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茵的病情诊断明确后,治疗却陷入两难。麦克莱恩教授主张立即手术切除子宫,以防癌变;赵海桥主任却犹豫不决——患者年仅二十八岁,尚未生育,手术将彻底断绝她做母亲的希望。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未必都会癌变。”赵主任在科内讨论会上坚持己见,“可否先尝试保守治疗?”
梁启远立即反驳:“根据最新医学文献,这类病变癌变率高达30%。冒险保守治疗是对患者不负责。”
林闻溪翻阅着沈文茵的检查报告,忽然道:“学生注意到,患者病变范围局限,且病理分级属轻度异常。或许可请中医前辈会诊,结合中医药治疗,定期复查。”
麦克莱恩教授闻言皱眉:“中医治疗癌症?这未免太过冒险。”
夏梦云轻声道:“教授,可否折中?请中医名家会诊,若方案合理,可试治一月,严密监测。若无好转再行手术不迟。”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妥协:请江西名中医陆九芝先生会诊,拟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一月为限,若无效则立即手术。
翌日上午,陆九芝先生应邀而来。老先生身着灰色长衫,手持紫檀木杖,银髯飘洒,目光如炬。麦克莱恩教授特地调整日程,亲自参与会诊。
病房内,中西医济济一堂。陆九芝不急于查看检查报告,而是先细观患者气色,详问病情,尤其注重饮食起居、情绪变化等细节。
“经闭半年,此前经期可规律?”陆九芝温声问。 沈文茵摇头:“常推迟十余日,量少色暗,时有血块。” “平素压力可大?易焦虑否?” 沈文茵眼圈微红:“婆家盼孙心切,每每见亲戚家婴孩,妾身便心如刀绞...”
问诊毕,陆九芝仔细切脉,观舌,又查看患者指甲、眼睑等细微之处。整个过程不疾不徐,与西医快节奏的查房形成鲜明对比。
麦克莱恩教授终于忍不住:“陆先生,我们已有病理报告和各项检查数据,您是否需要...”
陆九芝抬手止住他的话:“麦克先生莫急。西医查病之形,中医察病之气。形易见,气难测,然治病必求其本。”
他转向众人:“此病西医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医属‘症瘕’、‘经闭’范畴。然寻常活血消症之法已试无效,何也?”
林闻溪若有所悟:“莫非非单纯血瘀?”
“善!”陆九芝颔首,“患者脉弦细而无力,左关尤甚;舌淡而边有瘀点;虽诉畏寒,然手足心反热;咽中如有物阻,情绪抑郁。此乃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虚火内生,灼伤胞络。”
麦克莱恩皱眉:“这些主观症状如何与子宫内膜病变相关联?”
陆九芝微微一笑:“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暗耗阴血。冲任隶属肝肾,胞宫赖血以养。血虚火旺,胞宫失养,故而变异。”
梁启远质疑:“这仅是理论推测,有科学依据吗?”
陆九芝不慌不忙:“请问麦克先生,近日西洋医学可发现情绪与疾病之关联?”
麦克莱恩一怔:“确有研究显示长期压力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
“这便是了。”陆九芝捻须道,“肝郁气滞,情志不遂,影响气血运行,与现代医学之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岂无相通之处?”
病房内一时寂静。中西医理念在此碰撞,却意外地寻到共通之处。
陆九芝继续道:“此病若只攻瘀消症,如竭泽而渔;若只手术切除,如斩草未除根。当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为主,佐以清热散结。”
他拟方: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重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并特别加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肿瘤作用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另有一事至为关键。”陆九芝郑重道,“患者必须心情舒畅,否则药石罔效。请家人莫再施加压力,否则华佗再世亦难回春。”
麦克莱恩教授查看药方后道:“我同意试用此方案,但必须配合孕激素治疗,并每两周复查内膜活检。”
陆九芝点头:“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善哉。”
治疗方案确定后,林闻溪被指派为沈文茵的主管实习生,每日记录症状变化,调整用药。梁启远负责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和检查安排。
一周后,沈文茵自觉身体轻快,咽中异物感减轻,睡眠改善。两周后复查,内膜活检显示非典型增生略有减轻。
麦克莱恩教授查看报告时难掩惊讶:“这...确实有所好转。”
一个月期限届满,再次活检: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明显消退,仅余小灶性病变。西医妇科主任连连称奇,同意继续保守治疗。
最令人惊喜的是,沈文茵的基础体温曲线出现了双相变化——提示卵巢功能恢复排卵。
“不可思议!”梁启远看着体温表,喃喃自语,“中药真的调节了内分泌?”
赵海桥主任欣慰道:“此非单纯中药之功,乃中西医结合之效。孕激素控制病变发展,中药调理整体机能,更兼心理疏导,三方协同。”
夏梦云轻声道:“更重要的是,患者放下了心理包袱。她婆家得知病情真相后,不再施压,反而宽慰她健康为重。”
林闻溪在医案中详细记录:“此病成功之关键,在于中西医各展所长,互补所短。西医精准诊断、监控病情,中医整体调理、治本清源。更证实情志因素在妇科病中至关重要...”
月末总结会上,麦克莱恩教授破天荒称赞了中医的价值:“我依然坚持西医的科学性,但必须承认,中医在整体调节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医学的终极目的是治愈疾病,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陆九芝闻言哈哈大笑:“麦克先生此喻妙极!中西医学,犹如人之双目,各见一隅,合观全局。”
会后,林闻溪送陆九芝出医院。老先生临别时语重心长:“闻溪,你今日所见,便是中医之未来——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切记,医者之道,不在门户之见,而在济世救人。”
夕阳西下,林闻溪望着老先生的背影,心中豁然开朗。中西医之间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只需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便可连通。
回到科室,梁启远罕见地主动开口:“林同学,能否借阅你祖父的医案笔记?我想了解中医如何从整体角度认识疾病。”
林闻溪微笑点头。这一刻,他仿佛看见古老的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正在这间小小的中西医结合科里悄然融合,绽放出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