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洗礼毕,众人沿着神道向陵寝主殿走去。
神道两侧的石人石兽在雪地里静默矗立,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在石兽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走到神道尽头,便是陵寝主殿,殿门上方悬挂着“太庙”匾额,由开国皇帝亲笔书写,字迹苍劲有力。
殿内早已布置妥当,正中央供奉着大靖历代先帝的牌位,每个牌位前都摆着供桌,桌上放着太牢(牛、羊、豕)、瓜果与酒爵,香烟从青铜香炉中袅袅升起,弥漫着淡淡的檀香。
按仪轨,首先举行“迎神礼”。
太常寺卿手持礼器,站在殿门中央,高声唱礼。
“迎神——奏《雍和之曲》!”
乐师们立刻奏响编钟与编磬,乐曲庄重悠扬,回荡在殿内。
皇帝缓步走到殿中,面对先帝牌位,躬身行礼,三拜九叩。
每一次下拜,都需双手触地,额头贴在青砖上,动作缓慢而标准,不敢有半分懈怠。
亲王与百官跟在身后,也依次行礼,整个大殿内只有乐曲声与衣物摩擦的细微声响。
迎神礼毕,接下来是“奠帛礼”。
内侍捧着丝绸制成的帛书上前,帛书上写着先帝的谥号与祭文。
皇帝接过帛书,亲手放在供桌上,再点燃帛书,看着它在火中化为灰烬,
这是将对先祖的敬意传递给阴间的象征。
此时,太常寺卿再次唱礼。
“奠帛——奏《保和之曲》!”
乐曲声变缓,皇帝重新跪下,双手合十,默念祭文。
祭文内容由翰林院撰写,回顾先帝功绩,祈求先祖保佑大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周生辰跪在亲王列中,目光落在供桌上的牌位上,心中想起开国皇帝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往事,更觉肩上责任沉重。
奠帛礼后是“进俎礼”,即献上太牢祭品。
两名内侍抬着盛有牛肉的俎盘上前,放在供桌中央。
随后是羊肉与猪肉,按“牛在前、羊在中、豕在后”的顺序摆放。
太常寺卿唱礼。
“进俎——奏《昭和之曲》!”
乐曲转为激昂,象征着先祖开创基业的艰辛。
皇帝起身,走到供桌前,拿起酒爵,将酒洒在地上,以示“献酒”。
随后,亲王与三公依次上前献酒,周生辰走到供桌前,手持酒爵,动作标准,酒液洒在青砖上,很快被吸收。
这是他每年祭祖必做的事,从未有过差错。
进俎礼后,便是最核心的“读祝礼”。
由礼部尚书担任“读祝官”,手持写有祭文的祝板,站在殿中,高声宣读。
祭文开篇为“维某年某月某日,孝玄皇帝谨遣某官,敢昭告于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
随后细数先帝功绩,提及近年朝堂大事,包括击退匈奴、平定地方叛乱,也隐晦提及太后谋逆案已破,祈求先祖保佑大靖长治久安。
读祝官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内,百官皆垂首静听,无人敢抬头。
皇帝跪在最前,双手放在膝盖上,神色肃穆,偶尔会因祭文中的内容而微微动容。
尤其是读到“臣必当恪守祖训,亲贤臣、远小人,以保大靖江山永固”时,他的手指微微收紧,显然是想起了太后的所作所为。
读祝礼毕,祝板被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铜炉中焚烧,烟气升腾,与香炉中的檀香交织在一起。
太常寺卿唱礼。
“焚祝——奏《永和之曲》!”
乐曲渐缓,象征着祭典即将结束。
皇帝起身,再次向先帝牌位行三拜九叩礼,百官随之跪拜。
待起身时,不少官员的朝服下摆已沾了积雪,却无人敢拍打。
按规制,祭典期间需保持朝服整洁,不得有失礼仪。
巳时末刻,祭典的核心流程走完,接下来是“送神礼”。
太常寺卿唱礼。
“送神——奏《雍和之曲》!”
乐曲与迎神时相同,却多了几分送别之意。
皇帝缓步走出殿门,百官跟在身后,按来时的顺序排列。
此时,钦天监监正上前禀报。
“陛下,吉时已到,可返回皇宫举行‘受贺礼’。”
皇帝颔首,登上龙撵。
队伍沿原路返回,途中经过神道时,周生辰无意间瞥见石兽旁的禁军。
他们虽身着甲胄,却始终保持着警惕,目光扫过四周,显然是在防备意外。
他心中暗忖,看来陛下虽表面平静,却仍未完全放下心来。
午时三刻,队伍返回皇宫。
午门外早已搭建好受贺台,台高两丈,铺着明黄色的地毯,两侧摆放着旌旗与乐器。
皇帝登上受贺台,坐在正中的龙椅上,亲王与三公站在台侧,其余官员按品阶排列在台下。
太常寺卿唱礼。
“百官上表,恭贺陛下祭祖大典圆满,祝大靖国泰民安!”
首先由吏部尚书上前,手持表文,高声宣读。
表文中赞扬皇帝“恪守祖训,躬行孝道,平定逆党,以安社稷”,言辞恳切,充满敬意。
待吏部尚书读完,百官齐齐躬身,声音整齐。
“臣等恭贺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抬手示意众人起身,语气带着几分欣慰。
“诸卿辛劳。此次祭祖,不仅是告慰先祖,更是向天下昭示,北陈不会因一时之乱而动摇。往后,还需诸卿与朕同心同德,共保江山。”
话音刚落,漼广上前一步,躬身道。
“陛下圣明!太后谋逆案已破,臣建议尽快昭告天下,将案宗中的证据公之于众,以安民心,杜绝流言。”
周生辰也随之附和。
“漼太傅所言极是。此外,京西大营的调防需尽快完成,将太后安插的眼线彻底清除,以免再生祸端。”
皇帝点头。
“朕已命人拟好诏书,今日午后便会颁布天下;京西大营的调防,就交由皇叔与谢云将军负责,务必在三日内完成。”
“臣遵旨!”
周生辰与谢云同时躬身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