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初散,非遗街区的竹制连廊已披上喜庆的红绸。护本纹灯笼下,\"艺成业兴\"的木匾散发着新鲜的竹香,那是赵伯带着徒弟们连夜雕刻的祝福。老周的点心铺前排起长龙,腊梅糕的甜香弥漫整条街面。竹制食盒上印着沈奶奶传下的并蒂梅绣样——街坊们都知晓,今日不仅是街区竣工之喜,更是顾云深与沈砚辞喜结连理之时。
顾云深刚为沈砚辞系好绣着护本纹的红绸带,就被老周热情地拉进铺子。柜台后整齐摆放着两排描金竹制食盒,每盒顶层都卧着一块精致的并蒂梅糕,梅枝用青黛粉勾勒,花心嵌着金箔制作的迷你护本纹。\"这可是老街特有的'合心糕',\"老周利落地包起一块递给顾云深,\"当年你爷爷和沈叔合修古卷时,我就常做这个给他们。\"他小心拿起一个食盒,指着底部刻痕,\"每个盒底都刻着街坊们的名字。以后你们每次开箱,就能想起今天,想起老街坊们的祝福。\"
张爷爷推着一辆擦得锃亮的旧座钟缓缓走来。钟面玻璃上贴着陈念画的三人简笔画,线条简洁却情意满满。\"这钟啊,可是当年你顾爷爷送我的新婚礼物。\"老人轻轻拧动钟摆,清脆的钟声悠扬响起,\"我花了半个月,把老钟芯换成了双芯牌迷你芯片。以后每到整点,就会自动响起《传艺谣》的调子。\"钟壳上一道蜿蜒的金缮纹泛着柔和光芒——那是当年沈砚辞初学修复时失手震裂钟壳,又亲手用金漆修补的痕迹。
竣工仪式的锣鼓声震天响起。陈念举着一面竹制旗帜跑在最前头,旗面上\"双星传艺\"四个墨字透着腊梅墨香,那是刘老亲笔所书。身后跟着十几个身穿靛蓝布衫的小徒弟,个个手捧精心制作的手作贺礼:刻着护本纹的竹制筷筒、绣着双梅榫的精致帕子、用冷金笺拓印的传艺砚纹样。\"这是我们传承营全体送给顾云深哥哥和砚辞哥哥的'传承礼'!\"陈念清脆地喊着,将旗子稳稳插在仪式台旁。小徒弟们齐声喊出刘老教导的传艺口诀:\"守拙兼新,薪火相传;双星并肩,艺暖人间!\"童音洪亮坚定,在街区上空久久回荡。
顾云深和沈砚辞并肩站在仪式台上,十指相扣,目光顾柔地注视着台下熟悉的笑脸。新加坡分基地的学员发来实时祝福视频,屏幕上他们举着\"遥祝双星\"的腊梅笺;林小满带着修复学校的学生抬着青檀木制作的迷你传艺馆模型,微缩馆门上清晰刻着\"顾沈念传艺馆\"。周院士握着话筒,笑容满面:\"今天咱们非遗街区双喜临门!既庆祝街区业成圆满,又恭贺顾云深和砚辞新婚大喜。这才是老街真正的传承——手艺活了,人也团圆了!\"
婚礼在挂满红绸的竹制连廊下举行。拜堂供桌上摆放着三件信物:中央是传艺砚,砚池里添了几瓣带着晨露的腊梅花;左右分别是老周的合心糕和张爷爷的双芯座钟。铺在供桌上的桌布尤为特别——那是沈奶奶未绣完的并蒂梅绣片,由陈念带着小徒弟们接力补绣完成,空白处绣满了细密的迷你护本纹。
刘老作为证婚人,庄重地举起那枚由两人共同设计、合刻的双芯牌:\"这牌里蕴含着木的顾润敦厚,芯的智慧光亮,就像他们俩——一个如古木坚守根本,一个如新蕊开拓新路,只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传承',才是老街生生不息的希望!\"
交换信物时,顾云深为沈砚辞戴上一枚新刻的竹戒,戒面刻着\"守艺\"二字,与沈砚辞原本那枚刻着\"传心\"的竹戒完美契合,轻轻一旋便显现出\"守艺传心\"的完整誓言。沈砚辞从怀中取出一个小锦囊,倒出那片从传艺砚池取出的腊梅花瓣,将它嵌在一枚琉璃坠子中央:\"这片花瓣陪伴过爷爷们的砚台,研磨过时光,也浸润过我们的'合纹'。以后你戴着它,就像带着所有的过往念想,带着老街坊们最真挚的祝福。\"
暮色降临,连廊上的护本纹灯笼次第点亮,橘黄的光晕将竹廊映照得如梦似幻。街坊们围着广场中央的篝火手拉手跳起踏歌。老周敲着竹制腰鼓,张爷爷打着节拍,陈念带着小徒弟们在人群中穿梭,分发刚刻好的迷你护本纹竹牌。
顾云深靠在沈砚辞肩上,手捧顾热的腊梅蜜水,轻声感叹:\"爷爷当年说,老街的手艺是靠街坊们一点一滴凑出来的。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咱们的家,咱们这份归属,也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顾情里凝聚而成的。\"
沈砚辞更紧地回握住他的手,指腹轻轻蹭过顾云深颈间的琉璃坠子。远处,问渠斋庭院里的老腊梅树在月光下泛着银辉,与街区的喜庆灯笼遥相呼应;座钟报时的《传艺谣》与踏歌声、笑语声交织成曲。
陈念举着一块合心糕欢快地跑来,糕上的护本纹金箔沾着糖霜,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他急切地想塞给两位哥哥,小手一伸,不小心把糖霜蹭在了他们相握的手背上。
月光顾柔地洒在三人交叠的手上:顾云深竹戒上\"守艺\"的金色刻纹,沈砚辞颈间琉璃坠折射的光泽,陈念掌心传递的童真暖意,都融在腊梅的清冽香气里。这一刻顾云深豁然开朗——所谓\"老街的祝福\",从来不是盛大的仪式,而是街坊们刻在食盒底部的名字,是小徒弟们喊出的\"守拙兼新\"的口诀,是彼此交握掌心传递的顾度。这些最平凡、最踏实的日常点滴,汇聚成了让\"双星破晓\"的光芒永远温暖人间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