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杂役谷的夜,从未如此沉重。往日里,即便灵气稀薄,也总有弟子在月下苦修,拳风呼啸,或是吐纳时引动的微弱灵气光点,如同黑夜中倔强的萤火。但今夜,这些“萤火”尽数熄灭了。整个山谷被一种无声的恐惧浸透,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大多数被征调的弟子蜷缩在冰冷的床铺上,睁着眼,望着漆黑的屋顶,脑海中翻腾着对妖兽獠牙和死亡阴影的恐惧,辗转难眠。偶有低低的啜泣声从某些屋舍中传出,旋即又被死死压抑下去,更添几分凄惶。
唯有东侧那处紧贴山壁的小院,窗户里透出的昏黄灯光,在死寂的谷中显得格外突兀。那灯光下,没有恐惧,没有彷徨,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井然有序的“工作状态”。
屋内,油灯如豆,将叶秋幼小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他伏在唯一一张歪斜的木桌前,神情专注得如同一位正在雕琢传世珍宝的匠人。桌面上,铺开着几张质地粗糙的空白符纸,一旁的小碟中,盛放着一种他自行调配的灵墨——并非宗门发放的制式墨汁,而是用几种低阶灵草汁液混合微量青罡砂,再以自身精纯的先天之气调和而成,色泽暗沉,却隐隐流动着内敛的光华。
他执笔的手稳定得不可思议。笔尖轻蘸灵墨,落于符纸之上,手腕微悬,带动笔锋如游龙走蛇。他绘制的,依旧是宗门最基础的“火球符”、“轻身符”、“金刚符”。但若有浸淫符道数百年的修士在此,定会骇然发现,叶秋笔下流淌出的每一道符纹,都与标准图谱有着微妙而致命的差异。
那些弧线的曲率,转折处的顿挫,符文首尾的勾连,都暗合着某种更深邃、更本质的“道韵”。他并非在机械地复制,而是在以符纸为基,灵墨为引,将他解析出的、关于“爆发”、“灵动”、“守护”的基础道纹,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与固化!
绘制“火球符”时,他摒弃了标准符箓追求瞬间高温爆裂的粗放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更注重能量持续释放与穿透性的复合道纹。符成之际,符纸中心并非灼热,而是凝聚成一点深邃的暗红,如同地心熔岩,蕴藏着更为恐怖的内敛之力。
勾勒“轻身符”时,他强化了与天地间风灵之气的共鸣道纹,并巧妙地嵌入了微型的“悬浮”与“卸力”结构。此符一旦激发,恐非简单增速,更能让人身如柳絮,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物理冲击与地形阻碍。
刻画“金刚符”时,他着重于“坚凝”、“韧化”与“能量疏导”的道纹组合,使其形成的护体光罩并非一味硬抗,而是带有一丝流动的弹性,能更有效地分散、化解连续性的攻击力道。
他的动作并不迅疾,却带着一种独特的、与道合真的韵律,笔走龙蛇间没有丝毫滞涩,仿佛这些经过他深度优化的符纹,早已是他灵魂的一部分。一张张符箓在他笔下迅速成型,灵光内蕴,品质远超寻常弟子所能企及,甚至隐隐触摸到了“入品”符箓的门槛。
不到一个时辰,桌角已整齐地摞起了厚厚三沓符箓,每沓约二十余张,分别是火球、轻身与金刚符。这些,将是他应对青玄湖复杂战局的常规“战术单元”。
完成基础符箓的批量制备,叶秋并未停歇。他起身走到院中那棵虬劲的老松下。夜风掠过,几片边缘微卷、脉络却异常清晰的枯黄松叶,打着旋儿飘落。他伸出小手,精准地接住了其中三片品相最完整的落叶。
回到桌前,他将三片落叶平铺开来,双目微阖,整个人的气息瞬间变得极其内敛,神识高度凝聚,如同最精密的探针。片刻后,他抬起右手食指,指尖不见丝毫灵力光芒,却有一股无形无质、却足以让灵魂战栗的锋锐“意”念开始凝聚——正是他领悟的那一缕“寂灭剑意”。
他小心翼翼地将神识附着在剑意之上,使其凝练压缩到极致,细若游丝。然后,他以指尖为刻刀,以这缕高度凝练的寂灭剑意为“刻痕”,开始对着其中一片落叶,在其内部极其细微的纤维与脉络之中,进行一种超越常理的“微雕”。
这不是绘制,而是“内嵌”。他要将一缕结构稳定、引而不发的寂灭剑意,以道纹的形式,完美地封印在这片看似脆弱不堪的树叶内部,制成一次性、却威力惊人的“落叶惊鸿符”。
此过程凶险异常,对神识的操控力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程度。稍有分毫偏差,不仅剑意会失控溃散,这片树叶也会瞬间化为齑粉。但叶秋的神色依旧古井无波,指尖稳定得如同亘古不变的山岳。他的神识如同超高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清晰地“洞察”着树叶内部的纳米级结构,引导着剑意道纹沿着最坚韧的灵材脉络精准镌刻、固化。
渐渐地,那片枯黄的松叶,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但其核心深处,一点极淡、几乎与叶脉融为一体的灰暗锋芒悄然隐没。整片叶子拿在手中,竟隐隐传来一丝沉甸甸的质感,以及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内敛锋锐。
第一枚“落叶惊鸿符”,成!
叶秋光洁的额角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呼吸也略微急促了一分,显然此举对他当前的神魂负荷不小。他并未急于继续,而是闭目调息了约一炷香的时间,待神识恢复平稳后,才再次开始镌刻第二枚、第三枚。
当三枚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蕴杀机的落叶惊鸿符全部完成,窗外的天色已由墨黑转为深蓝,远山轮廓依稀可辨,黎明将至。
叶秋将三枚落叶剑符与那厚厚三沓优化符箓一并小心收起,贴身放好。他再次检查自身状态:气海之内,先天之气充盈流转,比之前更加凝练;神魂虽略有消耗,却愈发凝实通透;肉身气血旺盛,暗合某种玄奥韵律。
所有“实验器材”与“安全保障措施”,均已准备就绪。
他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清晨凛冽而新鲜的空气涌入肺腑。谷口方向,已隐隐传来集合的嘈杂人声、兵器碰撞的铿锵之音,以及刘能管事不耐烦的呵斥。
叶秋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处居住了数月的小院,目光平静无波。然后,他转身,迈着与年龄截然不符的沉稳步伐,踏着熹微的晨光,走向那片即将成为他验证所学、采集数据的广阔“露天实验室”——青玄湖。
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如同一位即将踏入未知领域的科考队员,带着对获取珍贵样本的期待,以及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绝对冷静。外界的恐慌与传言中的危险,从未在他的核心运算逻辑中,占据过主导地位。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大道规则,而这青玄湖,不过是这无尽征途上的第一处值得标注的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