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于阗城外的玉石河畔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河水清澈见底,河床上的卵石在水中泛着温润的光。远处的雪山像一道银色的屏障,山腰处的云影缓缓移动。河畔的滩涂上,几位采玉人正弯腰在水中摸索,他们的身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站在河岸的高地上,望着这一片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尉迟盛的脸上带着一丝自豪——于阗的玉,名动四方;但他的眉宇间也藏着一丝忧虑——玉的品质参差,市场上鱼目混珠,纷争不断。
“玉,”尉迟盛道,“是于阗的脸。”
“脸,”沈砚秋道,“需要干净的水来洗。”
一、分级三法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色、质、水、工、价”等符号。
“这是‘分级三法’。”他道,“我们从三个维度对玉石进行分级:
1. 色:颜色的纯正度和均匀度,从‘羊脂白’到‘青灰’分为五等。
2. 质:质地的细腻度和致密性,从‘极细’到‘粗’分为四等。
3. 水:透明度,从‘莹润’到‘干涩’分为四等。”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等级:
- 色:羊脂白(特等)、雪白(一等)、青白(二等)、灰白(三等)、青灰(四等)。
- 质:极细(特等)、细腻(一等)、较细(二等)、粗(三等)。
- 水:莹润(特等)、微透(一等)、半透(二等)、干涩(三等)。
几位采玉人和玉商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分级之后,价格如何定?”一位老玉商问。
“我们会制定‘基准价表’,”沈砚秋道,“以‘色’为基础,‘质’和‘水’作为系数,再结合工艺‘工’的精细度,最终确定价格‘价’。”
二、金手指:试玉石与透光筒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块“试玉石”和一支“透光筒”。
“试玉石是一块标准玉石,”他道,“我们将其各项指标标准化,作为比对样本。商家和采玉人可以将自己的玉石与试玉石对比,快速确定等级。”
他又指着透光筒:“这是‘透光筒’。用自然光通过筒口照射玉石,观察其透明度和内部纹理。透光均匀、纹理细腻者为上。”
他当场演示:取一块玉石,用透光筒照射,筒内的薄纸透出均匀的光,纹理细腻。他又取一块劣质玉,光照下透光不均,内部可见明显纹理。
“这就是‘看得见的品质’。”他道,“品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比对、可验证的标准。”
三、水与石
河畔的采玉人渐渐多了起来。一位年轻的采玉人从水中捞出一块拳头大小的白玉,兴奋地跑到沈砚秋面前。沈砚秋用透光筒一照,又与试玉石对比,微笑道:“色:雪白(一等);质:细腻(一等);水:微透(一等)。好玉。”
年轻采玉人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这几个月的辛苦,值了。”
一位来自中原的玉商看中了一块青玉,沈砚秋为其分级:“色:青白(二等);质:较细(二等);水:半透(二等)。价格中等,适合做器皿。”
玉商满意地点头:“有了标准,心里就有底了。”
罗衣沿着河岸走,她的脚边是被河水冲刷得圆润的卵石。她弯腰捡起一块不起眼的小玉,递给沈砚秋:“这个呢?”
沈砚秋接过,用透光筒一照,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色:羊脂白(特等);质:极细(特等);水:莹润(特等)。只是体积小,适合做挂件。”
尉迟盛看着这一幕,感慨道:“水,能藏玉,也能显玉。”
“人也一样。”沈砚秋道,“时间,能藏人,也能显人。”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从雪山方向吹来,带着清凉的水汽。罗衣在河畔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采玉人中,正仔细观察试玉石和透光筒。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标准一出,鱼目难混。”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标准,”沈砚秋道,“是为了让每一块真玉都被看见。”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天,”沈砚秋道,“我们只记住一件事:让好玉有好价,让好价有好名。”
五、尾声与路
傍晚,河畔的采玉人渐渐散去。夕阳从雪山的另一侧照过来,给河水镀上了一层金色。沈砚秋站在河岸,望着渐渐安静下来的玉石河。他知道,这只是品质分级的开始,但他也知道,只要标准在,信任就在。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于阗的玉,走得更远。”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一块好玉而相遇。”
然而,在河畔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试玉石和透光筒,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