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明泽医院的急诊中心外已排起十二条分流长队,自助机屏幕循环播放着“今日接诊量预计5.5万人次,330个科室、75栋科室楼、10万张床位全面启用,专家屏已覆盖诊疗、住院、后勤全场景,‘升级成果推广周’明日启动”。行政助手林薇站在指挥中心巨幕前,指尖划过“专家屏全域分布热力图”——红色光点密集覆盖门诊诊室、住院病区、食堂超市,甚至IcU走廊和手术间外的等候区,“通知各科室,今日需完成专家屏‘患者评价实时更新’功能调试,确保推广周前所有屏幕同步最新信息”。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刚到电力调度室,就收到“专家屏电力保障需求”:“75栋科室楼共1200块专家屏,需确保24小时稳定供电,其中手术间外的专家屏需接入备用电源,避免断电导致患者无法查看手术专家信息。”他立刻在“电力保障系统”中为专家屏单独标注“二级保障优先级”,高于公共区域照明,低于手术设备和IcU监护仪,“已安排巡检人员每2小时检查一次专家屏供电接口,重点排查儿科、老年病科等患者密集区域”。
网络中心助手江晓则在信息科调试“专家屏数据同步系统”:“所有专家屏的医生简介、出诊时间、患者评价均通过诊疗核心网实时更新,就算遇到5.5万接诊量高峰,也能确保数据延迟<1秒。”他现场测试——在神经外科专家屏上更新陆则副院长的“高难手术案例”,不到1秒,全院所有神经外科相关专家屏均同步显示,江晓满意点头:“这为推广周期间‘专家经验跨科室共享’打下了基础。”
上午:专家屏的诊疗场景深度融入
七点半,门诊大厅的主专家屏前围满了患者。来自河北的张阿姨想挂心内科专家号,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很快找到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王教授——屏幕上不仅有王教授的职称、学历、科研成果,还有“患者实时评价”:“王医生讲解很细致,支架手术很成功”“复诊时会耐心对比每次的检查报告”,甚至标注了“今日剩余号源:12个”。张阿姨点击“预约挂号”,系统自动跳转至就诊引导界面,显示“心内科3楼302诊室,建议就诊时间10:00-10:30”,全程不到2分钟。旁边的导诊护士笑着说:“以前患者找专家要反复问,现在专家屏一目了然,连就诊路线都能查,省了不少事。”
同一时间,神经外科手术间外的专家屏前,一位脑干肿瘤患者的家属正紧张地查看手术进度。屏幕上实时显示“主刀医生陆则”的简介、过往手术成功率(99.2%),还有“手术实时状态”:“肿瘤分离阶段,预计剩余2小时”。每隔15分钟,屏幕会更新一次手术关键节点,家属悬着的心渐渐放下:“能看到医生的资质和手术进度,比在外面瞎等安心多了。”江晓通过远程监控看到这一幕,在系统里补充:“后续可在专家屏增加‘手术家属留言’功能,方便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
九点整,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突破2.4万人次,巨幕上的“专家屏使用数据”同步更新:全院专家屏累计被查看1.2万次,其中“专家查询”占比65%,“就诊引导”占比20%,“患者评价”占比15%;330个科室中,心内科、神经外科、罕见病中心的专家屏使用率最高,均超过90%。“老年病科反馈,部分老年患者不会操作专家屏,需增加‘语音导航’功能;超市的专家屏需补充‘术后护理用品推荐’关联信息。”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立刻指令:“江晓24小时内完成老年病科专家屏的语音功能升级,赵磊协调超市将护理用品与对应科室专家屏关联,比如骨科专家屏可直接跳转至助行器推荐页面。”
午间:专家屏的后勤场景温暖延伸
十二点,食堂的“老年软食专区”旁,一块醒目的专家屏正播放“老年病科营养建议”。屏幕上,老年病科专科副院长赵芳对着镜头讲解:“高血压患者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推荐多吃芹菜、菠菜;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杂粮饭,避免喝粥时加糖。”旁边的餐桌上,几位老年患者正照着屏幕上的食谱点餐,食堂工作人员也会主动推荐:“大爷,这道清蒸鱼是赵院推荐的,低脂高蛋白,适合您的高血压。”赵磊路过食堂,看到这一幕,立刻在“后勤优化清单”上写下:“在食堂专家屏增加‘当日推荐餐食’板块,按科室专家建议匹配菜品。”
超市的“术后护理用品专区”里,导购小张正引导患者家属使用专家屏。一位骨折术后患者家属想买助行器,小张指着旁边的专家屏:“您看骨科秦峥副院长的介绍,他推荐这款可调节助行器,适合术后康复,点击屏幕上的‘立即购买’,还能享受专家推荐专属折扣。”家属点击后,系统自动显示助行器的使用方法视频,还有“医保报销比例”(50%),当即决定购买。江晓通过网络监控看到这一功能的使用场景,在“推广周准备清单”上标注:“需将‘专家推荐-商品购买’联动模式,作为升级成果在全院超市推广。”
