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宗内门,七十二峰如定海神针,扎根于浩瀚灵脉之上。这里的云雾并非凡间水汽,而是液化的灵气缭绕升腾,吸一口便觉神清气爽,却也带着沉甸甸的威压。飞檐斗拱的宫殿群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仙鹤清唳,灵兽潜行,一派仙家气象,却也等级森严。
叶秋,五岁稚龄,身着略显宽大的青色弟子袍,行走在通往执事殿的白玉长阶上。他的身影在宏伟建筑和来往弟子衬托下,渺小得可怜。然而,他那双清澈的眼眸平静无波,如同深潭,内里却在进行着高速运算,将周遭灵气流动、阵法符文、乃至过往弟子不经意流露的气息强弱,都化为冰冷的数据流进行分析。
“灵气粒子活性系数稳定,道韵蕴含‘清灵’与‘厚重’两种特性,空间结构稳固,能量逸散率低于外门百分之九十五……” 他如同一个精密的探测器,无声地收集着信息。偶尔有目光落在他身上,好奇、审视,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但叶秋浑然不觉,或者说,这些情绪波动尚未达到需要他回应的阈值。
他的目标明确:执事殿的丁等任务光幕,以及毗邻的传功阁。
执事殿内人声鼎沸,巨大的光幕滚动着各式任务。叶秋无视了猎杀妖兽、采集灵草等常规任务,径直走向那块相对冷清、却散发着晦涩知识气息的丁等任务区。光幕上一条条功法疑难,在他眼中迅速被解构成能量模型与道纹冲突问题。
“《乙木长春功》青俞穴滞涩,木属性生机道纹在节点处与局部土属性地脉道纹产生微弱排斥……”
“离火剑诀与玄冰盾冲突,本质是极阳极阴道纹的瞬间接触导致灵能崩坏,需引入中性缓冲道纹或改变能量释放相位……”
“神识化千分神超限……神魂承载结构存在理论极限,需优化分神算法或强化神魂本源……”
他没有立刻动作,而是转身步入传功阁。阁内空间拓展,玉简如山,檀香袅袅。叶秋直奔基础理论区,神识如触手般同时连接数十枚玉简。他并非修炼,而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将青云宗的功法理论体系,以“源初道纹”为框架,进行拆解、吸收、重构。看守老执事半眯的眼缝里闪过一丝惊异,这般“鲸吞”式的阅读,若非胡闹,便是真正的奇才。
两日后,叶秋回到执事殿丁等光幕前,伸出小手,指尖灵光微闪,接连点下三个任务。
这一下,终于引起了旁边几位弟子的注意。
“嗯?那小娃娃……接的是丁等任务?”
“《厚土遁法》金石失效?陈师兄卡在这一年多了!”
“《幻音波》的反噬?那可是老难题了,几位师叔都束手无策。”
“五岁孩童,字认全了么?真是胡闹……”
窃窃私语声传来,带着毫不掩饰的怀疑。叶秋恍若未闻,接过记录问题的玉简,转身离去,小小的背影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显得格外孤直。
半日后,当叶秋再次出现,将三枚解答玉简递给核验长老吴长老时,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一瞬。
吴长老,面容古板,以严谨刻板着称。他接过玉简,神识沉入,眉头立刻锁紧。第一枚,《厚土遁法》解答。起初他面色不豫,但很快,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轻敲起来,眼中讶色渐浓。解答跳出了传统思路,从“物性相斥”的道纹层面切入,提出的灵力频率微调方案精巧至极,犹如庖丁解牛,直指要害。
他放下第一枚,拿起第二枚关于炼体术的玉简。这一次,他古井无波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惊容。叶秋不仅指出了功法设计中对隐性经脉的忽视,更提供了一套近乎完美的疏导方案,连同药浴方子都考虑周全,其洞察力远超同龄,甚至超越了许多浸淫此道多年的修士。
当第三枚关于《幻音波》的玉简看完,吴长老沉默了。他抬起头,第一次真正地、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幼童。解答涉及声波、灵振、生理结构的精妙关联,那个微型“消音”灵纹阵的构想,更是堪称绝妙,展现了一种近乎本能的道纹应用天赋。
殿内落针可闻,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吴长老身上。只见他沉吟良久,终于伸出食指,在三枚玉简上逐一烙下一个清晰的“核”字印记。灵光闪过,意味着解答完全正确,有效!
“核定通过。”吴长老的声音依旧平淡,却比刚才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解答……别开生面,直指本源。叶师侄,于道纹机理,天赋异禀。”
话音落下,他亲自将二百六十点贡献点划入叶秋令牌。
“嗡——” 短暂的寂静后,执事殿内响起一片压抑的哗然。那些原本质疑的目光,瞬间被震惊、不可思议所取代。一道道神识忍不住扫向叶秋,似乎想将这个五岁幼童重新看个透彻。
叶秋对周围的反应依旧漠然,他只是平静地收下令牌,确认贡献点已到账,便转身离开,没有一丝得意,也没有半分停留,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然而,他离去的背影,在众人眼中已截然不同。之前是“走运的五岁内门”,现在,则蒙上了一层“神秘理论天才”的光环。
消息如风般传开。
“听说了吗?新来的那个叶秋,在吴长老手下过了三个丁等答疑!”
“二百六十点!他半天就赚了我半年辛苦!”
“真的假的?吴长老那关那么好过?”
“邪门得很!据说解答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连吴长老都夸赞……”
叶秋没有回听涛小筑,而是再次走进了传功阁。这一次,他无视了那些免费的基础玉简,径直走向需要贡献点才能进入的“高阶理论区”和“疑难杂论专区”。身份令牌划过禁制,贡献点被扣除,光门开启,露出后面更加深邃、收藏着宗门真正核心知识精华的书架。
他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知识,来完善他那“四修合一”的宏大构想。而贡献点,就是他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钥匙。第一次“知识变现”的成功,不仅给了他启动资金,更让他确信,这条“以知换资,以资求知”的道路,适合他在这内门行走。
就在叶秋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时,传功阁外,关于他的议论并未停歇。一双双眼睛,或明或暗,开始真正关注起这个打破常规的幼童。内门的平静水面,因这颗小小石子的投入,已悄然泛起了涟漪。接下来的,将是更汹涌的暗流,还是更广阔的天地?叶秋的步伐,未曾有丝毫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