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坡。冷风吹得人脸生疼,可红军战士们心里头却热乎乎的。好不容易和四方面军的兄弟会师了,人也多了,枪也好了,可首长们脸上的愁容没见少。
“同志们,‘秋狩’这阵风,鬼子是刮完了。可他们没走远,还在华北华中盯着咱们的肥肉呢!”第一人在窑洞里开会,话说的直白,“这是老天爷给咱们喘气的机会!这口气,必须喘匀实了,还得长出力气来!”
咋长力气?头一桩就是把这陕北根据地搞扎实喽!
中央红军带来的那些宝贝疙瘩,不光是从“东山”弄来的几本《军工技术生产手册》,更有一路血战攒下的老兵、懂技术的干部,那可都是种子!立马撒下去。
懂军工的,赶紧去找地方建小作坊;会搞群众工作的,立刻下到各个村,发动老乡。“咱们红军是为穷苦人打仗的!打土豪,分田地,让大家有饭吃!”
这口号一喊,老乡们眼睛都亮了。谁不想有自家地?人心一下子就拢过来了。有了老百姓支持,粮食、兵源、情报,这才有了根。
光有根不够,还得有枪有弹!总不能老是靠缴获或者兄弟部队接济。
几个从太行山过来的技术骨干,带着那本快翻烂的手册,领着人在山沟沟里转悠了好几天,最后选了个极其隐蔽的废煤窑。
“就这儿了!地方够藏,还有水源。”
很快,从太行山秘密运过来的、贼拉沉的小型冲压机和简易机床,被战士们人拉肩扛地弄进了窑洞里。
条件那叫一个艰苦,没电?就用柴油机凑合,突突突的声音还得拿东西捂着。没高级钢材?那就搞土高炉,搞小转炉,小电弧炉,自己炼。
可这帮人有股子倔劲!照着手册上的图,愣是土法上马,折腾出了复装子弹的流水线。手榴弹的铸铁壳子,也一个一个浇铸出来了。虽然质量比不了正规矩的兵工厂,哑火、粗糙是常有事儿,但起码能量产了!
最让他们得意的是,还真仿造出了几门简易版的“没良心火箭筒”——用加厚的大油桶做的,射程不远,精度看脸,可那动静和威力,吓唬鬼子和炸个碉堡是够用了。
看着一箱箱自己造出来的子弹、手榴弹搬出窑洞,老师傅抹着脸上的煤灰和油污,咧嘴笑了:“娘的!以后打仗,腰杆子能更硬点了!”
光在陕北窝着也不行,眼光得放长远。苏联老大哥那边,能不能搭上线?
北边的老大哥家底厚实。要是能打通一条稳定的路线,获得他们的援助,那红军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打通国际通道”成了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组织了两路军等部队向西进攻,一方面是为了战略机动,另一方面也是拼尽全力,想试着打开一条连接苏联的物资生命线。
这条路漫长又危险,但这是获得飞机、大炮、坦克这些重装备,真正和鬼子硬碰硬的希望所在。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尽全力去试一试。
总之,利用鬼子“秋狩”带来的这段宝贵时间,红军在陕北可没闲着。他们拼命消化长征带来的经验和骨干,全力经营根据地,赢得了老百姓的心,还土法上马建立了自己的初级军工。
虽然还是穷,还是土,但和刚长征结束时相比,已经强了太多。
他们正在从一个疲于奔命、四处转移的战略力量,悄悄转变为一个拥有稳固地盘、初步自给能力、正在积蓄力量的“地方政权”,默默地等待着在未来的抗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