病免疫重建和肿瘤靶向治疗,后续会有专项会议部署。”台下立刻有人提笔记录,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的李主任眼神里藏不住期待。
第四阶段:夜幕下的科研与民生——暗线里的新蓝图
傍晚六点,诊疗高峰渐退,但科研中心的灯火愈发明亮。程昱团队的屏幕上,儿童健康监测模型已生成初步框架:“整合了双胎的基因易感位点、生长曲线及免疫指标,能提前6个月预警过敏、哮喘等12类儿童常见病。”沈知行俯身查看,指尖在模型上标注:“加入不同月龄的营养适配模块,结合餐厅的营养数据库,给出个性化饮食建议。”
超市专区开始晚间补货,1号超市的收银员小张正帮家属打包商品:“您买的婴儿湿巾是无酒精的,适合早产儿用;这个退热贴是婴儿中心推荐的,记得按说明用。”餐厅专区的值班员在整理留样柜,每一份餐食都贴着标签:“6月12日晚餐-心内科低钠餐-留样48小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
监控大屏上,10万张床位的状态条已恢复99%绿色。沈知行滑动手机,看到苏晴发来的视频:宝宝们正在吃奶,背景里传来电视声——正播放全球首例cRISpR碱基编辑治愈罕见病的新闻。他拨通程昱的电话:“儿童模型再加个模块,预留肿瘤相关基因的监测接口,科研中心要为后续建癌症中心打基础。”
晚上八点,科研中心的量子计算机仍在高速运转。屏幕上,双胎的基因图谱与海量临床数据持续碰撞,生成的健康监测模型不断优化。沈知行站在落地窗前,看着75栋专科楼的灯光如繁星闪烁,手机备忘录里的内容已更新:“1. 推进儿童健康监测模型临床验证;2. 启动艾滋病中心筹建方案;3. 整合肿瘤基因数据,规划癌症中心实验室布局。”
远处,后勤组的员工正检查餐厅的消毒记录,超市的冷链柜指示灯稳定亮起,监控室的值班员仍在紧盯每一个床位的动态。科研中心的量子数据流与十万张床位的生命信号交织在夜色里,既守护着当下的日常,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艾滋病与癌症的攻坚蓝图,已在无声中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