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王熙凤派往金陵送年礼的贾忠风尘仆仆地回来了。马车驶进同知府后门时,车辙印深得很,显然带回了不少东西。
王熙凤正在厅里核算珠光锦的账目,听说贾忠回来了,立即放下算盘:“快让他进来!”
贾琏也从书房赶来,夫妻二人眼巴巴地望着门口。这半年他们在南宁演戏演得辛苦,就盼着老家能传来些好消息。
贾忠进门先行礼,脸上带着笑:“二爷,二奶奶,年礼都送到了,老太爷、林姑娘、二姑娘他们都好,还让带了好多回礼呢!”
王熙凤急问:“家里人都怎么样?快细细说来!”
贾忠从怀里掏出一封信:“这是老爷给琏二爷的信。我先拣要紧的说。林姑娘的夫君周怀瑾表少爷,今春中了进士,二甲第二十四名!已经入了翰林院当编修了!”
“真的?”王熙凤惊喜地拍手,“这可真是大喜事!林丫头呢?”
“林姑娘自然随周少爷进京了。”贾忠笑道,“他们在京城买了个小院子安家。林姑娘虽在京城,却还能让远远的安排紫鹃帮忙打理金陵栖霞坊的生意,真是能干极了。”
贾琏也面露喜色:“怀瑾表弟果然有出息!那周家舅舅呢?”
“周老先生不肯随儿子进京,说是舍不下云麓书院的学生们,带着小儿子怀墨少爷仍留在金陵教书。”贾忠道。
王熙凤点头:“还有呢?”
“二姑娘迎春小姐怀相很好,眼看就要临盆了。”贾忠脸上笑开了花,“柳家上下把她当宝贝似的供着。柳家人都赞叹,自打咱们二姑娘过门,柳青岩姑爷的心疾再没犯过,如今身体好得很,都能再继续举业了,如今正在金台书院读书。柳家人人都说二姑娘是福星,两个嫂子对她客客气气的,听说二姑娘常常与夫君一同下棋散心,日子过的舒心的紧。”
王熙凤听得眼圈发红,握住贾琏的手:“可算是苦尽甘来了!迎春那孩子总算有了好归宿。”
贾琏也感慨万千,又问:“家里没别的事?大太太没再闹吧?”
贾忠压低声音:“听说大太太前阵子又想插手家务,被三姑娘挡了回去。老爷发了好大脾气,虽没禁足,但明令不许她再管事了。如今金陵府上上下下都是三姑娘探春打理,井井有条。”
“探春是个能干的。”王熙凤欣慰道,“惜春妹妹呢?”
“四姑娘可了不得!”贾忠竖起大拇指,“她的佛画如今名声大噪,连京城都有人专门来求画。老爷因着每季度能得三张佛画,总是被人求到府上,听说凭这个捞了不少人脉好处。”
贾忠顿了顿,语气带上几分敬佩:“四姑娘自己得的供奉,全拿去建了收留贫苦女子的居所,还办了个女子学堂,专教纺织刺绣这些活计。她说要让女子也有安身立命的本事。”
王熙凤听得怔住了,半晌才喃喃道:“惜春这孩子……竟有这般心胸。”
贾琏也感叹:“咱们家这几个姑娘,个个都不简单啊!”
正说着,李娘子领着人抬进来几个大箱子:“奶奶,金陵带回的年礼都在这儿了。”
王熙凤起身开箱,只见头一个箱子里是金陵特产:云锦、雨花茶、盐水鸭、香肚、百合……琳琅满目。
第二个箱子是各房送来的礼。迎春捎来给小侄子的虎头鞋虎头帽,针脚细密;探春送来自己做的香囊荷包;惜春捎来一幅小巧的观音像,慈眉善目;贾赦则给孙子捎来一套文房四宝并一封红包。
最让王熙凤惊喜的是第三个箱子,竟是黛玉从京城捎来的!里头有京式点心、绒花绢花,还有一册亲手抄的诗集,明显就是给英哥儿的。
贾琏笑道:“她倒是想得周到。英哥儿这个皮猴子也该好好收收心了。”
王熙凤一件件清点着,忽然压低声音对贾琏说:“瞧见没,林妹妹捎来的礼最重,想必栖霞坊的收益极好。”
贾琏会意点头:“看来黛玉把生意打理得不错。”
清点完年礼,王熙凤吩咐李娘子:“把土产分些出来,给黄夫人那儿送去。再挑些好的,给周布政使等几位大人家也送一份。”
她特意叮嘱:“记得要显得咱们手头紧巴巴的,除了黄姐姐那边,其他人礼物不必太丰盛,够个礼节就行。”
李娘子心领神会:“奶奶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腊月二十四,南宁城里年味渐浓,同知府却故意显得冷清。大门上只贴了普通红纸写的春联,连灯笼都还是旧的。
刘师爷派人暗中观察后,回去窃喜:“看来贾琏真是山穷水尽了,连过年都这般寒酸!”
