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下凡”的闹剧,在张家沟及其周边地区依旧甚嚣尘上,但身处风暴眼的张铁柱,心态已然不同。他不再急于辩解和否认,而是开始尝试驾驭这股因“神迹”而获得的、超乎寻常的威望和号召力,将其转化为推动合作社实质性发展的强大助力。
借着这股“东风”,铁柱在合作社理事会上提出的“引进新品种”和“建设小型温室大棚”的计划,几乎没遇到任何阻力。社员们现在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光,仿佛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点石成金的魔力。就连之前最固执的老把式,也只会憨厚地笑着说:“铁柱大师说咋整就咋整!咱跟着干准没错!”
这种近乎盲目的信任,让铁柱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行动自由。
他利用合作社丰厚的公积金和部分预付款,迅速从省农科院引进了几种“臻味”点名需要、且经济价值更高的特色蔬菜品种,如拇指黄瓜、樱桃萝卜、冰草等。同时,第一批五座占地半亩的简易日光温室也开始破土动工,旨在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反季节蔬菜供应。
在这个过程中,铁柱刻意减少了对外部“神迹”的依赖(主要是心疼积分和害怕失控),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管理和技术提升上。他组织社员学习新品种的种植要点,高薪聘请了一位退休的农技员(用合作社的钱,显得很“正常”)进行定期指导,并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记录和品质追踪体系。
砖爷也适时地提供了帮助,并非直接动用积分兑换物品,而是通过【初级洞察】技能,辅助铁柱更精准地判断作物健康状况、土壤肥力变化,甚至能隐约预判天气趋势,让他能提前做出应对,显得“料事如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辅助,既有效规避了风险,又进一步巩固了他“技术通神”的形象。
合作社的运转,开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土地在科学轮作和精心养护下愈发肥沃,新引进的品种长势良好,温室的建设也进展顺利。虽然不再有“一夜成熟”的惊世骇俗,但合作社出产的蔬菜,无论是常规品种还是新引进的特色菜,其稳定性、整齐度和综合品质,都远超周边普通农户,甚至比一些大型农业基地的产品还要出色。
产能的爆发与信用的累积
当第一批温室蔬菜上市时,合作社的供应能力迎来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即使在冬季,他们也能稳定地向“臻味”提供新鲜的、高价值的反季节蔬菜。
李狗蛋在省城的业务拓展也取得了突破。凭借“铁柱生态农业合作社”这块在美食节和“神迹”事件中积累了相当知名度的金字招牌,以及确实过硬的产品品质,他成功地说服了另外两家高端酒店和一家主打有机概念的生鲜超市,签订了小批量的试供应合同。
“柱哥!好消息!‘君悦’和‘铂尔曼’都答应试试咱们的菜!价格给得也漂亮!”李狗蛋在电话里兴奋地汇报,“咱们现在,可算是正式打入高端酒店供应链了!”
批量生产,多渠道供应!铁柱梦寐以求的局面,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合作社的仓库前,变得异常忙碌。每天清晨,社员们将精心分拣、包装好的各类蔬菜,一筐筐、一箱箱地搬运上等候的冷藏车。车身上贴着“铁柱生态农业合作社专供”的醒目字样,驶向省城各个方向的高档场所。
现金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源源不断地流入合作社的账户,再通过清晰透明的分红制度,转化为村民们鼓鼓囊囊的钱包和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张家沟的村容村貌也在悄然改变,不少人家开始翻修房屋,添置家电,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朗朗读书声似乎都更加响亮。
“铁柱标准”与品牌效应
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和客户群的扩大,“铁柱生态农业合作社”的蔬菜,逐渐在省城的高端餐饮圈形成了一种口碑效应,甚至有人私下里称之为“铁柱标准”。
这个标准意味着:外观水灵整齐,口感风味浓郁纯粹,安全性有保障(每次抽检都完美通过),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蕴含着更多“生机”的品质。许多酒店的行政总厨反馈,用合作社的蔬菜做出来的菜品,无论是清炒、白灼还是做沙拉,其本身的鲜甜味都更加突出,甚至能激发厨师更多的创作灵感。
这种品牌效应的形成,带来了更大的溢价空间和更强的客户粘性。即使“铁柱标准”的蔬菜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高出30%到50%,订单依然供不应求。一些酒店甚至主动提出签订长期独家供货协议,但被铁柱谨慎地拒绝了。他深知,在产能没有实现绝对优势之前,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更能抵御风险。
暗流涌动:赵有财的窥探与宋思明的目光
合作社的红火,自然也引来了更多复杂的目光。
赵有财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铁柱如日中天的声望,嫉妒得眼睛发红。他不再满足于散播谣言,开始动用各种关系,试图打探合作社的真正“秘密”。他怀疑铁柱一定掌握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秘方”,或许是某种特殊的肥料,或许是某种养殖技术(他依然对那头老母猪念念不忘)。他派自己的侄子假装去合作社打工,试图偷学技术,或者找到铁柱“搞鬼”的证据。
然而,合作社如今管理规范,技术措施虽然先进但都有迹可循(至少在明面上),赵有财的窥探一无所获,这反而让他更加坚信,铁柱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与此同时,在省城,宋思明也注意到了“铁柱”这个品牌在高端食材领域的异军突起。他旗下也有餐饮业务,对这股新势力自然不会忽视。
“张铁柱……就是美食节上那个‘最接地气奖’的小子?”宋思明翻看着手下送来的报告,嘴角带着玩味的笑容,“有点意思。一个泥腿子,居然能把一个农业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还让冷凌月那个眼高于顶的女人另眼相看……”
他敏锐地察觉到,“铁柱”品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蔬菜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性、话题性和那种独特的“草根生命力”,这些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关注他们。找机会……接触一下。”宋思明对助理吩咐道,眼神中闪烁着商人才有的精明与算计。
新的挑战:幸福的烦恼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订单,铁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现有的土地和温室产能,已经接近饱和。为了确保品质,铁柱严格控制着扩张速度,拒绝了一些超出能力的订单。这引起了一部分急于赚更多钱的社员的不满。
“铁柱,那么多钱送上门,为啥不赚?”
“咱们再多种点地,多建几个大棚不就行了?”
铁柱耐心解释:“叔,婶,咱们的菜为啥能卖高价?就是因为品质好!盲目扩大,管理跟不上,品质下降了,人家还会要吗?牌子砸了,就再也立不起来了!”
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强行压下了冒进的呼声,决定稳扎稳打。一方面,在现有土地上继续深挖潜力,优化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规划第二期合作社的扩张,但前提是必须配套更完善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站在合作社新建的、略显简陋但充满希望的办公点前,看着眼前繁忙而有序的采收、装车场景,铁柱心中豪情万丈,却又如履薄冰。
他知道,批量供应酒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中,始终保持“铁柱标准”的金字招牌,如何应对来自同行(如宋思明)和内部(如赵有财)的挑战,如何将合作社这艘越来越大的船,驶向更广阔的蓝海,都是他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
他摸了摸怀里的板砖,感受着那冰凉的触感,心中默念:
“砖爷,这批量生产的快车是开起来了,可前面的路,好像更复杂了。”
【哼!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方能长久!汝当谨慎驾驭,莫要翻车!】砖爷的警告一如既往地及时而冰冷。
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方车水马龙的道路,那里,承载着合作社希望的冷藏车,正驶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
批量生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更大的风浪,或许也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