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祭坛的肃穆与商贸区的喧嚣,位于墨城西北隅、毗邻天枢城学府区的“格物济世”展示区,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沉静而充满思辨的氛围。这里没有震天的欢呼与喧闹的交易,取而代之的是好奇的询问、专注的聆听与实验器具轻微的碰撞声,吸引着那些关注国家长远根基与民生根本的人们。
天枢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了其外围的几处学斋与一片宽敞的草堂。草堂之内,人头攒动,尤其以年轻学子与带着孩童的父母为多。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公孙先生亲自坐镇,立于一幅巨大的、绘制在绢布上的“天枢城学纲架构图”前。图上清晰地标注着已然设立或规划中的各大学斋:经义斋、算学斋、格物斋、医药斋、农桑斋、航海斋、律法斋、工巧斋……其涵盖范围之广,分科之细,令许多来自大陆、见惯了传统书院单一经学模式的人们暗自咋舌。
公孙先生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向围观的民众讲解着天枢城的教学理念:“我天枢城,不独尊儒术,不专攻一经。所求者,乃明理致用之才。经义以立品,算学以精算,格物以穷理,医药以济世,农桑以足食,航海以通衢……诸学并重,皆为培育我华胥所需之‘经纬之才’!”
为了佐证其言,旁边的几位年轻助教还当众演示了几个简单的格物实验:利用滑轮组轻松吊起远超人力所能及的重物;以棱镜分解日光,呈现出绚丽的七色彩带;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利用水汽推动叶轮旋转的模型,引得围观孩童阵阵惊呼,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光芒。
紧邻草堂的,便是“格物奇巧”展示区。这里更像是一个微缩的工坊与试验场。水力驱动的捣药杵臼规律地起落,省时省力;改良后的曲辕犁模型,轻便易用,尤其适合琉求本岛的部分水田环境;用于建筑的新式夯土模具,据说能筑起更加坚固耐久的墙体;还有一组依据星象与观测数据初步绘制的南洋星图草稿,悬挂在显眼位置,昭示着华胥对探索未知领域的野心。这些看似朴拙的器具与模型,其背后蕴含的,是对自然力量的运用与对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是“格物”精神最实在的体现。书生——这位辽东魁首,默默驻足于星图之前,仰头观看了许久,手指在袖中微微掐算,眼中闪烁着思索与认可的光芒。
而与格物区的“巧”相对应的,是稍显安静却更贴近民生的“医药济世”区域。这里没有华丽的展示,只有一排临时搭建的义诊棚,数位身着素净葛布袍服的医官正在为前来询诊的民众耐心看诊。棚外悬挂着几幅巨大的图卷,正是墨羽医官们结合中原医理与本地实践,初步整理绘制的《南洋常见疾病图鉴》,上面清晰地描绘了瘴疠、热毒、虫蛇咬伤等症候的典型症状与初步处理之法。
一旁的药草区,陈列着数百种晾晒好的草药,既有来自中原的黄连、当归,更多则是南洋本地特有的植物,旁边附有木牌,简要说明其性味功效。几位医官学徒正现场演示如何捣药、熬制汤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苦涩气息。一位带着幼童前来询问腹泻之症的土着妇人,在得到医官详细讲解并获赠一小包对症草药后,连连躬身道谢,眼中充满了感激。这一幕,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体现华胥“济世”之心的真诚。
珊瑚轻盈地穿行在医药区的展位间,她伸出纤指,轻轻拈起一片晒干的祛瘴草药放在鼻尖嗅了嗅,又看了看那幅疾病图鉴,对身旁一位医官浅笑询问道:“此图鉴,可能抄录副本?南域湿热,或有大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流露出对这套普惠医疗体系的赞赏。
教育启智,格物穷理,医药惠民。在这片“格物济世”的展区内,华胥向所有人昭示:它的立国之道,不仅在于疆土的广阔与武力的强盛,更在于对知识的尊重、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每一位子民生命健康与心智成长的切实关怀。这看似无声的耕耘,却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长远的、最深厚的力量。星火之光,于此点燃,旨在照亮每一个平凡的角落,孕育着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