殊不知府内另有一番景象。
王熙凤悄悄让人在二门内挂了新灯笼,窗上贴了窗花。小厨房里飘出诱人的香气,她亲自下厨做了几道金陵菜。
年三十这天,贾琏故意穿着半旧的官服去衙门转了一圈,逢人就叹气说年关难过。回府后却立刻换上新衣,抱着英哥儿贴窗花。
五岁的英哥儿越发聪明伶俐,眨着大眼睛问:“爹爹,为什么外头要装穷,里头又能穿新衣?”
贾琏捏捏儿子的小脸:“这是爹娘在和大坏人玩捉迷藏呢。等明年稻子收了,咱们就能光明正大地穿新衣了。”
英哥儿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说:“那我也不要新衣了,帮爹娘一起装穷!”
王熙凤正好进来听见,一把抱起儿子:“娘的乖儿子!不过新年还是要穿新衣的,只是在屋里穿。”
傍晚,一家人关起门来吃年夜饭,香菱也被请来一同守岁。桌上摆满了金陵风味:盐水鸭、红烧鲢鱼、什锦菜、蛋饺、年糕……都是王熙凤亲自指点李娘子做的。
贾琏看着满桌菜肴,感慨道:“若是往年在家中,此刻该有多热闹。”
王熙凤给他夹了块鸭子:“等过几年这事了了,咱们风风光光回金陵过年!”
守岁时,英哥儿到底是孩子,熬不住睡着了。王熙凤把他抱到床上,盖好黛玉送的百子图斗篷。
贾琏跟过来,低声道:“凤丫头,这半年辛苦你了。又要打理工坊,又要陪我演戏。”
王熙凤替他整理衣领:“夫妻本是一体,说什么辛苦。只要来年计划顺利,往后都是好日子。”
窗外传来零零星星的爆竹声。南宁的除夕夜远不如金陵热闹,但这一家三口在一起,却也温馨。
正月初一,贾琏一早又换上旧官服,出门拜年时只备了薄礼。王熙凤则悄悄让李娘子给府中下人发了红包。
“外头装穷,不能亏待自己人。”王熙凤道,“等来年丰收了,再给大家补个大红包。”
下人们都感激不尽,越发忠心。
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二。按礼数,这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王熙凤一早便收拾妥当,对贾琏说:“今日咱们得去黄姐姐府上拜年,英哥儿也带去。”
贾琏有些犹豫:“咱们不是要装穷吗?这礼数上……”
“礼数不能废,”王熙凤早已想好,“备一份寻常年礼,表面功夫做足就行。我有要紧事和姐姐商量。”
她挑的礼物既不寒酸也不出挑:两匹上好的杭缎、两盒精制茶叶、几样金陵点心,还有英哥儿亲手写的一张“福”字。
马车到了黄府,门上的人热情地迎他们进去。黄家到底是当地大族,府里年节气氛浓厚,灯笼高挂,人来人往。
黄夫人见他们来了,很是高兴:“妹妹、妹夫来了!快里面坐!英哥儿,来给干娘瞧瞧!”
英哥儿乖巧地上前行礼:“干娘新年好!英哥儿给您拜年啦!”小家伙穿着半新的大红衣裳,像个胖乎乎的小红包。
黄夫人亲热地抱起英哥儿,塞了个大红封给他,又让人拿点心来。
寒暄一阵后,王熙凤使了个眼色。黄夫人会意,屏退左右,只留心腹黄嬷嬷在门口守着。
厅里只剩自己人后,王熙凤神色认真起来:“姐姐,今日来,一是拜年,二是有件要紧事非得告诉您不可。”
黄夫人见她这般郑重,也正色道:“妹妹有话直说。”
王熙凤压低声音:“姐姐可知我们晚稻的真实收成?”
