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原营地的晨雾还没散,石桌上就摊着碧水涧的手绘草图——昨晚根据沙穴壁的符号和古籍残页,陈景行补全了关键信息:碧水涧的涧流“宽三丈,深丈许,流速如奔马”,普通涉水工具一放进水里就会被冲翻;涧底的鹅卵石间,藏着半透明的“水晶陷阱”,陷阱表面与普通石头无异,踩上去就会翻转,将人卷入涧底的暗涌;涧流左侧的石穴入口,则被厚厚的“水蚀水晶”覆盖,水晶遇水会变得湿滑,还能反射光线误导视线,普通工具一碰就打滑。
阿图指尖划过草图上的涧流标记,指腹沾着的沙晶碎屑簌簌落下:“先做能抗水流冲击的涉水工具,再解决水晶陷阱的探测,不然没到石穴就被冲跑或掉进陷阱。”
“先做‘涧流踏脚石’,得稳还得防冲。”陈沐阳拎起一根粗硬的铁桦木,木身直且重,放进水里不容易被冲走。奇伯立刻动手处理:将铁桦木截成两尺见方的木墩,木墩底部刻“米”字形深纹,纹路深一寸,能卡紧涧底的鹅卵石,减少滑动;木墩顶面铺一层薄铁皮树皮(防湿滑),铁皮上钻十几个小孔,孔内嵌干燥的芦苇绒(吸水后膨胀,增加摩擦力,踩上去不打滑);木墩两侧各凿一个凹槽,凹槽里穿进粗韧藤,藤的两端留三尺长的绳头——多个木墩能通过藤绳串联,形成稳定的踏石链,不会被水流冲散。
阿图在营地旁的水坑里试了试踏脚石——将木墩放进水里,底部的纹路牢牢卡紧坑底的碎石,就算用手用力推,木墩也只轻微晃动;踩上去时,芦苇绒吸了水,脚掌与铁皮间没有丝毫滑动,比预想的更稳。“还得做‘防冲护绳’,万一踏脚石被冲偏,能抓绳稳住。”雅兰用三根粗韧藤编织成丈长的护绳,绳上每隔一尺绑一个“浮力环”(用芦苇杆编织,内填干燥苔藓,能浮在水面);护绳的两端绑着“抓岩钩”(暗能蜥金属片弯的,钩尖带倒刺,能勾住涧边的岩石);绳身还缠了层浸过树胶的软布(防手滑,长时间抓握也不磨皮)。
护绳做好,陈沐阳将一端的抓岩钩固定在营地的岩石上,另一端扔进水坑——浮力环稳稳浮在水面,绳身绷直后,就算用力拉扯,抓岩钩也没松动,能轻松承受两人的重量。
接下来应对“水晶陷阱探测”。普通探测杖探不到半透明的水晶,陈沐阳做了“水晶探测器”:找了根五尺长的空心竹,竹身缠上防水胶(新刮的橡胶树胶,防涧水渗入);竹的一端削成斜尖,尖部嵌一块透明的冰蚕膜(能透过光线,让水晶反射光进入竹内);竹内装着干燥的荧光苔粉末,粉末中混了少量“感光草”碎屑(从沙穴带的,遇到水晶反射的强光会变亮);竹的另一端用薄树皮封住,树皮上刻了观察窗,能看到内部粉末的亮度变化——一旦探测器靠近水晶陷阱,冰蚕膜会收集反射光,感光草碎屑会让荧光苔变亮,亮度越刺眼,说明水晶越近,陷阱越危险。
探测器刚做好,阿图就在营地旁的沙堆里埋了块水晶碎块(模拟陷阱)——将探测器靠近沙堆,竹内的粉末渐渐变亮,距离沙堆三尺时,粉末亮得刺眼,精准锁定了水晶位置,比靠肉眼分辨靠谱太多。
涧流中还藏着“水蚀虫”——虫身半寸长,通体透明,藏在水流中,会啃咬木质工具,还会钻进衣物缝隙叮咬,叮咬后皮肤会红肿发痒。雅兰做了“防蚀护具”和“驱虫膏”:护具用双层厚兽皮缝制,外层涂防水胶,内层缝一层细藤网(能挡住水蚀虫钻进);护具包括护臂、护腿和手套,手套指尖留半寸空隙,不影响操作工具;驱虫膏则用磨碎的驱虫草(之前驱枯木虫的)、冰原兽油(防皮肤干裂)和生命晶石碎屑(缓解叮咬红肿)按3:4:1混合,调成糊状,装进掏空的芦苇筒,方便涂抹。
所有装备准备妥当,日头刚爬过树梢,队伍就背着工具朝碧水涧出发。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远处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一片泛着淡蓝光的涧流出现在眼前——碧水涧到了!涧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下的鹅卵石,水流湍急得卷起白色的浪花,拍在岸边的岩石上,溅起半尺高的水花;涧流左侧的岩壁上,隐约能看到一个黑黝黝的洞口,正是石穴入口,洞口的水蚀水晶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像一层薄冰覆盖在岩壁上。
