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分,明泽医院的后勤调度中心比往常早半小时启动。墙上的电子地图标注着75栋楼宇的“需求热力点”,超市的“康复器材补货”、餐厅的“专科定制餐”、婴儿中心的“早产儿耗材”等标识闪烁不停。后勤主管拿着平板快步走来,将《中心-后勤联动检查清单》递到沈知行面前:“沈院,各中心的需求清单已汇总,今天重点核查‘响应时效’和‘适配精准度’,我们分了6个督查组,同步覆盖超市、餐厅和所有专科中心。”
沈知行指尖划过清单上的红色标注项——癌症中心的“化疗患者餐食温度控制”、艾滋病中心的“隐私配送服务”、罕见病中心的“特殊药品储存”,每一项都连着患者的实际需求。“先去婴儿中心,早高峰前得把新生儿的耗材对接好。”他话音刚落,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是程昱发来的简讯:“量子系统捕捉到3条跨区域转诊预约数据,来源未标注,已触发‘特殊监测’。”沈知行皱了皱眉,随手将手机揣回口袋,快步走向婴儿中心。
第一阶段:晨诊前的校准——从婴儿中心到超市的细节巡查
六点四十分,婴儿中心的NIcU外,护士正核对晨间耗材。沈知行看着配送员将恒温箱里的早产儿奶粉搬下车,后勤督查组立刻上前检查:“批号与中心报备一致,储存温度2-6c,符合标准。”护士长林燕递来一份反馈表:“上周反映的‘无菌湿巾包装易破’问题解决了,超市昨天送来的新批次都换了密封包装。”
穿过儿童神经科诊室,几位家长正带着孩子在候诊区吃早餐,餐盒上印着“儿童神经专科定制”字样。“孩子有癫痫,不能吃含咖啡因的食物,餐厅的营养师特意调整了食谱。”一位妈妈举起餐盒,“昨天在超市买了同款加餐,扫码就能看到营养成分,特别放心。”沈知行转头对后勤主管说:“把‘扫码查营养’的服务推广到所有专科定制餐,今天之内落地。”
七点二十分,超市的智能货柜前围了不少患者家属。督查组正在测试“紧急需求响应”:模拟癌症中心急需“低蛋白蛋白粉”,货柜系统立刻弹出“30分钟内送达”的提示,后台同步发送消息给配送员。“上周有位患者半夜需要助行器,超市的24小时配送只用了22分钟。”收银员小陈边演示边说,顺手拿起货架上的“罕见病患者专用餐具”,“这些都是按中心的要求定制的,卖得特别好。”
沈知行注意到货架角落的“隐私配送箱”,上面没有任何标识,只贴着一串取件码。“艾滋病中心的患者订单都用这个吗?”他拿起箱子问。超市负责人点头:“不仅隐私保护,还能恒温储存,昨天有位患者订了冷链药品,配送员直接送到病房,全程没让其他人接触。”沈知行满意地点头,在清单上勾选“隐私服务达标”,指尖却不自觉地想起程昱那条没头没尾的简讯。
第二阶段:白昼的联动——专科中心与后勤的无缝衔接
上午九点,癌症中心的化疗室里,护士正给患者输注药物。后勤配送员推着餐车进来,精准地将“化疗止吐餐”放在每位患者床头:“李阿姨,这是您订的南瓜粥,餐厅特意加了姜蓉,能缓解恶心。”李阿姨笑着接过:“昨天提了一句想吐,今天就调整了食谱,你们的反应太快了。”
督查组在一旁记录:“从患者反馈到餐食调整,耗时8小时,符合‘24小时响应’标准。”沈知行翻看配送记录,发现每个餐盒上都贴着患者的姓名、床号和饮食禁忌,“把‘过敏史标注’加上,下周检查落实情况。”这时,他的手机又震了一下,还是程昱:“转诊数据新增2条,目的地涉及癌症中心和罕见病中心。”
十点十五分,艾滋病中心的“爱心家园”里,志愿者正在分发超市送来的营养品。张主任拿着后勤送来的“隐私配送台账”:“300多位随访患者的药品和食材配送都没问题,上周有位患者搬家,后勤还帮着协调了新地址的配送路线。”她指向活动室的冰箱:“餐厅每天送来的热餐都放在这里保温,患者随时来都能吃到热乎的。”
督查组抽查了台账,确认“配送准确率100%”。沈知行补充道:“联系疾控中心,把艾滋病防治手册放在超市和餐厅的取阅架上,让更多人了解政策。”离开时,他瞥见走廊尽头的护士站,电话正响个不停,护士语速飞快地说:“好的,我们立刻准备接诊,后勤这边麻烦预留床位和餐食……”
十一点半,罕见病中心的诊疗室里,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妈妈正在核对赠药清单。后勤药师推着药品车进来,逐一核对药品名称和剂量:“这是一个月的药量,储存温度要控制在0-8c,超市有专门的医用冷藏箱卖,我帮您把链接发过去。”妈妈感激地说:“上次买的康复器材也是你推荐的,特别好用,还能医保报销。”
沈知行看着药师帮家属把药品装进保温袋,突然想起程昱的简讯,随口问:“最近有外地患者转诊过来吗?”陈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昨天接到个电话,说有位罕见病患儿要从外地转来,还在协调手续,估计这两天就到。”沈知行“嗯”了一声,心里的那丝预感越来越清晰。
