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金风带着秋日的清爽,乾清宫外的银杏叶已染成金黄。鳌无情率领着五十位老将军,身着洗得发白却依旧笔挺的铠甲,刚从倭国前线返回,便直奔四爷府——他们此行不仅是向胤禛与英台复命,更藏着几分“意难平”的诉怨。
“四福晋!您是没瞧见!”刚落座,鳌无情便拍着大腿,语气里满是哭笑不得,“咱们带着弟兄们摩拳擦掌,想着要跟倭国武士好好较量一番,结果呢?陈总舵主擒了他们的领导层,那些倭兵当场就扔了刀,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这仗打得,咱们的刀都没出鞘几次!”
一旁的王奎也跟着附和,捋着胡须叹道:“可不是嘛!想当年咱们在辽东跟沙俄打仗,哪次不是浴血奋战?这次倒好,水师刚把炮口对准港口,倭国就递了降书,咱们这些老骨头都觉得不过瘾!”其他老将军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未尽兴”的遗憾,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前线的“轻松战事”,倒让原本严肃的复命,多了几分热闹。
英台听着老将军们的“诉苦”,忍不住笑了:“各位将军的勇武,朝廷与百姓都看在眼里。倭国不经打,恰恰说明咱们大清如今兵强马壮,威慑力十足,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她话锋一转,语气渐渐郑重,“不过倭国虽已归降,后续治理却不容大意。倭国百姓长期受幕府统治,对大清仍有疑虑;且残余武士可能暗藏祸心,若治理不当,恐生乱局。”
恰逢此时,康熙派人传旨,召胤禛与英台即刻入宫议事。二人随即带着老将军们一同前往乾清宫,鳌无情等人向康熙复命时,也忍不住提了提“倭国不经打”的趣事,逗得康熙哈哈大笑:“你们这些老将军,倒是越活越有血性!倭国归降,虽少了些硬仗,却保了东南海疆太平,这比什么都重要!”
笑罢,康熙神色一沉,说起了倭国治理的难题:“倭国初定,人心未稳,需派一位得力之人前往主持政务,既要震慑残余势力,又要安抚百姓,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英台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父皇,臣妾以为十四阿哥胤禵可担此任。十四阿哥常年驻守西北,熟悉边疆治理,且治军严明,能震慑倭国残余武士;同时他心思细腻,善于安抚民心,可平衡刚柔之道。”
康熙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也有几分疑虑:“胤禵确有才干,只是倭国情况特殊,需用重典立威,又需仁政安民,如何把握尺度?”
“臣妾有一建议。”英台语气坚定,“可让十四阿哥推行‘三光政策’——并非滥杀之策,而是‘光耀法度、光照民生、广照文化’。其一,‘光耀法度’,颁布大清律法与倭国治理章程,严惩违法作乱的残余武士,让百姓知法畏法;其二,‘光照民生’,免征倭国三年赋税,调拨粮种与农桑师傅,传授种植技艺,改善百姓生活;其三,‘广照文化’,在倭国开设学堂,教授汉语与大清文化,同时尊重倭国本地习俗,促进文化融合,让百姓真心归顺。”
康熙闻言,眼中一亮,当即拍案:“好一个‘三光政策’!既立威又安民,兼顾法度与仁政,想得周全!”他当即下旨,封胤禵为“倭洲总督”,率领五千精锐陆军与百名文官,即刻前往倭国主持治理事宜;同时命鳌无情等老将军留在京城,协助兵部训练新兵,为海疆防御储备力量。
旨意下达后,胤禵迅速整装出发。临行前,英台特意将改良后的手枪与信号烟火交给他,叮嘱道:“倭国情况复杂,若遇紧急情况,可随时用信号烟火联络水师;对待百姓需多些耐心,对待顽抗势力则不可手软,务必做到恩威并施。”胤禵郑重点头:“四嫂放心,弟定不负父皇与四哥、四嫂的信任,将倭国治理妥当,守好东南海疆!”
看着胤禵率军远去的背影,胤禛对英台说:“有胤禵在倭国主持,再加上水师驻守,东南海疆定能长久太平。”英台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轻声道:“从收服琉球到平定倭国,这一路多亏了父皇的信任、将士的奋战与百姓的支持。往后,咱们大清的疆域,定会越来越稳固,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安稳。”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京城城外,胤禵率领队伍启程前往倭国,百姓们夹道送行;倭国大阪城内,官员们正在张贴大清律法,百姓们围拢观看,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乾清宫内,康熙与胤禛、英台商议着海疆防御计划,神色从容而坚定。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长治久安、盛世绵延”的愿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疆域的完整与百姓的欢颜。从老将军的“意难平”到英台的“三光政策”,从胤禵的远赴倭国到朝廷的周密部署,大清上下正以智慧与担当,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太平。这份跨越山海、凝聚人心的力量,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绽放,书写一段跨越时空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