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春日暖阳透过75栋科室楼的玻璃窗,在走廊里洒下细碎的光斑。罕见病中心的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自动加载着今日的20份样本,屏幕上跳动的碱基序列在晨光中格外清晰;儿科中心的护士站,智能恒温箱里的早产儿奶粉保持着37c的适宜温度,护士们轻声核对护理清单;330专科专区的外科楼前,内分泌专科副院长赵敏正带领团队做“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术前推演,手中的3d模型精准标注着肿瘤边界。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坐在巨幕前,指尖划过“今日接诊量预测5.6万人次”的动态数据,身旁的苏晴捧着温热的牛奶,目光落在“十大专区实时运转”界面上——两人的座椅挨得极近,苏晴的手轻轻搭在沈知行的手臂上,这是她怀孕六周后养成的习惯,仿佛这样就能随时感知彼此的温度。“罕见病中心的基因检测报告上午十点出结果,儿科中心有2例早产儿需要转运,330专科专区的骨科今天有3台关节置换手术,重点盯这三个节点。”沈知行的声音温柔,刻意放轻了语调,怕惊扰到身旁的人。
第一阶段:早高峰的专区协同——形影不离的指挥与守护
七点整,门诊大厅的自助机前已排起长队,但秩序井然。330专科专区轮值的年轻医生在各区域引导,罕见病中心的咨询台前,李伟副院长正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您孩子的基因检测样本已经入库,上午十点就能出结果,到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同步制定治疗方案。”他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至指挥中心,沈知行点头:“李伟处理得很稳妥,苏晴,你之前整理的‘罕见病患儿心理干预指南’,让护士站同步给家属,提前缓解他们的焦虑。”
苏晴立刻调出指南,通过系统发送至罕见病中心护士站,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时,沈知行下意识地扶了扶她的腰:“慢点操作,别累着。”苏晴抬头看他,眼底满是笑意:“才刚怀孕六周,没那么娇气,而且有你在旁边盯着,我放心。”
同一时间,餐厅专区的“老年患者餐台”前,后勤赵磊的终端实时显示各餐台流量:“儿科中心的患儿餐区排队12人,需要增开1个窗口;内分泌专科的孕期营养餐已备好10份,正往指挥中心送。”他刚要调度,骨科专科副院长陈明的消息就弹了出来:“骨科楼术后患者急需‘骨水泥灌注枪’,已让护士去超市专区取,麻烦优先配送备用库存到手术室。”沈知行接过苏晴递来的水杯,一边喝水一边指令:“让配送员优先送骨科的物资,孕期营养餐晚点送没关系,我们不着急。”
八点半,沈知行的巡查计划原本要覆盖75栋科室楼,但考虑到苏晴的身体,他调整为“指挥中心远程巡查+重点专区现场速访”。两人并肩走进儿科中心的重症监护室,刘敏副院长正抱着一位哭闹的早产儿轻声安抚,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患儿是昨天转入的,胎龄32周,目前呼吸平稳,就是有点认生。”苏晴轻轻摸了摸早产儿的小手,声音温柔:“可以在暖箱旁放个轻柔的音乐盒,之前我整理的‘早产儿安抚指南’里有推荐曲目,能帮他适应环境。”沈知行站在她身后,全程护着她的后背,怕来往的医护撞到她——这细微的动作,被旁边的护士悄悄记在心里,转头就跟同事说:“沈院对苏老师也太贴心了,全程都护着,跟捧宝贝似的。”
第二阶段:诊疗核心的把控——十大专区的平稳运转与默契配合
九点整,指挥中心的巨幕显示“早高峰接诊量2.8万人次,各专区零差错”。罕见病中心的基因检测报告陆续出具,其中1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儿的报告显示存在特殊变异,李伟副院长立刻发起远程会诊:“量子实验室的模拟数据显示,这种变异对常规药物不敏感,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想请苏老师给点建议。”
苏晴刚要开口,沈知行先接过话:“你慢慢想,我先跟李伟沟通基础方案。”他对着麦克风说:“先按量子模拟的1.2倍剂量试用,同时监测患儿的肝酶变化,苏晴之前整理的‘罕见病药物剂量调整表’里有类似案例,你们先参考,等她梳理完细节再补充。”苏晴靠在椅背上,看着沈知行熟练地引用自己整理的资料,心里暖暖的——他总能记住她的每一份付出,在她需要的时候,默默撑起一片天。
半小时后,苏晴梳理完细节,对着麦克风补充:“患儿的肝酶基础值偏高,1.2倍剂量需要分两次给药,避免肝脏负担过重,同时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风险。”李伟立刻回应:“收到,我们马上调整方案,谢谢苏老师。”挂了会诊,沈知行递给苏晴一块草莓蛋糕:“餐厅专区刚送来的,你早上没怎么吃,垫垫肚子。”
