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立一旁的王越立刻上前取过诏书。见刘耕如此轻慢,许攸暗叫不妙——这位殿下分明没把天子放在眼里。
就在许攸暗自盘算时,刘耕已展开诏书细看。刚读罢便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哈!袁本初竟妄想用一纸空文就束缚本王?\"
原来袁绍借天子之名,要求刘耕不得擅离封地,同时将幽州、交州、青州正式划为其属地。
\"这三州本就是本王囊中之物,袁本初倒会做顺水人情!\"
刘耕随手将诏书掷于案上,满脸不屑。许攸见状,顿时心头一紧。
刘耕以睥睨之姿傲然喝道:\"许攸,回去转告袁本初——\"
\"待本王挥师南下扫平中原之日,便是他项上人头落地之时!\"
\"四世三公的虚名既敢招摇过市,本王倒要看看这镀金的脑袋里装着何等货色!\"
许攸伏地叩首如捣蒜,脊背早已被冷汗浸透。这位秦王殿下竟敢公然藐视汉室威严,其志在九州的野心令他肝胆俱裂。
当刘耕挥毫泼墨时,许攸窥见印玺上\"受命于天\"的篆文,顿时如遭雷击般垂下头颅。那方消失在乱世中的传国玉玺,此刻竟在秦王掌中熠熠生辉!
\"速将此信带给袁本初。\"刘耕掷下书信的刹那,王越剑柄上的寒光在许攸颈间掠过。这个侥幸捡回性命的谋士,直到逃出幽州地界仍能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
邺城夜宴正酣时,许攸跌撞闯入的惊呼撕裂了丝竹之音:\"主公!秦王他...他手握传国玉玺!\"满座文武的酒杯齐齐坠地,袁绍脸上血色尽褪——那个在北平城筑起 ** 的男人,已然将象征着天命的神玺纳入囊中。
其他诸侯得了传国玉玺尚可容忍,但大皇子刘耕不同——他本就是汉室正统继承人。如今陛下刘协被主公囚禁,刘耕便是最名正言顺的继位者。
若他此刻不认刘协为帝,手执传国玉玺直接登基,天下人非但不会反对,反倒会视作天命所归。加之刘耕麾下那支神秘劲旅,届时谁还能阻挡他君临天下?
席间众人想到此处,不由心头一紧。首座的袁绍虽勉强维持镇定,面色却已铁青——所幸天子刘协仍在掌控之中。
\"无妨!秦王刘耕本就不听调遣。\"袁绍猛然拍案,\"其余诸侯,难道也敢抗旨不遵?\"
众谋士纷纷附和。在他们看来,唯有大皇子刘耕难以应付,其他诸侯若敢违抗圣旨,正好借机出兵吞并。
袁绍越想越振奋。此刻他正等着各路诸侯对圣旨的回应——以天子名义发出的诏令,便是名正言顺的刀。
然而捷报未至,噩耗先来。
派出的传令斥候陆续狼狈而归,更有不少人音讯全无。
\"刘表称境内匪患肆虐,无法面圣。\"
\"刘璋亦用同样理由推脱。\"
\"刘焉推说路途遥远,拒不奉诏。\"
袁绍听得额角青筋暴起。刘耕也就罢了,刘表这些庸碌守成之徒竟敢如此放肆?连天子诏令都视若无物,这些汉室宗亲当真反了!
恰在此时,前往曹操处的斥候也带回了消息——这位枭雄同样拒不接旨。
\"曹阿瞒!\"袁绍一拳捶碎案几。当年曹操挟天子时诸侯尚给三分颜面,如今他这四世三公执掌天子,竟无人买账?
\"狂妄!\"袁绍目眦欲裂,\"这天下诸侯,是要 ** 不成?!\"
满堂文武鸦雀无声,只余铜灯爆出一声灯花轻响。
众人齐刷刷望向袁绍,眼神古怪,仿佛在说:你袁绍何时把汉室放在眼里过?
然而,众多斥候中唯独一路迟迟未归。
正当袁绍暗自纳闷,一名侍卫突然抱着一个木箱冲进府中。
“禀报主公!袁术派人送来一份大礼!”
侍卫放下木盒的那一刻,袁绍盯着那不断渗血的盒子,眼皮直跳——包裹盒子的,正是他先前送去的圣旨。
“放肆!!!”
“好!好得很!!”
“既然天下诸侯都敢抗旨,这刘协留着还有何用?!”
袁绍怒不可遏,冲进刘协的寝宫,亲手砍下了他的头颅。
消息很快传遍天下。
忠于汉室的老臣们沉默不语,心中明白汉室衰败至此,世家大族难辞其咎。
然而,他们仍抱有一丝希望,纷纷将目光投向幽州——那里是皇长子刘耕的封地。许多老臣甚至带着家眷,直奔幽州而去。
与此同时,各路诸侯得知袁绍弑君,纷纷露出真面目。
“哈哈哈,袁绍果然经不起激!”
“如此轻易就被激怒,枉为袁家家主!”
袁术在寿春笑得手舞足蹈,仿佛孩童般欣喜。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刘协一死,汉室威信彻底崩塌。野心勃勃的袁术早已按捺不住,他命人将寿春依照洛阳城规制扩建,寝宫也修得如同皇宫。
“来人,速速准备!”
“纪灵!朕封你为大将军,替朕镇守扬州!”
“即日起,朕要登基为帝!!!”
袁术调集重兵驻守扬州,随后身着龙袍,定年号、立国号,正式称帝。
公元192年,袁术于扬州寿春登基,国号“仲氏”,分封百官。
天下诸侯野心勃发,却无人出兵讨伐——汉献帝已死,袁术称帝竟无人阻拦。众人心中各怀鬼胎,纷纷暗想:
“你袁术能当皇帝,我们为何不能?”
