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的小风波暂时平息,陈晓需要立刻用新的、实实在在的“功绩”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转移注意力,同时继续推进他的“大战略”。他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滩活跃的欧美间谍。
随着欧洲战事吃紧和日美关系日趋紧张,上海作为远东情报中心,各方间谍活动异常频繁。日本特高课和梅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击美英等国的情报网络。
陈晓利用权限,调阅了大量关于欧美间谍活动的零散报告:某个俱乐部频繁出现身份可疑的外国人,某处公寓检测到异常无线电信号,某些洋行职员行为诡异……这些信息大多杂乱无章,真伪难辨。
他的大脑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快速过滤着这些碎片信息,并与记忆中那些模糊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他需要一个目标,一个不太重要、但又足以让他“立功”、并且其被捕能进一步激化日美矛盾的目标。
很快,一个目标进入他的视野:一个活跃在法租界,以贸易公司职员身份为掩护,疑似与英国情报机构有联系的小组。历史上,这个小组确实存在,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被破获,但其具体活动规律和成员,陈晓只知道个大概。
这就够了。他不需要确凿证据,只需要“合理的怀疑”和“精准的推断”。
他开始在一份关于法租界外侨活动的综合报告里,巧妙地嵌入他的“分析”:
“……综合近三个月来的零星情报显示,以‘太古洋行’职员史密斯、‘怡和洋行’职员布朗为首的一个小圈子,活动异常。其聚会地点(霞飞路xx咖啡馆)、时间(每周四晚)、以及其中一人曾被监测到携带可疑电子元件(可能为小型发报机零件)的情况,结合近期英国方面对远东局势的关注度提升,属下高度怀疑此小组正在进行非法的情报搜集活动。建议对其进行重点监控,或可采取果断行动,掐断此情报线……”
他将“高度怀疑”、“可能”、“建议”等词用得出神入化,既给出了明确指向,又保留了回旋余地。报告递上去后,立刻引起了行动部门的重视。
黑木虽然对陈晓心存芥蒂,但在这种“确凿”的情报面前,也不敢怠慢,尤其是小林课长亲自过问的情况下。他立刻部署人手,对陈晓点名的那个咖啡馆和两名英国职员进行严密监视。
果然,在一周的监视后,特工们成功捕捉到了一次疑似情报交接的场面,并顺藤摸瓜,发现了他们藏在公寓里的简易电台和密码本!
行动课立刻出动,在法租界巡捕房的“配合”下(实际是默许),将史密斯和布朗等人一举抓获,人赃并获!
虽然只是个小虾米,但能在法租界成功破获一个英美情报小组,缴获电台密码,仍算得上是一次不小的胜利。梅机关上下士气大振,报纸上也进行了低调的宣扬,着重强调日特机关的“高效”和“英明”。
庆功会上,小林弘树满面红光,亲自将一枚奖章戴在陈晓胸前,虽然不如之前的勋章高级,但意义特殊。他大力拍着陈晓的肩膀:“高桥君!又是你立了大功!你的分析太精准了!简直像是能未卜先知!”
陈晓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荣耀”,谦逊地说:“都是课长领导有方,同事们执行得力!属下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黑木也端着酒杯走了过来,脸色依旧不太自然,但还是勉强挤出一丝公式化的笑容:“恭喜,高桥副组长。你的直觉……确实很准。”他把“直觉”两个字咬得稍微重了一点。
陈晓仿佛没听出弦外之音,恭敬地回敬:“谢谢黑木组长。还需要向您多多学习。”
在场的人群中,只有陈晓自己知道,这份“功劳”背后真正的意义。他亲手将几个英国间谍送进了日本人的监狱(历史上他们本该晚几个月落网),这无疑会在本就紧张的日英关系上再砍下一道深深的伤口,进一步推动日本在对抗英美的道路上狂飙。
他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日本同事,听着他们对英美的不屑和嘲讽,内心冷静地计算着:仇恨又多积累了一分,战争的导火索又烧短了一截。
授奖仪式结束后,他独自走到角落,端起一杯清酒,却没有喝。
酒液清澈,映照出他毫无波澜的眼睛。
他在下一盘大棋,棋盘是太平洋,棋子是国家命运。这几个间谍,只是他随手落下的一颗子,为了更大的战略目标。
树敌越多,日本未来的坑就挖得越深。
只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沾染着鲜血和牺牲。
他轻轻晃动着酒杯。
下一个,该推动哪一颗棋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