第三阶段:午后的伏笔——寻常里的异常信号
下午两点,餐厅的后厨正忙着准备晚餐。营养师李姐拿着罕见病中心发来的新需求:“这位患儿对麸质过敏,所有食材都要无麸质处理,餐具也要单独消毒。”她转头对厨师说:“按‘一级过敏防护’标准做,配送时用红色餐盒标注,避免拿错。”
督查组正在检查餐食留样,每一份都标注了制作时间和对应科室。“婴儿中心的早产儿辅食留样能追溯到具体食材来源,符合国家规定。”督查组长汇报,“就是癌症中心的‘低脂餐’油盐含量略高,已经让厨师调整了。”沈知行叮嘱:“明天复查,必须达标。”
两点四十分,超市接到婴儿中心的紧急订单:“急需3台新生儿暖箱配件,1小时内送到。”配送员立刻从仓库取货,骑着电动车往中心赶。沈知行站在超市门口,看着配送员的身影消失在楼宇间,手机再次震动,程昱的消息很简短:“转诊数据共7条,均为重症,预计明日抵达。”
三点十五分,艾滋病中心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在做病毒载量检测。张主任拿着刚出来的报告:“那位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勤刚才送来了新的监测耗材,说是特意从外地调的货。”她突然抬头:“对了,昨天有个外地医院联系,说有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患者想转来,问我们能不能接收。”
沈知行点头:“让IcU预留床位,后勤同步准备‘免疫增强套餐’,按最高标准对接。”他走出实验室,看到后勤主管正在和配送员沟通:“明天可能有一批外地患者来,餐食和物资要多备些,特别是婴儿用品和特殊药品。”配送员应着:“放心,超市的库存都够,实在不行还能紧急调货。”
四点半,沈知行来到癌症中心的量子监测室。林教授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昨天调试完系统,今天的监测准确率提升了5%。”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程昱刚才联系我,说有几例外地的癌症重症患者要转来,让我们提前准备监测设备。”
沈知行的心彻底沉了一下——程昱的“特殊转诊”果然不是空穴来风。他不动声色地说:“让技术组今晚再做一次系统调试,确保明天能顺利接诊。”走出监测室,他掏出手机给程昱回了条消息:“明早八点开转诊对接会,通知各中心和后勤负责人。”
第四阶段:暮夜的归航——家的温情与明日的准备
晚上六点,督查组提交了《联动检查总结报告》:各中心与后勤的响应时效平均1.2小时,适配精准度99.8%,仅3项需整改,明日可全部落实。沈知行在报告上签字,叮嘱后勤主管:“明天加派20%的配送员,超市和餐厅延长营业时间,所有专科中心留足值班人员。”
六点半,沈知行走进超市,买了景行爱吃的蓝莓和景初喜欢的南瓜。小陈笑着说:“沈院,听说明天有外地患者来,我们已经备足了货,连婴儿中心可能用的早产儿奶粉都多进了10箱。”沈知行道谢,心里暗自佩服后勤的敏锐。
七点十五分,沈知行推开家门,景初立刻扑进他怀里:“爸爸,今天在幼儿园画了‘医院和超市’,超市里有好多好吃的,医院里有好多医生!”景行举着作业本:“我写了‘后勤叔叔阿姨辛苦了’,老师说我写得好。”苏晴端着菜出来:“刚听林燕说,你们今天检查后勤,她还夸超市的新包装特别好用。”
餐桌上,沈知行给孩子们夹菜,听苏晴讲家长群里的事:“有位妈妈说孩子在婴儿中心住院,超市的24小时配送帮了大忙,半夜孩子想吃辅食,几分钟就送到了。”景初突然问:“爸爸,明天会有新的小弟弟小妹妹来医院吗?我想送他们画。”沈知行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会的,到时候爸爸带你送画。”
八点半,哄睡孩子们后,沈知行坐在书房整理对接资料。苏晴端来温水:“看你一直在忙,是不是明天有重要的事?”沈知行握住她的手:“有几例外地重症患者要转来,得提前准备好。不过别担心,忙完这阵就能多陪陪你们。”苏晴笑着摇头:“你放心去忙,家里有我,孩子们都懂你在救病人。”
九点,沈知行关掉电脑,走到阳台。远处的医院灯火通明,超市的暖光、餐厅的烟火、各中心的明灯依旧亮着,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蓄力。他知道,明天的转诊接诊会是一场硬仗,但有各中心与后勤的无缝联动,有家里的温情支撑,再难的关也能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