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部的“禁床令”如同一块笨重的石头投入泥潭,未能砸中目标,反而溅起一片抱怨的泥点,弄巧成拙地让林眠收获了更多无声的支持。这结果让背后推手们悻悻不已,暂时收敛了锋芒。
然而,林眠带来的影响,却并未因这纸可笑的规定而停止,反而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始微妙地改变着“卷王之王”公司内部那粘稠而压抑的“内卷”生态。
最先泛起涟漪的,自然是技术部。
林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参照物”。以前,大家比的是谁下班更晚,谁加班更狠,谁的朋友圈深夜办公室定位更频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扭曲的“努力竞赛”。
但现在,有了林眠这个异类。他不加班,业绩却吊打所有人。
这种鲜明的对比,迫使许多人开始下意识地反思:我以前那种耗时间的加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有效的?我是不是也能尝试……提高一下效率?
这种反思不会立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像种子落入心田,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会悄然发芽。
比如,周瑞开始有意识地模仿林眠的工作习惯。他发现自己以前写代码总是写一会儿就刷会儿网页,回回消息,效率低下。现在,他尝试学着林眠那样,在一段时间内高度专注,屏蔽干扰,完成后才统一处理杂事。虽然还是会走神,但效率确实有了一点点提升。至少,他敢在下班后偷偷尝试着……准点开溜了那么一两次。
再比如刘炜,他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需求。遇到不合理或者模糊的需求时,他会鼓起勇气,学着林眠那种平静但坚定的语气,多问几句,尝试在 coding 之前先明确边界和目标,减少后期的返工。虽然声音还有点发虚,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甚至有一次,一个小需求评审会上,当产品经理又试图用“这个很简单,很快就能做完”来模糊评估时,平时唯唯诺诺的刘炜,居然下意识地小声反驳了一句:“林工说过,需求的复杂度不能凭感觉,要拆解到具体任务点再评估。”
话一出口,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产品经理和主持会议的李强也愣了一下。
会场安静了几秒。最后,产品经理居然没有发火,而是嘟囔着“好吧好吧,那再细化一下”,真的开始拆分任务点了。
会后,刘炜的心还在砰砰跳,但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弱的 empowerment(赋权感)在他心中升起。原来,合理的质疑是可以被接受的?原来,不是所有“快”的要求都必须无条件满足?
这种细微的变化,正在技术部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虽然大家依旧加班,但那种无脑的、自我感动的“卷”似乎少了一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务实的、对效率和结果的悄悄关注。
涟漪也扩散到了其他部门。
投资部那边,因为苏早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林眠负责的“凤凰”项目进展极其顺利且远超预期,使得技术部输出的文档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连带他们和技术部的沟通都顺畅了不少。以前那种技术部无脑接需求、投资部无脑催进度的恶性循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甚至有一次,投资部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在跟着苏早开完一次和技术部的联合会议后,偷偷在内部小群里感慨:“技术部那个叫林眠的大佬好厉害啊,思路清晰,一下就抓住重点了!而且他好像从不加班?原来技术牛人真的可以不用苦熬啊……” 虽然很快被前辈教育“别瞎学,那是特例”,但那种印象已经种下。
行政部 themselves(他们自己),在发布了那则尴尬的“禁床令”后,似乎也意识到做法欠妥,后续的管理中,语气和方式都稍微柔和了一点点——至少,在检查办公环境时,不会再把一盆绿萝也当成“影响专注度的大型个人物品”了。
就连公司内部匿名论坛的风向也变了。以前充斥着各种抱怨加班、吐槽领导的负能量,现在偶尔会出现一些画风清奇的帖子:
【求助】如何提高白天工作效率?想学习一下大佬的思路。 【讨论】你觉得我们现在的会议效率高吗?有没有减少无效会议的可能? 【分享】试了一周准点吃午饭和午休,下午好像真的没那么困了……
这些帖子下面,虽然依旧有冷嘲热讽,但表示赞同和参与讨论的人也越来越多。一种对“更聪明工作而非更辛苦工作”的潜在渴望,正在默默滋生。
当然,涟漪也必然会触碰到坚硬的礁石,激起一些反冲的浪花。
以李强、张强为代表的中层管理者,对这种变化最为抵触和不安。
林眠的成功,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他们管理能力的平庸和思维的僵化。他们赖以维持权威的“加班文化”和“压力驱动”正在受到挑战。手下的人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敢提出质疑了。
这让他们感到权力流失的威胁。
李强变得更加焦躁,开会时更加频繁地强调“奉献精神”和“拼搏文化”,试图强行拉回过去的氛围,但效果甚微,反而显得有点色厉内荏。
张强则更加沉默,但暗中盯林眠盯得更紧了,像一条潜伏的毒蛇,等待着林眠犯错的时机。他甚至偷偷收集林眠提交代码的时间记录(发现都在工作时间内),试图找到他工作不努力的“证据”,可惜一无所获。
最高层的吴总,显然也注意到了公司里这股细微的新风气。
他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但通过几次看似随意的举动,释放了耐人寻味的信号。
一次是午休时间,他居然罕见地溜达到了技术部办公区(他平时从不下来),看到有几个人趴在桌上午睡(以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会被认为工作不饱和),他居然什么也没说,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
另一次是某个项目庆功会上,他照例表扬了团队的辛勤付出(包括加班),但在最后,却额外加了一句:“当然,我们也鼓励大家探索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劳逸结合,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这句话说得模棱两可,但却让台下许多人心中一动。
吴总就像一个老练的舵手,看着湖面因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既不急于平息,也不推波助澜,只是默默地观察着水流的方向和速度,计算着如何利用这股新的力量,让这艘大船还能继续前行,甚至开得更快。
林眠对于自己引发的这些涟漪,并非毫无察觉。ZZZ系统会客观地记录和分析周围环境的信息反馈。
但他并不在意。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和工作。准时上班,高效产出,准时下班,雷打不动地睡足八小时。
他就像那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自身已经沉入水底,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但其所激起的波澜,却不由自主地向外扩散,影响着整个湖面的生态。
他从未想过要改变谁,拯救谁。他只是单纯地不想加班,想睡个好觉而已。
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示范和无声的抗议。
公司的内卷,确实因他泛起了一丝涟漪。
这涟漪还很微弱,远不足以撼动那深厚的“卷文化”根基,甚至随时可能被更大的风浪吞没。
但它确实存在了。
并且在某些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另一种可能”的种子。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合适的阳光和雨露,这颗种子就能破土而出。
---
【林眠的睡前日记】 涟漪效应持续扩散。 技术部效率意识悄然提升。 李强的焦虑,张强的阴郁,吴总的观望。 匿名论坛出现效率讨论帖。 ZZZ系统提示:环境微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无需主动推动,保持自身节奏即为最大影响力。 今日收获:周围世界的微小松动。 明日任务:继续完成份内工作。 现在,是石子沉底,湖水渐复平静之时。 晚安。愿涟漪终能推起改变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