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紫禁城,乾清宫的朝会刚散,理藩院尚书便捧着两份加急奏折匆匆赶来,躬身禀道:“皇上,漠北部落首领与巴林部亲王联名递了奏折,言辞恳切,想向您请示一件大事——他们想正式立外嫁公主之子为部落储君,恳请朝廷赐旨认可。”
康熙接过奏折,展开细看。漠北部落首领在奏折中写道:“自荣宪公主携台湾海产归部,通商互市让部落百姓衣食丰足;公主之子聪慧仁厚,随公主打理贸易事务,断案公允、体恤牧民,部落上下无不信服。臣愿立其为储,往后世代与大清同心,永守边疆。”巴林部亲王的奏折也字字恳切,称端敏公主之子“通晓大清律法与商道,能调和部内矛盾,若立为储,必能延续巴林部与大清的和睦之谊”。
康熙看着奏折,嘴角不禁上扬,转头对身旁的英台与胤禛笑道:“朕早说过,外嫁公主们的付出,终会换来部落的真心归附。如今他们主动请求立公主之子为储,还盼着朝廷赐旨,这份信任,比千军万马更能稳固边疆啊!”
英台上前一步,眼中满是欣慰:“父皇,这正是‘以亲睦边、以商固邦’的成效。公主之子身上流着大清皇室的血脉,既懂部落习俗,又知大清律法,立他们为储,既能让部落百姓安心,也能确保边疆长久归附。朝廷理应赐旨认可,还可派使臣前往部落主持立储仪式,彰显朝廷的重视。”
胤禛也点头附和:“儿臣建议,赐旨时可附赠‘镇边印’一方,象征部落储君受朝廷认可,往后部落若有重大事务,储君可与朝廷使臣商议,既尊重部落自主权,也能加强朝廷对边疆的管控。”
康熙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命理藩院选派两名资深使臣,携带圣旨与“镇边印”,分别前往漠北与巴林部;赐荣宪公主之子名为“阿尔泰”,取“稳固如泰山”之意;赐端敏公主之子名为“噶勒丹”,取“聪慧如明珠”之意,正式认可二人的储君身份。
使臣抵达漠北时,部落早已张灯结彩。立储仪式设在草原的大帐前,荣宪公主身着大清公主朝服,牵着儿子阿尔泰的手,站在帐前。当使臣宣读圣旨,将“镇边印”交到阿尔泰手中时,部落百姓纷纷跪地欢呼,高呼“大清万岁”“公主千岁”。阿尔泰捧着沉甸甸的金印,对着使臣与母亲躬身:“孩儿定不负朝廷与部落的信任,守护草原安宁,永世与大清同心!”
巴林部的立储仪式同样热闹。端敏公主的婆母亲自为噶勒丹披上部落首领的银甲,笑着对众人说:“噶勒丹是大清公主的儿子,也是咱们巴林部的希望!往后有他在,咱们部落定会越来越兴盛,与大清的情谊也会越来越深!”噶勒丹接过银甲,郑重承诺:“往后我会带着部落继续与大清通商,让牧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绝不让任何势力破坏咱们的和睦!”
仪式结束后,漠北部落首领与巴林部亲王亲自将使臣送出部落,还托使臣带回大批草原特产——漠北的优质皮毛、巴林部的名贵药材,以此感谢朝廷的认可与支持。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正与弘历在御花园散步。弘历听着使臣的汇报,眼中满是敬佩:“皇爷爷,原来不用打仗,也能让边疆部落真心归附。公主姑姑们用贸易让部落富足,她们的孩子又能成为部落储君,真是太厉害了!”
康熙摸了摸弘历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治国之道,不止有铁血,更有亲睦。让边疆百姓过上好日子,让他们觉得跟着大清有盼头,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你要记住,民心所向,才是江山稳固的根本。”
此时的漠北草原,阿尔泰正跟着荣宪公主查看皮毛贸易的账本,学习如何与大清商户打交道;巴林部,噶勒丹正与端敏公主商议,要将部落的药材运往台湾,再从台湾运回更多海产与丝绸;台湾的漕港,满载药材的船只正扬帆起航,驶向大陆。一幅“边地立储、邦交永固、物产互通”的盛景,在大清的疆域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漠北草原,阿尔泰查看贸易账本;巴林部,噶勒丹与端敏公主商议通商;台湾漕港,药材船扬帆起航。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边地请储、家国同心”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边疆和睦、邦交永固的永恒印记。从部落主动请储,到朝廷赐旨认可,从公主之子承继储位,到边疆通商持续兴盛,大清用“亲情为纽带、民生为根基”的智慧,将每一份信任都化作了边疆安定的基石。这份藏于草原仪式、市井交易中的向心力,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