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十一月,昆明的秋风已带了些许料峭,却仍卷着金桂残存的香气。总督府内,巨幅军事地图前,唐启的指尖正缓缓划过长江流域。那动作突然停在武昌之上。
“我们北伐的准备,准备周全了吗?”他没有转身,声音低沉。
蔡锷靴跟并立,发出清冽声响:“预计第一军进攻江西、第五军进攻湖北、第十军进攻广州、各部已经整装待发,只需要军令下达就可以出发。兵工厂这边,工人已经设置了三班倒排班,战事一起,就可以昼夜不息,保证枪炮产量激增三成。”
唐启微微颔首。自己从技术员到六省总督,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小心,经过上次刺杀事件后,自己的安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六个省的百姓安危系于一身。虽然现代军工知识能够帮他他革新武备、扩充产能,可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时常觉得自己在扛着一座山。
一阵急促脚步声传来。“急电!”机要秘书闯入,纸页在手中微颤,“康区危急,藏区前锋西康区!”
电报在唐启指间簌簌作响。英印当局煽动分L分子驱逐汉人,藏军连克理塘、盐井,汉民死伤惨重。他的眉峰渐渐蹙起,眼中寒光乍现。
“袁世凯怕了,让英国人出手了。”他将电文递给蔡锷,声线里压着暗火,“我们剑指北方,袁世凯让英国人在背后放冷枪。”
蔡锷阅毕,面色凝重如墨:“西边若失,西南的门户洞开,对于整个西南都是后患无穷,北洋真是无耻。联合外人来对付我们?”
唐启踱至窗前。秋风掠过他额前,吹动远处层叠的山峦线。是继续北伐,还是西征?他面对的是一局两难的棋。
“传令。”他突然转身,眼底烁动着决断的光,“北伐暂缓,即刻召开军事会议!”
三小时后,总督府会议室里面灯火通明。唐启坐在长桌尽头,目光扫过在场将领。挂钟滴答声在安静的氛围中格外清晰。
西南西边的局势诸位已然明了。”他声音打破了会议的寂静,“袁世凯勾结英国人,趁我们组织北伐,英国人在西边制造事端。若置之不理,不仅汉胞要被驱逐和迫害,华夏国土完整亦将受损。外蒙被熊国人划为外蒙,西南政府鞭长莫及,但西边不一样,它紧靠西南,我们绝对不能置之不理。”
李选廷拍案而起:“末将请命入川!三月攻下布达拉!”
唐启摇头:“李将军勇气可嘉,但西边地势不是人力能够抗衡的,贸然进兵风险太大了。”他停顿片刻,目光转向右侧,“第九军长期驻守川西,熟悉高原环境,郑开文!”
“到!”一位面容刚毅的军官应声起立。
“由你率第九军j进入西边。记住,我们敌人不是普通的平民,而是分L分子及其幕后黑手。不要激起平民矛盾,要争取牧民的支持,一步步稳扎稳打才能平定西边。”
郑开文腰杆笔挺:“第九军誓死完成任务!”
夜深时分,唐启单独留下郑开文。煤油灯下,他取出厚厚一沓文件:“此去路途艰险,任务艰难,我让西南统计调查局收集了这些地理资料和参谋部给出来的作战建议,你仔细研读。”
郑开文翻开扉页,瞳孔骤然收缩——上面详尽标注着西边地形、气候乃至部落分布。“总督去过西边?”
“我自有渠道。”唐启又取出一个小木盒,“抗高原反应药方,你自己可以就收集药材制作,能大幅减少非战斗减员。”
郑开文双手接过,收进怀里,眼中满是敬佩:“定不负所托!”
三日后,成都郊外。五万六千将士依次整齐列队,崭新军装衬托着整齐的军容。唐启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这些即将远征的面孔。
“将士们!”他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器传遍旷野,“西边自古以来就是国家不可分割的土地!如今那些分L分子企图独立,在西边残害同胞、不思悔改,反而进攻我川西之地,你们此次出征,不仅是是为守护国土的统一而战,更是为了西边人民的解放而战!”
“誓死扞卫国土!”台下六万士兵声浪震天。
“我们对这种企图分L分子的敌人要如严冬般一样冷酷,对牧民百姓要如春风般一样温暖!时刻谨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平买卖,遇到牧民陷入危机要治病救人,让同胞知道,我们是一家人!”
誓师完毕,全城百姓目送大军西去。唐启伫立城头,看着队伍渐渐消失在川西的山峦之间。
第二日,唐启立即嘱咐龙骧组建民兵运输队。告示一发,成都三万青壮积极踊跃报名,随后唐启根据高原情况,亲自设计并改良了高原运输马车和驮具,使运输效率得到成倍增长。
“总督,首批西征的物资已经准备齐全,”后勤部长随即呈上账本,“但我们的御寒物资仍然短缺。”
唐启一听,眉头瞬间紧锁:“立即联系商务部的周天,让他去山西等地高价收购棉衣毛毯。军需部再派人去一趟黔省吧,当地苗家火麻防风又保暖。”
“可我们此次的军费全部留着给北伐用了,调用不出来了。”
“先暂停北伐吧!”唐启斩钉截铁,“第九军的将士们在要面对高原的冰天雪地,我们在大后方岂能让他们挨冻受饿!”
