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本上最后一个名字是我自己
我接了拆迁办的临时工,负责清点城西废弃仁和医院的遗留物品。
档案室灰尘积了半寸厚,却在值班室发现半杯温热的菊花茶。
角落老式收音机突然滋滋响起:“下面播放陈医生点播的《送别》……”
巡查记录显示最后值班护士叫林秀兰,死亡登记表却写着“三年前心梗猝死”。
更诡异的是,所有患者登记册末尾,都用红笔签着同一行字:“林护士长说陈医生在查房了。”
我翻到最后一本病历时,泛黄纸页上贴着我的童年照片。
身后传来推车轱辘声,一个冰冷的声音问:“陈医生,三床该打针了?”
城西的仁和医院,像个被时代遗弃的巨大水泥墓碑,沉默地矗立在初秋灰蒙蒙的天光下。铁栅栏大门锈得几乎和门柱长在了一起,挂着一把同样锈迹斑斑、形同虚设的大铁锁。围墙上用猩红油漆刷着巨大的“拆”字,狰狞刺眼,像一道道尚未干涸的血口子。院子里荒草疯长,足有半人高,枯黄衰败,在带着凉意的风里发出“沙——沙——”的呜咽。几扇破败的窗户黑洞洞地张着口,残留的玻璃碎片像獠牙,冷冷地反射着天光。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令人窒息的陈旧气味。浓重的灰尘味是基底,混合着消毒水残留的刺鼻气息、某种隐约的腐败霉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陈旧药物和人体长期滞留后的、难以言喻的“医院味儿”。这味道钻进鼻腔,沉甸甸地压在肺叶上。
我叫陈默。一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倒霉蛋。上一份“凶宅试睡员”的兼职经历,像一场高烧后残留的冰冷噩梦,细节模糊了,但那种浸入骨髓的恐惧感却如同跗骨之蛆,时不时在夜深人静时啃噬一下神经。为了摆脱那点阴影,也为了填饱肚子,我咬咬牙,接下了拆迁办这份临时工的活儿——清点仁和医院搬迁后遗留的、所有不值钱但又必须登记造册的破烂家当。日结,钱不多,胜在是白天干活。阳光,总能驱散些阴霾吧?我天真地想。
拆迁办的头儿老张,一个被劣质烟熏得手指焦黄的中年男人,把一大串沉甸甸、沾满油腻和铁锈的钥匙拍在我手里,又塞给我一个硬壳登记本和一支快没水的圆珠笔。“小陈啊,”他喷出一口浓重的烟雾,眯缝着眼看着那栋死气沉沉的建筑,“就这栋主楼,一到三层。重点清点那些带锁的柜子、档案室、药房剩下的空架子,哦,还有值班室!破烂归破烂,清单得做细喽!特别是纸头文件,一本都不能少!上头要核对的!”他顿了顿,又压低声音,带着点过来人的神秘,“这老医院,年头久了,邪性事儿传得不少……自己机灵点,完事儿赶紧出来,别瞎晃悠。”
邪性事儿?我心里咯噔一下,刚压下去的那点寒意又有点冒头。但看着老张那张被生活打磨得粗糙又麻木的脸,还有他身后那辆等着装破烂的旧卡车,我硬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穷,比鬼可怕。
“吱呀——嘎——嘣!”