作为汉室宗亲的刘表等人听闻袁术称帝的消息后,内心顿时掀起了波澜。若各路诸侯皆可自立为帝,身为皇族后裔的他们岂非更有资格执掌天下?
\"袁公路当真狂妄!\"
\"吾等尚未行动,此人竟敢僭越称制!\"
刘表等人很快便聚在一起,对袁术称帝之事愤懑不已。然而这三人皆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之辈,即便心存妄念,终究缺乏付诸行动的胆识。其他诸侯同样持观望态度,一时竟无人出兵征讨这僭越之人。
\"袁术竟真敢称帝?\"
\"果然胆大者得天下,畏缩者失良机。\"
得知此事的刘耕不禁莞尔。他此刻并无讨伐袁术的打算,注意力全在交州新建的铁匠铺上。自上次装备升级后,全军战力得到显着提升,这让他更加重视军备研发。
\"钢铁精炼技术\"
\"需求:铁5000单位,粮5000单位\"
\"效果:全面提升护甲与兵器品质\"
刘耕毫不犹豫地启动了这项研究。随着资源消耗,新技术很快研发成功。草原上正在训练的55万骑兵立即换装新式装备——轻骑兵如今犹如简装版的重装铁骑,战马亦经过系统强化;而那15万重甲骑兵更似钢铁洪流,人马协同之下,即使身披加厚战甲仍能疾驰如风。
\"主公有新创造了?\"
清晨巡视军营的公孙瓒和赵云,望着焕然一新的骑兵部队,不由得发出惊叹。寒光凛冽的兵刃与威武雄壮的战马,昭示着这支军队已然脱胎换骨。
大业焕新振军威
\"主公真乃天选之人!\"
\"仅用一夜便令三军器械焕然如新,这般通天手段,实在令人叹服!\"公孙瓒抚掌赞叹,与身侧的赵云频频颔首。银甲将领眼中闪烁着灼灼光彩,对这位雄主更添钦敬。
晨光破晓时分,这般脱胎换骨的改变不仅见于草原铁骑。幽州城垣之下,执戈巡守的兵卒们亦披上了寒光凛凛的新甲。
\"刘统领这身装束好生气派!\"街边贩货的商贾放下担子,惊奇地打量着巡逻队伍,\"连佩刀都透着肃杀之气啊!\"
领队的军汉爽朗一笑:\"多亏大皇子殿下督造的新式军备,如今连我等巡城士卒都能配备这般利器。\"说罢抱拳作别,继续率队穿行于晨雾缭绕的坊市间。
围观百姓啧啧称奇,这等精良甲胄往日仅供将校穿戴,如今竟惠及寻常兵丁。不知是谁率先跪拜,长街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
\"殿下仁德泽被苍生!\"
\"真乃护国爱民的贤主啊!\"
新迁入幽州的流民们热泪盈眶,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寻得归宿。当巡城甲士侧身避让挑菜老妪时,不知哪位皓首老者振臂高呼:
\"当具万民表奏请殿下登极!\"
\"说得是!这江山合该由贤德之主执掌!\"
市井喧嚣中,酝酿着改天换地的民心洪流。
自大皇子刘耕进驻幽州以来,不仅击退了来犯的异族,更率军肃清了长期侵扰边境的草原部族,彻底解决了边患。此后,他又为百姓兴建居所、分配耕地。如今三州子民皆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无不感念刘耕的恩德。
当有人发起联名 ** 时,幽州、交州、青州的百姓纷纷自发签名响应。此刻三州民众唯有一个共同心愿——期盼大皇子刘耕继承大统,终结这乱世。
\"可有听闻?大皇子辖下的百姓为报恩德,竟联名上书 ** !\"
\"果真如此?\"
这则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遍大汉十三州。各地百姓都知晓了这三州子民过着何等富足的生活,对刘耕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能让万民自愿 ** 者,必是仁德之君。
\"听说他们分得了房屋田地,衣食无忧!\"
\"更难得的是当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听闻这三州百姓的生活境况,天下黎民无不心生向往。但其他诸侯治下的子民只能徒生艳羡——在他们那里,不被横征暴敛已属万幸,哪敢奢望温饱安康?
就在百姓们萌生投奔之意时,刘耕早已派出的劝农使者开始行动:
\"何须羡慕?不如即刻启程投靠大皇子!\"
\"大皇子广纳百姓,到就有田宅可分!\"
\"此地赋税沉重,还留恋什么?同去大皇子治下!\"
这些号召响彻各州,彻底坚定了百姓们迁徙的决心。原本渐趋平缓的移民潮,再次掀起新的波澜。
刘耕管辖的三州民众自发行动,意外引发全国百姓对这里生活的向往。
各地百姓纷纷收拾行囊启程,途中相遇还会交流一番,得知都是投奔大皇子刘耕,不少人干脆结伴同行。
原本这一计划因部分百姓不愿离乡而搁置,如今却再度重启。
借着“万民书”的势头,大批百姓涌向幽州、交州、青州三地。
“你也是去找大皇子的?”
“是啊!听说那边分房分地,总比在这儿受欺负强!”
“走走走,一起搭个伴!”
随着迁徙规模扩大,刘耕的计划几乎将大汉十三州的百姓彻底更替。
东汉时期人口曾激增,战乱后仍有三千万余。
而今刘耕的粮食供应甚至跟不上需求,大量资源被用于培养农业人口。
除少数无法迁移者外,三州已集中全国近七成百姓,使这里一跃成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后世一省便可容纳千万人口,而按当时面积计算,光是幽州就足以安置两千余万人。
在刘耕的更替计划下,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接近东汉鼎盛时期。
其中系统生成的农业人口更是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