“先搭踏脚石链!”陈沐阳率先走到涧边,将第一块踏脚石放进水里——木墩底部的纹路卡紧涧底的鹅卵石,稳稳立在水中,他将护绳的抓岩钩固定在涧边的岩石上,再将踏脚石的藤绳与护绳绑紧;奇伯则在对岸固定另一根护绳,两人配合着将六块踏脚石依次放进涧流,用藤绳串联成链,踏脚石间的距离刚好能一步跨过,护绳则在踏脚石两侧形成防护,就算脚下打滑也能抓绳稳住。
“按探测器指引,一人走踏脚石,一人持探测器扫涧底!”阿图戴上防蚀手套,握着水晶探测器,率先踏上第一块踏脚石——探测器的粉末保持淡绿,说明当前位置没有水晶陷阱。她一步一步缓慢前进,探测器时不时扫过涧底的鹅卵石,遇到反射光强的地方就绕开,护绳牢牢抓在手里,水流冲击在身上,护具挡住了大部分力道,没有被冲得晃动。
走到涧流中央时,阿图的探测器突然亮了——竹内的粉末刺眼得让人睁不开眼!“脚下有水晶陷阱!”她立刻停下脚步,低头看向涧底——一块半透明的水晶藏在鹅卵石间,表面与普通石头几乎一样,若不是探测器预警,一脚踩上去肯定会翻转。陈沐阳赶紧递过一根长杆,阿图用杆轻轻拨开水晶旁的鹅卵石,露出陷阱的翻转机关,再用探测器确认周围安全后,才小心翼翼迈过那块区域。
午后时分,众人终于跨过涧流,来到左侧的石穴入口前。洞口的水蚀水晶厚约半寸,用手一碰就滑得像涂了油,普通工具根本抓不住。“用‘水晶防滑铲’清理!”奇伯掏出之前做的沙晶凿,在凿头外侧缠了圈带倒刺的细藤(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再在凿刃涂了层防湿滑涂层(树胶+蜂蜡)——他握着凿柄,对着水晶轻轻一凿,“咔嗒”一声,水晶碎块掉落,凿头没有打滑,稳稳嵌在水晶缝隙里。
众人轮流用防滑铲清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凿开一个能容人侧身进入的洞口。阿图举着聚光照明棒(之前沙穴用的,涂了防水胶)走进石穴——穴内是一个一丈见方的石厅,石厅中央的石台上,立着一根泛着淡蓝光的石柱,正是地脉节点的核心;石柱表面覆盖着一层薄水晶,水晶缝隙里没有水蚀虫,却有微弱的能量波动,显然是控能族留下的保护机制,避免水晶损伤节点。
“用‘水晶缓冲凿’清理,别伤了节点!”陈沐阳找了块软木,在木端绑一块薄金属片(减少冲击力),做成缓冲凿——用软木端轻轻敲击水晶,水晶会顺着缝隙裂开,不会震到石柱。阿图握着缓冲凿,小心地敲掉石柱表面的水晶,露出下方的注入点——注入点藏在石柱侧面的一道细缝里,与之前的沙穴节点相比,细缝更窄,需要更细的注能针。
奇伯立刻改造注能针:将之前的细铜管截成一尺长,管身磨得更细(直径只有筷子的一半),一端磨成尖,另一端接迷你皮囊(用薄兽皮缝的,只能装少量汁液);皮囊外侧绑一根细铜丝,铜丝能精准控制汁液流速,避免注入过快导致节点过载。
夕阳落下前,阿图握着改造后的注能针,插进注入点的细缝——缓慢挤压皮囊,淡绿色的生命晶石汁液流进节点,石柱的蓝光渐渐变亮,石厅壁上的暗纹也跟着亮起,映出一个新的控能符号——是“黑石潭”的标记,与地脉地图上第十四个节点的符号完全一致。
众人收拾好工具,退出石穴时,涧流的水流依旧湍急,夕阳的余晖照在涧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阿图将地图折好放进背包,防蚀护具上的水珠还在往下滴——黑石潭的古籍记载是“潭水漆黑,藏有墨鳞鱼,会撞击船身”,还得提前做能防撞击的涉水工具,才能继续赶路。
族人们扛着踏脚石和护绳,沿着涧边往回走,水晶探测器的荧光苔还在微微发亮,像在提醒他们,下一段旅程的障碍,只会比碧水涧更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