生锈的门轴发出垂死般的呻吟,伴随着锁簧艰涩的弹开声。一股更浓烈、更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地底深处的阴冷,瞬间将我包裹。我下意识地后退半步,深吸了一口外面相对“新鲜”的空气,才鼓起勇气,侧身挤进了门内。
黑暗。浓稠得化不开的黑暗。只有身后大门透进来的一方惨淡天光,斜斜地在地面投下一块模糊的光斑,映照出空中漂浮游弋的、无数细小的尘埃。手电筒的光柱像一把生锈的钝刀,吃力地劈开眼前的混沌。
光柱扫过地面。厚厚的积灰,踩上去软绵绵的,每一步都留下一个清晰的脚印,随即又被更多沉降的灰尘覆盖。墙壁斑驳,大片大片的水渍和霉斑像丑陋的皮肤病,爬满了墙面。曾经的导诊台歪斜地倒在一旁,断裂的木板呲着牙。几张缺胳膊少腿的候诊椅散乱地堆在墙角,蒙着厚厚的“灰毯子”。一些辨不清原貌的医疗垃圾——碎裂的输液瓶、变形的针管塑料壳、揉成一团的带血(或许是锈迹?)纱布——被随意丢弃在角落。空气是凝滞的,死寂无声,只有我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踩在灰尘上发出的“噗噗”声,在这空旷得可怕的空间里被无限放大,撞击着耳膜。
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座被遗忘的坟场。
按照老张的指示,我从一楼开始清点。挂号窗口的铁栅栏扭曲变形,里面散落着发黄的票据。药房的玻璃柜门碎了大半,空荡荡的架子上只有些破碎的药瓶标签在灰尘中半隐半现。清冷的日光灯管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像僵死的长虫。压抑感越来越重,灰尘钻进鼻孔,痒得难受,那股陈腐阴冷的气息无孔不入,顺着衣领袖口往骨头缝里钻。
终于,推开了位于一楼走廊尽头、挂着“值班室”牌子的房门。这里同样布满灰尘,但奇怪的是,靠墙那张旧木桌上的灰尘,似乎……比其他地方薄一些?手电光柱定格在桌面中央。
那里,赫然放着一个搪瓷杯。
老式的,白底蓝边,杯壁上印着褪色的红字:“先进工作者”。杯子里,盛着半杯水。
水是清澈的。
更诡异的是,杯口正袅袅地向上飘散着几缕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白气!
温的?!
我浑身的汗毛瞬间倒竖!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这鬼地方断电断水至少半年以上了!这水是哪来的?!谁喝的?!还是……谁刚放在这里的?!
极度的惊骇让我僵在原地,手电光柱死死钉在那杯水上,仿佛那是潘多拉的魔盒。就在这时——
“滋啦……滋啦……滋……”
一阵突兀的、带着强烈电流干扰杂音的声响,毫无预兆地打破了死寂!声音的来源,是墙角一张同样落满灰尘的小茶几上,一台老旧的、蒙着灰布的晶体管收音机!
那收音机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拧开了开关,杂音刺耳,忽大忽小。我吓得差点把手电筒扔出去,猛地后退一步,后背重重撞在冰冷的门框上。
杂音持续了几秒,突然,一个极其沙哑、失真严重、仿佛从遥远年代穿越而来的男播音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穿透了电流的噪音:
“……下面……滋……播放……陈医生……点播……滋啦……的……歌曲……《送别》……滋……”
紧接着,一阵极其缓慢、哀婉、如同送葬进行曲般的旋律,带着老唱片特有的沙沙底噪,幽幽地、断断续续地从那破旧的喇叭里飘了出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那歌声在空旷、死寂、布满灰尘的值班室里回荡,每一个音符都像冰冷的针,扎进我的耳膜,刺进我的神经!陈医生?哪个陈医生?点播?在这废弃了至少半年的医院里?!
“啊!”我再也控制不住,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叫,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扑过去,手指颤抖着,胡乱地在收音机外壳上摸索。冰冷的塑料外壳,厚厚的灰尘。终于摸到了那个凸起的旋钮开关,用尽全身力气猛地一拧!