一月后,第九军推进至康定。高原反应让百余士兵病倒,虽然郑开文严格执行唐启的方略,步步为营,建立后方基地,派遣医疗队给牧民治病,分发牧民需要的盐、铁、粮食等物资,逐渐赢得藏民信任。
“军长,西边军主力集结理塘,约三千人。”参谋长报告。
郑开文展开地图:“按总督指示,暂不进攻。明日举行武器展示,邀请部落头人观礼。”
翌日清晨,第七军枪炮的轰鸣震彻山谷。前来观礼的部落头人们眼看如此强大的火力,而他们只有几把老猎枪,直接开始面色发白,有的已然跪地祈祷。
“诸位头人,”郑开文用生涩藏语说道,“我们都是龙国人,我第九军只抓那些投靠洋人,企图分L的人,跟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我知道你们也是被迫参战,但只要劝说族人放下武器,归顺政府,我们都是既往不咎的,西南政府还会全力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
一位年长头人迟疑道:“汉人长官,我们只是牧民,不想打仗。但噶厦政府说你们要抢土地牛羊”
“那是谎言。”郑开文笑了笑摇头,“唐总督有令,军队要保护牧民财产,在西边实行土改,让贫苦牧民也有自己的草场和土地。”
他命人抬来茶叶、粮食、盐巴和布匹:“这些礼物,是送给牧民的一点心意,聊表我们的诚意。”
头人们将信将疑的收下礼物,态度上已经有了明显变化。此后几天,第九军严格执行公平买卖、免费医疗、尊重习俗的政策。消息在西边传开,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支持西南军。
一九一三年三月,第九军兵不血刃收复理塘。郑开文立即报捷,同时着手建立基层政权,选拔牧民干部,分配土地给贫苦农奴。
捷报传至昆明时,唐启正与英国领事交锋。
“唐总督,我国政府强烈抗议中国军队入侵西边!”英国领事霍华德拍案怒吼,“西边是独立国家,你们的行为是对大英帝国权威的挑衅!”
唐启冷笑,从抽屉取出一本厚重典籍:“领事先生,这本是贵国一八零八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明确记载了西边是龙国的一部分。难道贵国的百科全书也在撒谎?”
霍华德语塞,面色涨红:“那...那是1808年的时间!现在西边情况已变!”
“我想改变的是东印度公司的野心吧!”唐启厉声道,“西南政府通电,请大英帝国相关在西边活动的人员,立即停止支持分L势力的行为,否则后果自负!”
恰在此时,机要秘书送来捷报。唐启阅毕,唇角扬起胜利的弧度:“领事先生,理塘已恢复。请转告贵国政府:龙国的军队有能力扞卫龙国每一寸国土!”
霍华德愤然离席,恶狠狠威胁:“你们会付出代价的!”
唐启不为所动,立即增派两个师进入西边,加速修建康定至拉萨的公路。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一九一三年五月,第九军推进至拉萨郊外。牧民士气低落,士兵纷纷逃亡。达赖喇嘛在英国顾问怂恿下,仍负隅顽抗。
“军长,发现英方向牧民提供武器,”参谋长报告,“还训练了所谓'精锐卫队'。”
郑开文召集军官会议:“总督有令,保证布达拉宫这座珍贵的历史文物,围而不攻,立即切断分L分子的补给线。”
围城半月,城内粮草日匮。郑开文命人射入传单,承诺宽大处理投降者。同时在城外设救济站,为逃出牧民提供食物医药。
攻心战术很快见效。一夜,布达拉城内爆发骚乱,牧民冲击西区统治者要求停战。达赖喇嘛在英国卫队保护下仓皇出逃,直奔印度。
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第九军和平进入布达拉。郑开文立即下令修复民房,开仓放粮,同时快马报捷。
捷报传至昆明,整个总督府沸腾。蔡锷激动握住唐启的手:“总督,我们成功了!西边守住了!”
唐启却毫无松懈:“立即电令郑开文:第九军就地驻防,稽查走私,组织牧民修建公路,发展经济。我们要让西边真正成为龙国的高原明珠!”
历史上:1911年11月,滇军分两路入川平乱,第一梯团经昭通至叙府(今宜宾),第二梯团经贵州威宁至泸州。
1912年,滇军控制川南盐矿后,因与四川军政府矛盾激化,部分部队转向支援西边。
滇军虽推进至盐井,但因补给困难、英干预,及地方武装抵抗,未能深入布达拉,最终止步盐井。
卡审核,和谐代替,仔细看吧,原计划今天更新1万5千字,但审核就卡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