黄夫人想了想:“外面都传亩产只有二三百斤,不是说神种水土不服吗?”
贾琏接口道:“那是我们故意放出的风声。实际平均亩产,”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五百八十斤。”
“什么?”黄夫人震惊地坐直了身子,“五百八十斤?当真?”
“千真万确!”王熙凤肯定地点头,“最好的地块甚至过了六百斤。我们已经全部称量入库,账目清清楚楚。”
黄夫人是精明人,立刻反应过来:“所以你们那个租地政策……是计?”
“正是!”王熙凤眼睛发亮,“那些土司以为我们疯了,签的都是二十年长约,按普通亩产九成付租。他们不知道我们实际能净赚多少!”
她飞快地算着账:“就算普通亩产按二百五十斤算,我们每亩付他们二百二十五斤租金,还能净赚三百多斤。十二万亩地,姐姐算算是多少?”
黄夫人倒吸一口凉气,半晌才道:“好算计!真是好算计!南安郡王那边……”
“他们正等着看我们笑话呢!”贾琏笑道,“刘师爷到处怂恿土司租地给我们,租期越长越好。”
黄夫人恍然大悟,不禁拍案叫绝:“好一招请君入瓮!等明年秋收一亮相,那些签了长约的土司悔之晚矣!”
她沉思片刻,眼中闪过锐光:“他们到时候肯定不会认账,说不定会闹事。”
“所以妹妹今日来,就是想请姐姐帮这个忙。”王熙凤恳切地说,“改土归流是朝廷大计,若是成功,于国于民都有利。姐姐若是愿意带头……”
黄夫人没有立即回答,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显然在权衡利弊。
这时,英哥儿忽然扯扯黄夫人的衣袖,仰着小脸问:“干娘,让大家都吃上稻米不好吗?娃娃堂的小朋友都说,要是天天有饱饭吃就好了。”
童言无忌,却一下子说到了关键。黄夫人看着英哥儿纯净的眼睛,又想起儿子少峰那番关于壮家百姓生计的话,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也消散了。
她摸摸英哥儿的头,转向王熙凤和贾琏,终于松口:“好!我信你们一回。只要来年早稻收成还能保持这个水平,二十年租约能顺利执行,我黄家就第一个配合改土归流!”
贾琏和王熙凤大喜过望,连忙起身道谢。
黄夫人摆摆手:“不止如此,我还会帮你们辖制其他土司。到时候谁敢不认账、敢闹事,先过我这一关!在这地界上,我说话还是有几分分量的。”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有黄夫人这位最具威望的大土司支持,改土归流的阻力就小了大半!
王熙凤激动地握住黄夫人的手:“姐姐的大恩,我们真不知如何报答!”
黄夫人笑道:“说什么报答。我也是为了壮家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再说,”她眨眨眼,“皇上不是许诺第一个改土归流的能给个爵位吗?这好处我也不想错过。”
三人都笑起来,心照不宣。
黄夫人又道:“不过在那之前,戏还得演下去。你们继续装穷,我这边也会配合,对外就说你们来诉苦求助,我勉强接济一下。”
贾琏连连点头:“姐姐考虑得周到。”
正事谈完,气氛轻松了许多。黄夫人留他们用午饭,席间黄夫人举杯:“那就预祝来年大丰收,若改土归流顺利成功!到时候你们夫妻可是立了大功!”
离开黄府时,王熙凤和贾琏脚步轻快。虽然表面上还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但心里都有了底。
马车上,英哥儿窝在母亲怀里,小声问:“娘亲,干娘是答应帮我们了吗?”
王熙凤亲亲儿子的小脸:“是啊,干娘答应了。等来年稻子熟了,咱们英哥儿就能挺直腰板做人了!”
贾琏也感慨:“有黄姐姐相助,这事就成了大半。我现在真盼着早稻快点种下去!”
这个年初二,一场秘密谈话改变了南宁未来的格局。而表面上,同知府依然是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继续演着那出给外人看的大戏。
而南安郡王府派来的眼线,只看到贾家连过年都如此寒酸,更加确信他们穷途末路,喜滋滋地回去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