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粒,如无数细小的钢针般扎在脸上。陈沐阳紧了紧身上的驼绒披风——那是离开沙漠绿洲时,流民们用积攒半年的驼毛赶制而成,此刻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成了抵御死神的最后防线。他眯起眼睛,透过纷飞的雪幕望向远方,暮色中的冰雕城堡泛着幽蓝的冷光,尖塔上的冰棱在风中折射出诡异的光晕,恍惚间竟像是北欧神话中霜巨人的居所。
陈景行弯腰用短剑敲击冰面,金属与冰层碰撞出清脆的回响。\"冰层至少两米厚,但下方有暗流涌动。\"他的声音被呼啸的风声撕扯得断断续续,作为曾经穿越过多个时代的求生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冰层下传来的流水声带着异样的轰鸣。就在这时,脚下的积雪突然发出细微的\"咔嚓\"声。
\"是雪桥!\"陈沐阳几乎是本能地拽着父亲向后急退。话音未落,方才立足的地方轰然塌陷,露出深不见底的冰裂缝隙。裂缝中升腾起阵阵白雾,裹挟着腐殖质特有的腥气——这显然不是普通雪原该有的气息。陈景行迅速取出在沙漠自制的套索,将陨铁打造的锚钩抛向远处凸起的冰棱,父子俩借着绳索的缓冲,狼狈地滚到相对安全的冰原上。
\"这不是普通的雪原。\"陈景行拍掉身上的雪,望着裂缝中隐约可见的黑色岩石,\"那些岩石的层理结构,还有空气中的硫磺味,让我想起清朝初年我们在长白山遇到的火山带。\"他的判断让陈沐阳心头一震——难道他们穿越到了某个小冰期的北欧?联想到冰雕城堡的建筑风格,以及方才观察到的哥特式尖塔,这里很可能是中世纪晚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务之急是寻找避难所。陈景行观察四周地势,锁定一处背风的冰丘:\"挖雪洞,就像在南极那样。\"两人用短剑和兽骨铲交替作业,严格遵循\"上小下大\"的原则,在冰丘侧面挖出半球形空间。陈沐阳特意在入口处设置了S形弯道,既能阻挡寒风直灌,又能防止热量散失。洞内地面铺上多层干燥的苔藓和驼绒毯,顶部凿出倾斜的通气孔——这些细节设计,无不凝聚着他们在各个时代积累的求生智慧。
夜幕降临时,陈沐阳开始处理水源问题。他将积雪装入陶罐,架在石制火炉上融化。这种火炉是用在沙漠锻造的薄铁板制成,内衬耐火的黏土,能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燃料。\"雪水缺乏矿物质,\"他想起在原始部落学到的知识,从行囊中取出在绿洲制作的甘草块和干海带,\"得加点料。\"煮沸的雪水融入甘草的甘甜和海带的咸鲜,不仅补充了营养,更让这杯热水有了难得的暖意。
食物危机却愈发严峻。雪原上除了偶尔掠过的雪雁,几乎不见活物踪迹。陈景行凭借在沙漠练就的追踪本领,在一处冰裂缝边缘发现了猞猁的爪印。他立刻用兽皮和树枝制作弹性陷阱:将柔韧的冰原柳枝弯成弓形,用兽筋固定,触发机关处放置用甘草伪装的诱饵。次日清晨,陷阱成功捕获了一只觅食的雪兔,其厚实的皮毛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御寒材料,兔肉则用在沙漠学会的烟熏法处理,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一场突如其来的白毛风席卷雪原,能见度骤降至零。陈沐阳在避难所内听到冰层发出令人牙酸的挤压声,意识到这是冰裂的前兆。父子俩迅速将所有装备用绳索固定,陈景行用短剑在洞壁上凿出紧急逃生口,陈沐阳则将剩余的燃料集中,准备随时点燃发出求救信号。狂风呼啸中,避难所外传来冰裂的轰鸣,雪洞的顶部出现细微的裂缝,但凭借合理的结构设计,最终抵挡住了这场天灾。
风暴过后,父子俩决定探索冰雕城堡。为防止陷入冰缝,他们用兽骨制作了冰爪,在鞋底绑上尖锐的骨刺。行进途中,陈沐阳发现雪地上有奇特的拖痕——每隔五步就有一小堆融化的雪水。\"是有人用火把经过,\"他蹲下身触摸雪水,\"温度还没完全散尽,应该就在半日之内。\"这个发现让他们加快了脚步。
接近城堡时,更严峻的挑战出现了。城堡外围是一道宽约十丈的冰护城河,表面光滑如镜,中央还漂浮着巨大的冰锥。陈景行观察水流方向,发现下游百米处有一处冰坝,水流在此形成漩涡。\"利用水流冲击,\"他指着冰坝,\"用兽皮制作木筏,顺流而下。\"两人迅速砍伐冰原上稀疏的白桦树,用藤条捆绑成木筏,兽皮则作为防水隔层。
渡河过程险象环生。木筏刚进入河道,就被湍急的水流冲向冰锥群。陈沐阳用长木杆奋力推开迎面而来的冰锥,陈景行则用短剑砍断缠绕的冰藤。当木筏即将撞上冰坝时,他们果断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借助水流的冲力游向对岸。上岸后,两人浑身湿透,立即用干燥的兽皮擦拭身体,换上备用衣物,并在背风处升起篝火烘烤。
烤火时,陈沐阳发现灰烬中混有细小的金属碎屑。他捡起仔细观察,碎屑表面呈现出特殊的淬火纹理——这种工艺在中世纪的北欧铁匠铺中颇为常见。\"城堡里的人掌握着金属锻造技术,\"他将碎屑递给父亲,\"或许能找到离开雪原的办法。\"此刻,冰雕城堡的大门在暮色中缓缓开启,透出温暖的火光,而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中世纪北欧的生存智慧,还是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