“咔哒。”
世界瞬间恢复了死寂。
只有那半杯诡异的、温热的菊花茶水,还在无声地冒着细微的白气,像一只嘲弄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我。收音机喇叭口残留的灰尘,似乎还在微微震颤。
恐惧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头顶。值班室不能再待了!必须离开!档案!对,去档案室!那里或许能找到点线索,证明这只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巧合!我抓起登记本和笔,像躲避瘟疫一样冲出了值班室,反手重重带上门,将那诡异的歌声和茶水隔绝在身后。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撞击着肋骨。
档案室在三楼走廊的尽头。沉重的木门紧闭着,挂着一把同样锈蚀的铁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老张给的那串钥匙里最粗的一把捅开了锁。推开门,一股更加浓烈、更加陈腐的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味,如同沉积了百年的墓穴气息,汹涌而出,呛得我连连咳嗽。
手电光扫进去。巨大的空间,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深绿色铁皮档案柜,像沉默的钢铁森林,整齐地排列着,柜门大多虚掩或敞开着。地上、柜顶上、柜子之间的缝隙里,堆积着几乎能没过脚踝的灰尘和散落的、泛黄发脆的纸张。空气凝滞得如同固体,每一步都搅起漫天飞舞的尘埃。
我强忍着恐惧和不适,开始翻找。目标很明确:巡查记录本、人员登记表、死亡登记册……任何能告诉我“陈医生”和那个点歌的“鬼声”是什么来头的东西。手指拂过冰冷粗糙的铁皮柜面,沾满了黑灰。翻动那些脆弱的纸页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仿佛惊扰了沉睡多年的亡灵。
不知翻了多久,手指被锋利的纸片划破也浑然不觉。终于,在一排标着“行政\/人事(1998-2005)”的柜子底层,找到了几本厚重的册子。
第一本,深蓝色硬壳封皮,《医院日常巡查记录(2004年)》。翻开,里面是用蓝黑墨水填写的巡查情况,字迹大多潦草。我急切地翻到后面,寻找最后几天的记录。
日期:2004年10月27日。
巡查人:林秀兰。
情况记录:各病房安静。药房、设备均正常。一楼东侧卫生间水管轻微渗漏,已报修。值班室一切正常。
日期:2004年10月28日。
巡查人:林秀兰。
情况记录:夜查无异常。重点观察三床术后反应,体温稍高,医嘱已处理。陈医生交班。
陈医生!又是这个名字!
日期:2004年10月29日。
巡查人:林秀兰。
情况记录:……(后面是空白)
10月29日的记录,只有开头,后面大片空白。仿佛记录者写到一半,突然被什么打断,再也没有回来。
林秀兰……这名字和值班室那杯诡异的茶水,还有那鬼魅的歌声缠绕在一起,让我脊背发凉。我放下巡查记录,又拿起旁边一本硬壳册子,猩红色的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三个冰冷的黑色印刷体大字:《死亡登记》。
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着,翻开厚重的册页。一股难以形容的、混合着油墨、灰尘和某种淡淡腐朽气味的味道弥漫开来。里面是按时间顺序登记的死亡人员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主治医师……冰冷的表格,冰冷的文字,记录着一个个生命的终结。
我强迫自己冷静,快速向后翻找。册页发出“哗哗”的声响,在死寂的档案室里显得格外惊心。终于,翻到了接近末尾的几页。目光急切地扫过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冰冷的死音。
突然,我的手指停住了,血液似乎在瞬间凝固。
登记日期:2004年10月30日。
姓名:林秀兰。
性别:女。
年龄:47岁。
死亡原因:心源性猝死(心肌梗塞)。
死亡时间:2004年10月29日晚22时左右。
发现地点:本院值班室。
主治医师:陈国栋(签字)。
林秀兰……死了?
死于10月29日晚上?心梗猝死?在值班室?
那……那巡查记录上10月28日和10月27日的签字是谁写的?10月29日那半句记录又是谁写的?还有……值班室那杯温热的菊花茶?!
巡查记录上最后一条是10月29日,林秀兰签的名。死亡登记上写她10月29日晚上十点死在值班室。
一个死人,在死亡当天,还进行了巡查并签字?
荒谬绝伦的寒意像一条冰冷的毒蛇,瞬间缠绕住我的心脏,越收越紧,几乎让我窒息。我猛地合上那本猩红色的死亡登记册,像甩开一块烧红的烙铁,册子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激起一片灰尘。
不行!这里不能待了!必须走!立刻!马上!
求生的本能压倒了所有探究的欲望。我踉跄着后退,只想逃离这个被死亡和诡异彻底浸透的档案室。然而,就在我转身的瞬间,手电筒的光柱无意间扫过旁边一排敞开的档案柜。
柜子里塞满了深蓝色硬壳封皮的册子,封脊上印着烫金的字:《住院患者登记册(内科病区)》。年份从1990年到2004年不等。
吸引我目光的,不是这些册子本身,而是它们暴露在外的书脊末端。
在厚厚的灰尘覆盖下,每一本登记册的书脊末端,靠近封底的位置,都用一种极其刺眼的、暗红色的笔,凌乱地写着同一行字!那红色在灰尘下依然醒目,像干涸凝固的血迹!
