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一年秋,中华中西医研究会江西分会成立大会在南昌举行。这是全国首个正式注册的中西医学术团体,林闻溪以准医生身份受邀参会,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会场设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中西混杂的景象颇具象征意义: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交错而坐,茶盏与咖啡杯并列案头。主席台上悬挂着孙文题写的“博采众长”匾额,两侧对联却是“融贯中西通今古,汇通医药济苍生”。
麦克莱恩教授作为名誉会长致开幕词:“今日之会,非为争中西医之短长,乃为探治病救人之大道...”话音未落,台下已暗流涌动。
果然,首位发言的留德博士便放言:“医学惟有科学一途!中医理论荒诞不经,早该淘汰!”引得西医阵营一片附和。
中医代表陆九芝先生拄杖而起,声若洪钟:“阁下可知‘科学’二字作何解?《礼记》云:‘格物致知’,此即中华科学精神!中医历经千年实践检验,岂容轻否?”
双方争持不下时,主持人突然宣布:“下面请实习医师林闻溪报告中西医结合治愈痿证案例。”
全场哗然。年仅廿三的实习生竟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发言?周振邦在台下急扯林闻溪衣角:“他们这是拿你当枪使!”
林闻溪深吸一口气,从容登台。他先展示朱明轩治疗前后的照片对比,全场顿时寂静。接着用流利中英文交替讲解:西医诊断数据与中医辨证要点并列投影,实验室指标与舌脉变化同步呈现。
“患者肌电图改善与‘筋脉得濡’同步发生;炎症因子下降与‘湿热渐去’相互印证。”他展示自行设计的“中西医疗效评价量表”,“证明中医有效性,需要建立适合的评价体系。”
提问环节,留德博士率先发难:“个案不足为证!有双盲实验数据吗?” 林闻溪不卑不亢:“西医重统计意义,中医重临床意义。若遇疑难重症,是等待双盲实验结果,还是先救人要紧?”
又有人质疑:“中药成分复杂,如何控制质量?” 林闻溪取出一包规范炮制的附子:“这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用科学方法阐明炮制原理,制定质量标准。而非因噎废食。”
最精彩的交锋关于理论体系。一位生理学家追问:“经络解剖不见,如何信其有?” 林闻溪调出幻灯片:“请看胚胎发育图——经络循行与神经节段分布惊人相似。或许经络是功能系统,而非具体结构?”
他继而道:“西医见树木,中医见森林。譬如观察树林,既可统计树木数量(西医),也可把握整体生态(中医)。二者视角不同,何必非此即彼?”
会场渐渐安静,许多原先质疑者开始认真记录。茶歇时,竟有老西医前来请教:“林先生,您说的‘益气活血’与现代医学的‘改善微循环’可否对应?”
更令人意外的是,商会会长朱世昌突然现身:“我儿明轩现已能执杖行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效果!”现场掌声雷动。
下午的研讨中,林闻溪提出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引发热议:西医诊断明确病名,中医辨证确定证型;西医解决局部病变,中医调整整体状态。
“譬如治疗感染,”他举例,“西医抗菌消炎,中医清热解毒。但若患者正气已虚,就需加用扶正药物。这就是中西医互补。”
会议最终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倡议书》,决定成立五个研究小组。林闻溪被破格任命为“标准化研究组”副组长,负责制定中西医结合病案规范。
闭幕式上,麦克莱恩教授特别指出:“今日最可喜者,非通过多少决议,而是看见年轻一代打破门户之见。林闻溪医师的报告证明:中西医结合不是空想,而是可行的道路。”
陆九芝先生则捻须微笑:“孺子可教也!中医传承有人,创新有人,幸甚至哉!”
当晚庆功宴上,周振邦举杯致歉:“闻溪,我以前小看你了。今日方知,中西医结合确有大文章可做!” 林闻溪诚恳道:“振邦兄精于西医,若肯携手,必能共创佳绩。”
月光下,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今日一会,如医界之缩影:有质疑,有坚守;有碰撞,有融合。吾辈青年医者,当以开放心态继承传统,以科学精神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之路,虽漫漫其修远,然今日已见曙光...”
他轻轻摩挲着刚收到的研究会会员证——编号071,最年轻的正式会员。这薄薄一纸,承载的是千钧重任。
窗外秋风送爽,吹动案头书页。《中西医结合病案书写规范(草案)》的第一行墨迹未干:“一、主诉:中西医双表述;二、现病史:含西医病程与中医证候演变...”
年轻的医者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有志同道合者相伴,有师长前辈指引,更有无数病患期待,他必将在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
医学的未来,正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悄然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