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扶苏盯着鬼子军官,挠了挠头,小声问嬴政:“父王,这鬼子说的是华夏话啊,怎么还要翻译?”
嬴政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是真蠢!这明显是后人编排的戏,故意让鬼子说蹩脚中文,突出他们的无知!
再敢问这种没脑子的问题,罚你抄十遍《商君书》!” 扶苏吓得赶紧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其他帝王看着翻译官那副谄媚样,气得直骂
刘邦吐了口唾沫:“这汉奸,比当年的英布还没骨气!英布好歹敢反,他倒好,帮着外人欺负自己人,还舔着脸装温柔,恶心!”
李世民皱着眉:“为了活命,连祖宗都卖了,这种人,活着也是浪费粮食!要是在大唐,早被拉去斩了!”
曹操摸着胡须,冷笑道:“这鬼子也够蠢的,说自己懂音乐,连‘单弦琴要棉花’这种鬼话都信,怕是个假教员吧?”
翻译官见鬼子信了,连忙跑到角落,翻出一团给伤员止血用的旧棉花,塞到老幺手里:“老幺哥,快!棉花来了,你赶紧弹,别让太君等急了!”
他压低声音,几乎带着哀求,“这帮鬼子杀人不眨眼,你要是露馅,咱俩都得死!”
老幺捏着手里的旧棉花,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却没说话,只是慢慢走到房间中央,将棉花缠在“单弦琴”的弦上。
“全体都有!” 鬼子军官突然站起来,对着手下士兵喊道,“准备欣赏音乐!都给我坐好,不许吵闹!”
十几个鬼子士兵立马忙活起来,从旁边的房间搬来一堆蒲团,整整齐齐铺在地上,然后“噗通”一声跪坐下来,双手放在膝盖上
眼神直勾勾地盯着老幺,那认真的样子,仿佛不是要听“弹棉花”,而是要听什么世界级的音乐会。
翻译官站在鬼子军官身后,看着这阵仗,手心全是汗,他现在只盼着老幺能“演得像点”,别让鬼子看出破绽。
可他哪知道,老幺心里早就有了主意,这“音乐”,要让鬼子一辈子都忘不了。
光屏外的林远,看着鬼子们跪坐的样子,笑了笑:“一群小鬼子准备听弹棉花,还搞得这么正式,等会儿老幺一弹,他们不得懵了?”
朱元璋搓着手:“快弹!快弹!让这帮倭寇听听咱华夏的‘单弦琴’,不对,是弹棉花弓,到底有多‘好听’!”
嬴政也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这老幺,要是在大秦,定是个能随机应变的人才。朕倒要看看,他怎么用棉花,给鬼子‘弹’出一场好戏。”
刘邦则哈哈笑道:“要是弹得鬼子头疼,那才叫解气!让他们知道,咱华夏人,就算拿个弹棉花的弓,也能耍得他们团团转!”
老幺站在蒲团阵前,捏着缠了棉花的弹弓,深吸了一口气。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手里的“乐器”上,也落在鬼子们期待的脸上。一场荒诞又解气的“音乐会”,即将开始。
老幺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突然扬起嗓子喊出一句——“弹~弹棉花喽~”
那声音洪亮又带点小调的韵味,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房间里回荡。
光屏外的人都愣了——原本以为会是荒腔走板的“噪音”,没成想这一嗓子还挺有劲儿,竟有点民间小调的意思。
“嗯?” 鬼子军官眉头一皱,狐疑地看向翻译官,显然没听懂这“歌词”的意思,更没明白“弹棉花”跟“音乐”有啥关系。
翻译官心里“咯噔”一下,脑子却转得比陀螺还快,立马凑到鬼子耳边
脸上堆着笑:“太君,这是歌曲的开头!您想啊,他站在高山上呼唤心上人,声音得拖长点,谭姑娘才能听见嘛!”
“心上人?姑娘?” 鬼子军官眼睛一亮,之前的狐疑瞬间没了,追问,“姑娘的名字,什么滴?”
翻译官张口就来:“回太君,这姑娘姓谭,叫谭棉花!您听,‘弹棉花’,多好听的名字,又温柔又亲切!”
“哦~谭棉花!”
鬼子军官恍然大悟,还跟着念叨了两遍,点头称赞,“不错不错!名字很好听,很有诗意!”
“哈哈哈哈!谭姑娘姓谭叫棉花?这翻译官是真能编!” 朱元璋笑得直拍大腿,眼泪都快出来了,“这哪是弹棉花,这是把鬼子当傻子耍啊!”
刘邦也乐了,指着光屏里的翻译官:“这小子为了活命,真是张嘴就来!姓谭叫棉花?亏他想得出来!换了咱,早绷不住笑场了,他倒好,脸不红心不跳的!”
可没一会儿,鬼子军官又皱起眉,指着老幺:“他怎么还在唱‘弹棉花’?一直喊姑娘的名字,姑娘不会烦吗?”
翻译官心里暗骂“你才烦”,脸上却依旧谄媚:“太君,这您就不懂了!山高路远的,谭姑娘在山那头,他得多喊几遍,姑娘才能听见啊!这叫‘深情呼唤’,是音乐里的‘重复手法’!”
“重复手法?” 鬼子军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露出“懂行”的表情,“哦~我知道!就像华尔兹的节奏,重复才好听!”
这时网友疯狂刷屏:
“翻译官:只要我编得快,鬼子就跟不上我的思路!”
“谭棉花:我谢谢你,这辈子没这么无语过!”
“鬼子:这‘重复手法’不错,有华尔兹那味儿了! 我:这是弹棉花的吆喝,不是华尔兹啊喂!”
“换我当翻译官,第一句‘弹棉花’出来我就露馅了,这哥们是真能扛!”
老幺可不管鬼子和翻译官怎么掰扯,他拿起木槌,“砰砰砰”地敲在弹弓的弦上,节奏又快又脆,还带着几分民间小调的欢快。
木槌落在弦上,棉花在弦间弹动,发出“嗡嗡”的共鸣,竟真有点像某种乐器的节奏。
鬼子军官听得眼睛发亮,忍不住点头:“好!这个节奏,很像华尔兹!有感觉!”
他突然瞥见柱子下倒扣的锅盖,指着问翻译官,“那东西,什么滴?看起来很适合打节奏!”
翻译官顺着他的手指一看,心里哀嚎“完了,还要加戏”
嘴上却只能应:“太君好眼光!那叫‘木柄’,是专门打节奏用的,能让音乐更热闹!”
“很好!” 鬼子军官一拍大腿,指着翻译官,“你去!用‘木柄’打节奏,去配合音乐家!”
pS:今天两更!求好评,打赏!非常感谢各位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