食堂角落的“医护休息区”里,几位医生正通过专家屏查看“跨科室专家经验”。心内科医生想学习神经外科的“术中血压管控技巧”,在专家屏上搜索“陆则 血压管控”,很快找到相关手术案例视频,还能看到陆则的操作笔记:“脑干手术中,收缩压需维持在110-130mmhg,避免血压波动影响肿瘤分离。”这位医生忍不住感慨:“以前跨科室学习要找熟人借资料,现在专家屏上就能看,太方便了,这肯定是推广周的重点内容。”
下午:专家屏的住院场景精准服务
十四点,住院部的骨科病区走廊里,患者李叔叔正通过病房门口的专家屏查看康复进度。屏幕上显示“主治医生王浩”的简介、每日查房时间,还有“个性化康复计划”:“术后第3天,可在床上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每次10分钟,每日3次”,甚至附带王浩录制的康复动作演示视频。李叔叔跟着视频练习,护士路过时笑着说:“王医生每天都会通过专家屏更新康复计划,您有问题也能在屏幕上留言,他看到会及时回复。”程昱在电力巡检时看到这一幕,确认专家屏供电稳定后,在“推广周电力保障方案”中写下:“住院病区专家屏需确保24小时供电,优先接入备用电源。”
此时,指挥中心的“推广周筹备会议”正在进行。林薇展示“升级成果推广周日程表”:第一天开展“专家屏全域应用”现场观摩,第二天组织“跨科室专家经验共享”研讨会,第三天进行“保障体系优化小组”成立仪式,每天安排不同科室的负责人分享升级经验。周明补充:“已预留200万元推广周专项资金,用于制作宣传手册、搭建观摩展区、发放学习资料,确保330个科室全员参与。”
十六点,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突破5.2万人次,距离5.5万目标仅差300人次。巨幕上的“推广周准备进度”显示:专家屏的“语音导航”“跨科室经验共享”“商品联动推荐”等功能已完成测试,保障体系优化小组的15名成员(含各科室骨干、全链条保障团队成员)已确定,观摩展区的搭建材料已到位。“罕见病中心的专家屏需增加‘全国转诊专家对接’功能,方便推广周期间展示转诊网络成果;儿科的专家屏需优化‘儿童专家亲和力形象’,增加卡通元素吸引小患者。”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点头:“务必在推广周前完成所有细节优化,让专家屏成为升级成果推广的核心载体。”
傍晚:五万五接诊量收尾与推广周就绪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最终定格在5.56万人次,超额完成目标。330个科室的专家屏均稳定运行,无电力、网络故障;“患者评价实时更新”功能累计收到好评2300条,其中“专家屏便捷性”“信息全面性”“服务关联性”成为高频关键词;推广周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率达95%,仅剩观摩展区的最后布置和宣传手册的印刷。
林薇在指挥中心整理“今日总结”:“专家屏的全域融入,让5.5万接诊量下的诊疗、住院、后勤服务更精准——患者能快速找到合适专家,家属能实时了解手术进度,医护能便捷共享经验,这正是升级成果的生动体现。而推广周的预热,也让各科室提前感受到升级带来的便利,为后续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程昱和江晓则在完善“推广周保障方案”:程昱制定了“专家屏电力保障专项计划”,确保观摩期间所有屏幕供电稳定;江晓优化了“专家屏数据同步系统”,避免推广周期间因人员密集导致数据卡顿。赵磊也完成了“后勤服务联动方案”,食堂、超市的专家屏将在推广周期间推出“专属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患者和医护使用。
晚上七点,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沈知行看着巨幕上的“专家屏全域应用数据”和“推广周准备进度”,拿起笔在日志本上写下:“五万五接诊量的日常,因专家屏的全域融入而更有温度;而升级成果推广周的预热,又让这份温度有了传递的路径。从诊疗到后勤,从专家到患者,专家屏不仅是信息展示的窗口,更是经验共享的桥梁、服务联动的纽带。明天的推广周,将让这份升级成果惠及330个科室,让全链条保障的经验在明泽落地生根。”
他顿了顿,在日志本下方写下一行小字:“明日推广周启动仪式后,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参观专家屏全域应用场景,下午召开首次‘保障体系优化小组’会议,明确小组职责和后续工作方向。”晚风拂过指挥中心的窗户,75栋科室楼的专家屏仍在亮着,有的播放着专家简介,有的更新着患者评价,有的展示着康复计划——明泽的日常,在五万五接诊量的浪潮中沉淀,在推广周的预热中蓄力,等待着升级成果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