中午十二点,全院早高峰诊疗顺利收尾。超市专区的“术后康复用品货架”前,导购正忙着整理苏晴标注的“重点物资清单”——甲状腺术后护理包、骨癌康复训练球、早产儿专用监护仪,每样物品旁都贴着详细的使用说明。江晓的网络终端提示:“远程会诊系统的带宽出现短暂波动,已临时从后勤保障网划拨3G带宽补充,波动问题已解决。”他刚要汇报,信息科专科副院长周凯的消息就弹了出来:“我们已经同步优化了网络冗余方案,下午的‘全球内分泌学术交流’不会受影响,您和苏老师放心。”
第三阶段:午间的温情与专区调度——藏在日常里的牵挂
下午一点,沈知行和苏晴在指挥中心的休息区吃午餐。餐厅专区送来的孕期营养餐很丰盛,有清蒸鱼、杂粮饭、清炒时蔬,还有一份银耳羹。沈知行细心地把鱼刺挑出来,再把鱼肉夹到苏晴碗里:“慢点吃,银耳羹是温的,刚好适合你。”苏晴看着碗里满满的鱼肉,笑着说:“你也吃,别总顾着我,下午还要盯骨科的手术呢。”
两人正吃着,林薇拿着“下午诊疗重点清单”走进来:“下午两点,330专科专区的骨科有1台‘脊柱转移癌切除手术’,需要量子实验室同步模拟手术路径;四点,内分泌专科有5例术后患者复查,赵敏副院长已经准备好了复查方案。”沈知行接过清单,苏晴凑过来一起看,两人的脑袋挨得极近,林薇笑着说:“我就不打扰你们了,有紧急情况再联系你们。”
下午两点,骨科的“脊柱转移癌切除手术”正式开始。陈明副院长通过远程系统将手术画面同步至指挥中心和量子实验室,屏幕上,量子计算机实时模拟着手术路径,红色曲线标注着肿瘤与神经的距离。“目前手术进展顺利,量子模拟显示,接下来的‘椎体重建’步骤,需要注意避开腰动脉。”陈明的声音传来,沈知行点头:“按模拟路径来,有情况随时沟通,苏晴整理的‘脊柱术后监护指南’,已经同步到你们的终端,术后可以参考。”
苏晴坐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术后护理的细节,比如“术后24小时内要监测患者的下肢感觉,避免神经损伤”“康复训练要从被动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陈明一一回应:“收到,我们会严格按指南执行,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
第四阶段:傍晚的收尾与情感升温——十大专区的圆满与相守
傍晚六点,全院接诊量定格在5.6万人次,各专区开始收尾。指挥中心的巨幕上,今日的运转数据清晰呈现:“330个科室接诊零差错,75栋科室楼电力、网络零故障,患者满意度99.8%,量子实验室完成5例手术路径模拟。”林薇汇总着各专区的总结报告:“罕见病中心的1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儿已开始用药,病情稳定;儿科中心的2例早产儿转运顺利,生命体征平稳;骨科的3台手术全部成功,术后监护按苏老师的指南执行。”
沈知行和苏晴并肩坐在巨幕前,看着十大专区的实时画面——罕见病中心的工程师在整理检测数据,儿科中心的护士在给患儿讲故事,内分泌专科的医生在为患者制定复查计划。“今天真是圆满的一天。”苏晴轻声说,沈知行握紧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有你在身边,每天都是圆满的。以后我们就这样,一起坐镇指挥中心,统管医院大方向,看着十大专区平稳运转,看着患者康复出院——等宝宝出生,我们还带他来医院,告诉他,这里是爸爸妈妈相遇、相守,也是守护更多人生命的地方。”
晚上七点,两人并肩走出指挥中心。晚风带着春日的暖意,沈知行自然地扶着苏晴的腰,慢慢走向停车场。远处的超市专区还亮着灯,导购在整理货架;餐厅专区的窗口前,最后一位患者家属正接过热乎的晚餐;量子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工程师们还在优化模拟算法——明泽的日常,在十大专区的平稳运转中延续,而他们的爱情,也在这份形影不离的守护里,愈发温暖、坚定。
车子驶离医院时,苏晴靠在沈知行的肩上,轻声说:“明天我们还一起早点来,看看儿科中心的早产儿有没有好转。”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她温柔的侧脸:“好,以后每天都一起,从清晨的指挥中心,到傍晚的医院走廊,我们永远形影不离。”
夜色中,明泽医院的灯光像星星一样明亮,照亮了诊疗的路,也照亮了两人紧握的双手——十大专区的诊疗交响,指挥中心的默契配合,形影不离的日常守护,正一起书写着明泽最动人的篇章,也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铺垫着最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