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于蛰伏中那句看似随意的问话——“若俺老孙他日出去,不闹天宫,也不保唐僧取经……只想去那天地间,寻个真正的‘自在’……你说,这天地,容得下否?”——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远超五行山范畴,迅速在三界顶尖大能的心湖中荡开层层波澜。这已非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哲学思辨,而是一只历经劫难、心性蜕变的关键应劫者,对未来道路的首次主动探询,其指向性模糊,却蕴含着颠覆所有既定剧本的可能。
通明殿内,昊天上帝浩天面前的光屏上,那句问话被高亮标注,其下是飞速滚动的数据分析:语气频谱分析(平静中带探究,非挑衅)、神识波动关联(与近期“秩序”、“价值”、“存在”思辨高度相关)、潜在意图推演(寻求出路可能性高达73.8%,纯粹试探为26.2%)……浩天指尖轻叩御座,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意识到,孙悟空的心态已从“如何脱困”的生存诉求,跃迁至“脱困后何为”的存在诉求,这是质变的前兆。
【万界时空聊天群】内,此言一出,瞬间引发高度关注。
浩天(昊天上帝):“心猿问‘自在’,此问关乎根本。其意非指放纵,乃求一安身立命之‘道’。此问一出,未来棋局,顿生无穷变数。”
【祖龙】嬴政:“…善。问‘自在’,实为问‘立场’,问‘归属’。其既不欲重蹈覆辙,亦不甘受制于人。此正乃重塑其身份认同之关键期。陛下若能为其‘自在’赋予一合乎天道、亦利我天庭之定义,则此猿可成臂助,而非隐患。”
【真武】张三丰:“无量天尊…佛求寂灭自在,道求逍遥自在,儒求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自在。然,真正大自在,于心无愧,于道无违,于众生有益。此猿此问,已近道矣。然,其‘自在’之路,需有‘规矩’为轨,否则便是妄念。”
【洪武】朱元璋:“这猴头总算问到点子上了!‘自在’?嘿,这天地间,哪有真正的自在?皇帝老子还得受祖宗规矩管着呢!关键是啥样的‘自在’!咱觉得,得让他明白,真正的自在,是心里头踏实,是做了该做的事,能挺直腰杆说句‘问心无愧’!”
【不摇碧莲】张楚岚:“卧槽!猴哥开始思考终极哲学问题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特么是成圣的节奏啊!老大,必须抢占定义权!不能让佛门把‘自在’定义成‘放下’,得定义成‘担当’或者‘创造’!”
【妖姬】绾绾:“嘻嘻,想要的还挺多~不过,这‘自在’二字,可是最诱人也最危险的陷阱呢~陛下,您打算给他一个怎样的‘自在’呢?是画地为牢的‘自在’,还是海阔天空的‘自在’?”
浩天深知,对此问题的回应,将直接影响孙悟空未来道路的选择,乃至整个西游量劫的走向。 他并未急于直接回答,而是启动了一场跨部门的紧急战略推演,旨在制定一套多层次、系统性的应对方案,其核心在于 “参与对‘自在’的定义权争夺”。
1. 理念层面:构建“有序自在”的话语体系浩天授意宣化署与文曲星君,紧急编纂一批阐述“自在”真谛的经义注解与寓言故事。其核心论调强调:真正的“大自在”,非无法无天之妄为,乃明心见性后,于天道规矩之内,寻得心灵之安宁与行动之从容;是知其可为与不可为,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价值,从而获得问心无愧之坦然。 这些材料经由各地山神土地、有道全真之口,在凡间悄然流传,旨在潜移默化地塑造舆论基础,将“自在”与“责任”、“秩序”进行概念绑定。
2. 实践层面:预设“榜样”与“路径”
* 正面榜样塑造:通过“异才司”渠道,散播一些经过美化的、关于上古大能或当代散修如何在遵守基本天地规则的前提下,凭借自身能力获得尊重、实现抱负(如治理一方水土、开创一道技艺) 的“传奇”故事。重点刻画其内心的充实与受尊重的状态,暗示此即为一种“自在”。
* 反面教材警示:适度泄露一些因追求绝对自由而堕入魔道、最终身死道消或永受禁锢的案例细节,突出其过程中的痛苦与最终的无望。
