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题【儒家的变迁】弹出时,光屏前的气氛陡然凝重。
尤其是那些身着儒衫的学子、大臣,都下意识挺直了腰板——这可是关乎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
【视频开篇,解说声带着历史的厚重:“100多年前,若你在报纸上写‘儒家故事阻碍华夏进步’,定会被无数青年奉为圭臬。
从甲午战败到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思想解放,‘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喊了几十年,那时的儒家,像地里的老鼠,人人喊打。”】
春秋的杏坛旁,孔子正抚着胡须,脸上无波无澜。
林远之前提过儒家后世的起伏,他早有心理准备。可旁边的弟子们炸了锅。
“岂有此理!”
子路猛地拔剑,剑鞘砸在地上哐当响,“谁敢如此污蔑先生!儒家讲仁爱、守礼乐,怎会阻碍进步?这群后世小儿,懂什么!”
子贡也气得发抖:“先生周游列国,只为安百姓、平天下,他们凭什么骂先生?”
大汉的董仲舒坐在书房里,手里的笔抖得像筛糠,墨汁溅满了竹简。
他一生致力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儒家为天地正道,此刻见后世竟如此诋毁,只觉得心口发闷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拼了一辈子守护的学问,怎么就成了“老鼠”?
【“其实,儒家最初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派。”
解说声转折,“先秦时,它和法家、道家、墨家并立,各说各理,谁也不是‘正统’。
就像市场上的铺子,各有各的招牌,百姓按需选择,谈不上谁‘高人一等’。”】
“原来是这样!”
一个明朝的农夫恍然大悟,挠着头道,“俺就说嘛,以前听先生讲‘儒家是天定正统’,咋看都像……像光屏说的‘洗脑’?合着当初就是百家争鸣,跟咱赶集挑货似的?”
嬴政坐在朝堂上,脸色黑得像锅底。
他重用法家,本就瞧不上儒家的“仁政”空谈,此刻听视频说儒家“本非正统”,更是冷哼一声:
“诸子百家,各有短长。法家能安天下,儒家能教化民,用得好是利器,用不好是桎梏。秦重法,没毛病。”
【“那儒家为何成了华夏正统?”
解说员抛出问题,画面切到汉朝宫殿,“秦朝一统后,法家严苛导致速亡,刘邦建汉,初期用道家‘无为而治’,可国家大了,总得有个统一的思想凝聚人心。这时,董仲舒站了出来。”】
【“他给汉武帝上书,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他的‘儒术’,早不是孔子的原味——他把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揉进儒学,说‘君权神授’,皇帝是‘天子’,百姓得绝对服从;又说‘三纲五常’,把等级秩序刻进伦理,刚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董仲舒!你竟敢篡改先生学问!”
子路气得剑指光屏,“先生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从未说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谄媚君王,玷污儒学!”
孔子抚须的手微微用力,指节泛白,却依旧平静:“学问流传,难免被人损益。只要‘仁’‘礼’的根还在,总有明白的人。”
他心里清楚,董仲舒的改造让儒学得了天下,却也失了本真。
【“自那以后,儒家成了‘官学’。
皇帝们发现,这东西好用啊——既能用‘忠孝’绑住百姓,又能用‘伦理’堵住反抗的嘴,于是代代加码,把儒家改得越来越‘利于统治’。
到了宋朝,程颐、朱熹搞‘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性框得死死的;后来陆九渊、王阳明又创‘心学’,说‘吾心即是宇宙’,算是给儒学开了个新口子。”】
大唐的朝堂上,李世民听完,对房玄龄道:“玄龄你看,这儒学就像块面团,统治者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董仲舒捏成‘君权神授’,程朱捏成‘灭人欲’,倒也有趣。”
房玄龄点头:“陛下说得是。但不可否认,儒学里的‘民为邦本’‘修身齐家’,确实能教化百姓。关键在‘怎么用’,是用它安百姓,还是用它锁思想。”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
“说儒学没用?那倒不是。但被统治者改得面目全非,就成了枷锁。”
“‘世修降表’的孔家(指衍圣公在改朝换代时屡屡投降),能代表孔夫子吗?不能!孔夫子是圣人,孔家是借他名头谋利的家族,得分开看。”
“孔子的‘仁’是好的,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坏的,理学的‘灭人欲’是毒的——儒学本身没问题,坏在被人利用。”】
林远看着光屏上的争论,轻轻开口:“儒家有些东西是好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是人性的光辉。但有些东西,确实该扔。”
他顿了顿,目光像手术刀,直戳要害:“有些儒家代表,见了对自己有利的,就喊‘圣道’;
见了对自己没利的,就骂‘奇技淫巧’。你看现在的飞机大炮,搁他们眼里,怕是‘上不了台面’吧?
更可笑的是,好些腐儒,自己朝堂事都没理顺,偏要插手指点兵权、钱财,不懂装懂,添乱还觉得自己‘懂大义’。”
“你!你……”
朝堂上的腐儒们气得满脸涨红,指着光屏说不出话。
林远的话太狠,直接扒了他们的底裤——他们这辈子靠“引经据典”混日子,最怕的就是被人戳穿“不懂实干,只会空谈”。
嬴政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法家重‘术’,儒家重‘礼’,但若儒家只剩‘空谈礼义’,不如全换成法家。”
朱元璋盯着那些气炸的腐儒,冷笑一声:“咱早就说过,只会掉书袋的没用!能种好土豆、打胜仗的,才是真本事!”
李世民则对李承乾道:“记住,学问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用来装门面的。以后用儒,得挑那些懂‘变通’、能‘实干’的,别让腐儒坏了大事。”
孔子看着光屏,终于轻轻叹了口气。
他当年周游列国,想找个能推行“仁政”的君主,却没想到后世儒学竟成了这般模样。
但他看着林远最后那句“有些东西是好的”,又缓缓笑了——只要“仁”的种子还在,哪怕被杂草掩盖,总有破土的一天。
视频结束时,光屏上还残留着网友的评论:“儒学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神药,就看用它的人,是想借它修己安人,还是想借它谋私固权。”
这场关于儒家的争论不会结束,但能让千百年前的人重新审视这门学问,或许就够了——毕竟,任何思想的价值,终究要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靠“正统”的帽子来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