手电光柱颤抖着,聚焦在最近一本册子的书脊末端。灰尘被光线照亮,那行暗红色的字迹清晰地映入眼帘:
**“林护士长说陈医生在查房了。”**
字体歪歪扭扭,带着一种神经质的颤抖感,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刻上去的。
我像被施了定身法,僵在原地。一股更深的、无法理解的恐惧攫住了我。这行字……是什么意思?林护士长?是指林秀兰?她在“说”?说给谁听?陈医生……又是谁?查房?
鬼使神差地,我伸出手,颤抖着,拂开了旁边另一本更早些年份(1998年)的登记册书脊上的厚厚灰尘。
同样的位置!同样暗红色的笔迹!同样歪歪扭扭、带着病态颤抖的字!
**“林护士长说陈医生在查房了。”**
再拂开一本(2000年)的。
**“林护士长说陈医生在查房了。”**
2001年、2002年、2003年……一直到那本最新的、标志着医院终结的《住院患者登记册(内科病区 2004年)》。
书脊末端,厚厚的灰尘下,那行刺眼的暗红色字迹,如同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一个无法摆脱的诅咒,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林护士长说陈医生在查房了。”**
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写在每一本病历本的末尾?!林秀兰……她到底在传达什么?或者说,是什么东西……再借她的“口”传达?
档案室里死寂无声,只有我自己狂乱的心跳和粗重压抑的喘息。灰尘在光柱里疯狂舞动,像无数躁动的幽灵。那行无处不在的暗红字迹,像无数双充满恶意的眼睛,从四面八方冰冷地注视着我。
逃!必须逃出去!
这个念头前所未有的强烈。我几乎是手脚并用地从档案柜边爬起来,踉跄着冲向门口。然而,就在经过最里面一排档案柜时,我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
“哗啦——”
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用牛皮筋捆扎的陈旧病历本被我踢散了。纸张像枯叶般飞散开来。
我下意识地低头看去,想避开。就在这一瞥之间,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其中一本摊开的、泛黄发脆的病历本。
光,定格在病历本的首页。
姓名栏里,用蓝黑墨水写着一个名字。那字迹,不知为何,让我心头猛地一跳,升起一种极其怪异、极其不祥的熟悉感。
更让我血液瞬间冻结的,是姓名栏旁边,贴着一张小小的、已经严重褪色发黄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大约七八岁的样子,穿着那个年代常见的小翻领白衬衫,剪着规规矩矩的平头。他对着镜头,有些拘谨地笑着,眼神干净。
那张脸……那张脸……
我全身的血液仿佛在刹那间被彻底抽干!彻骨的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头皮瞬间炸开!每一根神经都在发出凄厉的尖叫!
照片上那个男孩的脸……分明……分明就是我童年时的模样!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我从未在这家医院住过院!我的童年照片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一本至少是十几年前的、废弃医院的患者病历上?!
极度的惊骇和荒谬感让我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僵硬得如同石雕。我死死地盯着那张小小的、泛黄的照片,仿佛要把它从纸页上抠出来,证明这只是幻觉。
就在这时——
“吱……嘎……吱……嘎……”
一阵极其清晰、极其缓慢的金属摩擦声,伴随着橡胶轮子碾过地面的轻微滚动声,由远及近,从档案室门外的走廊深处,幽幽地、不紧不慢地传了进来。
那声音……是医院里推着药品器械的……四轮推车!
在这座废弃多年、死寂如墓的医院三楼走廊里!
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吱嘎……吱嘎……”的轮轴转动声,在空旷死寂的环境中,被放大了无数倍,像生锈的钝锯,一下下切割着我的神经。
它停在了档案室的门口。
死寂。绝对的死寂。连灰尘似乎都停止了飘落。
我僵在原地,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凝固成冰。手电筒的光柱还傻傻地照在那张让我魂飞魄散的童年照片上。
然后。
一个冰冷、平板、没有丝毫起伏,却又异常清晰的女性声音,仿佛贴着我的后颈窝响起,带着一股地窖般的寒气:
“陈医生?”
声音顿了顿,像是在确认。
接着,那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程序化的口吻,清晰地问道:
“三床该打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