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知道自己躲不过,只能装疯卖傻 在大街上抢吃的,躺在泥里打滚,甚至当众吃猪屎,就为了让朱允炆相信‘燕王疯了,没威胁’。
可就算这样,他心里还是没底,直到姚广孝找到他,只说了两个字:‘天意’。”】
【“打消顾虑后,姚广孝开始暗中谋划:帮朱棣招兵买马,招募良将,甚至在燕王府的地下挖密道练兵,积蓄力量。
可到了起兵那天,朱棣看着手下的将士,又犹豫了 毕竟是‘谋反’,名不正言不顺。姚广孝又开口了,指着燕王府的青瓦说:
‘青瓦换黄瓦,此乃吉兆,王爷登基,是天意所归!’”】
“好一个‘青瓦换黄瓦’!”
嬴政拍了下龙椅,眼里满是赞赏,“用吉兆定人心,既给了朱棣台阶,又鼓舞了士气,姚广孝这招,够妙!”
【“不仅如此,连朱棣起兵的战略、口号,都是姚广孝定的 战略上,避开正面强敌
直取南京;口号上,喊出‘靖国难,清君侧’,说自己是‘帮皇帝清除身边的奸佞’,不是谋反。
就凭着这谋划,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进了南京城。”】
画面里,南京城火光冲天,混乱中,朱允炆的身影消失在宫殿大火里,再也没出现。
而朱棣进城后,对不肯臣服的大臣下了狠手,解说声带着沉重:“那些忠于朱允炆的大臣,大多被朱棣处死
最惨的是方孝孺,朱棣恨他不肯写登基诏书,直接诛他九族,连他的门生故吏都算上,八百五十七人因他而死。
这场靖难之役,前前后后造成了五十万人的伤亡,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姚广孝。”
“五十万人伤亡?”
嬴政猛地坐直,眼神里没有同情,反而满是欣赏,“不臣服就死,够狠!朕喜欢这种人!”
“当年朕灭六国,也是这般铁腕,不然怎么一统天下?”
对他而言,成大事者就得有杀伐果断的狠劲,姚广孝的谋划,正合他的胃口。
“方孝孺……”
朱元璋看着光屏,脸色复杂,方孝孺是他当年看重的文人,却没想到落得这般下场。
他叹了口气:“文人有风骨是好,可也要看时候,朱允炆都没了,还硬扛,只会害了自己和族人。”
朱棣听到“五十万伤亡”,也沉默了,他当年只想着登基,却没想过会死这么多人。
姚广孝察觉到他的情绪,轻声道:“王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不震慑那些反对者,日后朝堂难安。”
朱棣点点头,心里的愧疚被“稳固江山”的念头压了下去。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两极分化:
“姚广孝这才是‘谋主’啊!从劝反到定策,再到助朱棣登基,一步都没算错!”
“50万伤亡太惨了,方孝孺诛九族更是狠,朱棣和姚广孝也太冷血了!”
“‘清君侧’就是个借口,本质还是谋反,不过姚广孝的谋略是真的强!”
“嬴政说‘喜欢’?不愧是始皇帝,跟朱棣、姚广孝一样狠!”
林远看着光屏里惨烈的画面,忍不住皱了皱眉,轻声道:“姚广孝的谋略确实厉害,可这代价也太大了,五十万人的命,还有方孝孺的九族……有时候,权力的游戏,真的太残酷了。”
光屏里的解说声还在继续,从靖难之役的惨烈,渐渐转向了大明的治世,语气也多了几分赞许:
“朱棣虽靠靖难之役登基,手上沾满了血,却没让大明陷入混乱
在姚广孝的辅佐下,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又派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不仅如此,他还派郑和七下西洋,打开了海上丝绸之路,大明的商船远达红海沿岸;对内则平定蒙古残余势力,巩固了边疆。
比起朱允炆仓促削藩的慌乱,朱棣治下的大明,明显强盛了不止一倍。”
“好!这才像咱朱家的皇帝!”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光屏里大明的繁荣景象,忍不住点头,他最担心的就是后世子孙守不住江山,如今见朱棣把大明治理得有声有色,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虽然朱元璋之前就看视频已经知道了,但不影响他再看一遍,心里难免还是会有起伏。(之前视频盘点朱棣的时候)
朱棣听到解说,也挺直了脊背,看向身旁的姚广孝,语气里满是感激:“道衍,这些年多亏有你帮朕,不然朕也难把大明治理得这么好。”
姚广孝依旧是一身僧袍,躬身道:“陛下雄才大略,臣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大明能有今日,全靠陛下决策英明。”
【解说声继续,镜头切到东宫,画面里姚广孝正拿着书卷,教年幼的朱瞻基读书:“姚广孝不仅帮朱棣打理朝政,还主动承担起教导皇长孙朱瞻基的责任
他不教朱瞻基权谋诡计,反而侧重教他‘仁政’‘爱民’,带他去田间看百姓耕作,让他知道‘民为根本’。
后来朱瞻基登基,开创‘仁宣之治’,百姓安居乐业,离不开姚广孝早年的教导。”】
“没想到姚广孝还懂育人!”
刘邦看着光屏,笑着对张良道,“这姚广孝,既能谋国,又能教储君,比咱当年的谋士还全面!”
张良也点头:“教储君‘仁政’,比教权谋更重要,只有懂得爱民,才能守住江山。”
【最让人瞩目的,是姚广孝主持修订的《永乐大典》。
解说声带着自豪:“为了保存华夏文化,姚广孝牵头,召集了两千多位学者,历时五年,修订出《永乐大典》。
这部典籍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农工、技艺等各个领域
大到治国方略,小到民间偏方,应有尽有,堪称当时全球最全的百科全书。”】
“竟有这般全面的典籍?”
嬴政眼睛一亮,立马发弹幕:“朱棣!此等典籍若能流传后世,便是华夏之幸!务必妥善保管,绝不能遗失!”
他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焚书坑儒”让不少典籍失传,如今见《永乐大典》如此完备,比谁都在意它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