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要室的电报像雪片一样堆在陈晓桌上,每一张都带着南洋潮湿咸腥的气息。他随手拿起一份,是菲律宾方向侦察机拍回来的林加延湾岸防照片,模糊的黑白影像里,沙滩平整,椰林寂静,几乎看不见像样的防御工事。
完美得像一出戏的布景。
小林弘树推门进来,脸上带着连日熬夜的油光,眼神却兴奋得发亮:“高桥君!大本营催问菲律宾方向的登陆点评估,海军那帮家伙急着抢功,催命一样!”
陈晓把照片递过去,语气平淡得像在评论天气:“林加延湾。滩头平缓,水深适宜,岸上障碍稀少。侦察报告显示,美军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湾和克拉克机场。”
小林抓过照片,眼睛几乎贴上去看:“太好了!和你的分析完全吻合!我就知道,你的判断不会错!”他用力拍着陈晓的肩膀,“这份功劳,我们梅机关拿定了!”
陈晓微微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内心吐槽:功劳?等你们一头撞进巴丹半岛的烂泥地和疟疾窝,看还能不能笑出来。
他回到办公桌前,摊开林加延湾及周边区域的地图。红蓝铅笔在他指尖转动。对日方的报告,他已经写好,重点突出林加延湾的“薄弱”和“易登陆”,甚至“贴心”地标注了最佳登陆时间和初期推进路线。这份报告基于真实情报,逻辑严密,无可指摘。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精准”分析,刻意忽略了几样东西——向内陆延伸不过十几公里,地形就开始变得崎岖复杂,热带丛林密布,道路泥泞不堪。更重要的是,他“忽略”了麦克阿瑟已将主力后撤至巴丹半岛预设阵地的关键动向。林加延湾的“空”,是麦克阿瑟故意卖出的破绽,一个请君入瓮的口袋。
他把这份裹着糖衣的报告交给小林时,语气带着适度的谨慎:“课长,登陆初期应能顺利,但向内陆推进后,地形和补给将是巨大考验。建议前线部队做好持久战和消耗战的准备。”
小林正沉浸在首战告捷的幻想里,浑不在意地摆手:“放心!帝国陆军天下无敌!只要打开缺口,后续势如破竹!”他拿着报告,像捧着珍宝,急匆匆地去找机关长汇报。
陈晓看着他消失在走廊尽头的背影,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给麦克阿瑟点根烟。用敌人的刀,去捅敌人安排好的盾牌,这感觉,像在下一盘棋,对手却不知道自己也是棋子。
几天后,捷报传来。日军果然吞下了这颗糖。
“林加延湾登陆成功!抵抗微弱!”
“先头部队正向内陆快速推进!”
“根据高桥阁下的前期研判,以及最新情报,”一个参谋兴奋地指着地图,“我军下一步应迅速向内陆穿插,抢占交通枢纽,分割美军防线!”
梅机关里一片欢腾,仿佛胜利已经在握。小林见到陈晓,老远就竖起大拇指,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刺眼。
陈晓配合地露出欣慰的表情,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内心却在读秒:抢吧,快点往里冲。等你们再往里钻深一点,那片热带丛林和沼泽,会教你们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日军就是在林加延湾登陆后,陷入了巴丹半岛的泥潭,消耗了数月时间和巨大伤亡。
阶段性的总结会议在乐观的气氛中结束。小林拉着陈晓,又是一通夸赞。
陈晓不动声色地回到办公室。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初期顺利之后,当日军推进受阻,伤亡增加时,会不会有人回过头来审视他那份“完美”的报告?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菲律宾的战局会像历史上那样发展吗?他这只小蝴蝶,扇动的翅膀会不会引起意外的风暴?
他不能保证百分百。他只能基于已知的历史和有限的情报,尽量将敌人引导向那些已知的、代价高昂的“胜利”。
……
又过了几日,战报开始变得微妙。
“林加延湾方向,我军遭遇美军顽强阻击,推进速度放缓。”
“补给车队遭游击队频繁袭扰……”
“热带雨林气候导致非战斗减员增加……”
会议室里的乐观气氛像被戳破的气球,慢慢泄气。参谋们盯着地图上那支孤军深入的红色箭头,眉头渐渐锁紧。
小林来找陈晓的次数又多了起来,语气带着困惑:“高桥君,推进速度慢下来了,美国人比我们想的难缠啊。”
陈晓指着地图上巴丹半岛的位置,语气“凝重”:“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美军主力很可能在此设防。一旦被拖入丛林战,对我军极为不利。”
小林盯着那片绿色的区域,半天没说话。
真正的坏消息在两周后传来。
“巴丹半岛方向确认发现美军主力防线!”
“我军攻势受阻,伤亡激增!”
“补给线拉长,物资转运困难!”
之前还意气风发的参谋们,此刻都哑了火。地图上那支曾锐不可当的红色箭头,如今深陷在巴丹半岛的绿色沼泽里,进退维谷。
陈晓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翻阅着战报,内心吐槽:毒糖果好吃吗?初期那点甜头,现在该连本带利吐出来了。他看着那些冰冷的日军伤亡数字,胃里却没有任何不适。这些数字,总好过毫无防备的中国村庄被屠戮时流淌的鲜血。
佐藤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听取了关于菲律宾战局的汇报后,久久沉默。最后,他目光扫过众人,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高桥君,关于菲律宾内陆地形和气候对后勤的影响,你之前的报告里,似乎着墨不多?”
陈晓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平静起身回答:“当时情报有限,主要聚焦于登陆阶段的战术分析。后续影响,正在加紧研判。”
佐藤“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但那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审视,让陈晓后背发凉。
这老狐狸,果然没那么好糊弄。
会议结束后,陈晓回到办公室,锁上门。他需要立刻向军统传递新的情报——日军已在菲律宾陷入泥潭,短期内难以脱身,盟军可趁机巩固澳大利亚防线。
他现在就像在走钢丝,脚下是日军的信任,手里平衡杆的两端,一边是军统的依赖,一边是历史的必然。
他回到办公桌前,摊开一份新的情报——关于美军可能向澳大利亚增兵的迹象。
他拿起笔,开始构思下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必须既能让日本人继续重视他的价值,又能为盟军争取更多时间。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东京大本营,一份关于评估“高桥晓”所有既往分析报告准确率的秘密文件,正在某个绝密档案室里,被悄然调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