* 路径暗示:在五行山的信息投喂中,开始极其隐晦地引入“天庭体制内亦有不拘一格、拥有较大自主权且备受尊崇的特殊神职”的模糊信息,为其展现一种“体制内的自在”的可能性。
3. 战略层面:与各方进行“定义权”博弈
* 对佛门:浩天指示太白金星,在与观音菩萨的后续会谈中,主动将话题引向对“自在”的讨论。太白金星依计行事,侃侃而谈:“菩萨所言极是,佛法慈悲,度人向善,求得解脱自在。然此‘自在’,是否意味着需摒弃一切世俗责任与牵连?我天庭以为,于红尘中历练,护佑苍生,亦是一种修行,可得另一种心安之‘自在’。譬如那心猿,若脱困后,能以其神通护一方安宁,岂非亦是功德,亦是自在?” 此言将佛门的“出离自在”与天庭的“入世自在”置于同等高度进行讨论,争夺话语权。
* 对玄门:浩天通过玄都大法师的化身,传递出天庭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理念的深度认同,并暗示孙悟空目前的状态暗合“返璞归真,寻真我自在”的玄门要义,试图将孙悟空的“自在”诉求引向玄门的“逍遥”范畴,拉拢潜在盟友。
* 对妖族:则通过隐秘渠道,散播“真正的妖族大自在,在于团结自强,建立秩序,而非依附强权或内部倾轧”的论调,釜底抽薪,削弱九头虫那种纯粹破坏性“自由”的吸引力。
然而,孙悟空此问,亦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各方势力的真实意图与底线。
灵山,大雷音寺。
观音菩萨将太白金星之言禀报如来。如来佛祖默然片刻,道:“自在?佛门自在,乃心无挂碍,究竟涅盘。然,此猿尘缘未了,执念深重,强求涅盘自在,反是枷锁。其所谓‘自在’,或更近‘逍遥’、‘自主’。此事,暂且不言,待金蝉子功行圆满,自有分晓。” 佛门暂避直接交锋,选择以既定进程应对变数,体现了其深厚的定力与对“缘法”的自信。
玄都大法师闻讯后,对老君言:“天庭欲导其向‘有序自在’,佛门持‘寂灭自在’,我玄门‘逍遥自在’恰居其中。或可静观其变,待其困惑之时,以自然之理点化之。” 玄门保持超然,伺机而动。
北俱芦洲,九头虫得知孙悟空竟思考“自在”,暴跳如雷:“自在?强者为尊,弱肉强食,便是最大的自在!这猴子被压傻了,竟妄想什么真正的自在?传令下去,加紧备战!待本王神功大成,便让这天地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在!” 其反应激烈,更显其道路之狭隘。
而处于风暴眼的孙悟空,在抛出那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后,再次陷入了沉寂。
但监察厅的数据显示,其神识活动并未停止,反而在“自在”、“责任”、“规矩”、“价值”等概念之间,建立了更复杂的联系网络。他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比较着外界可能传递来的各种关于“自在”的碎片化信息。
这一日,值守仙官换班时,按照预案,并未直接回答孙悟空的问题,而是依照指示,以一种平和的口吻说道:“回大圣,天地之大,容得下万类霜天。然,真正的自在,小的修为浅薄,亦说不清。只听闻,心有准则,行有尺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或可得几分心安理得,这……算不算一种自在呢?” 说完,便躬身离去。
山底下的孙悟空,闻言后,久久无声,唯有火眼金睛中,光芒流转,若有所思。
浩天在通明殿,看着监控中孙悟空的反应,深知这第一步的“理念接触”已经完成。
“种子已经播下,”他自语道,“接下来,便是浇水、施肥,静待其生根发芽,看它最终会长成何种模样。而在这过程中,朕需要做的,是确保这株幼苗,生长在有利于天庭的土壤与气候之中。”
孙悟空一句关于“自在”的探问,如同一道分水岭,标志着西游量劫的博弈,从单纯的力量对抗与命运安排,正式进入了思想、道路与价值观争夺的更深层次。诸圣落子,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着眼于对未来“齐天大圣”灵魂的最终塑造。真正的乾坤角逐,于无声处,悄然升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