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城东项目bIm运维中心,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显示屏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苏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延迟时间:300秒”,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昨晚技术部排查到凌晨,仍没找到延迟根源,而德国团队要求的“实时性≤60秒”,是零碳项目运维的硬性指标,若今天解决不了,会影响中期验收评分。
“苏工,要不先试试数据库分片?把能耗数据按时间段拆分,查询速度能快一倍。”技术部的小王揉着通红的眼睛,手里攥着数据库优化方案,“我昨晚模拟过,分片后延迟能降到120秒,再优化索引,说不定能到60秒。”
林晓雅抱着刚打印的“传输协议日志”跑进来,头发上沾了点碎纸:“苏工,顾总刚才发消息,说他已经联系了阿里云的技术专家,半小时内到,专门帮咱们查传输问题。还有,伴手礼早上送到工作室了,我让陈曦先清点,没问题的话下午就能打包。”
苏晚刚想点头,就听到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顾沉舟拎着两个保温袋走进来,身上带着外面的凉意,手里还抱着一摞技术手册:“刚从阿里云总部过来,给你带了阿姨做的荠菜肉包,还有热豆浆,你昨晚没睡好,先垫垫。”他把一本《mqtt协议优化指南》递给苏晚,“阿里云的张专家说,能耗监测用的mqtt协议,可能是心跳包间隔太长导致延迟,让咱们重点查这个。”
苏晚接过豆浆,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翻开手册,顾沉舟用红笔在“心跳包间隔建议值”那页画了线:“默认300秒,优化后可设为30秒,实时性能提升80%。”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暖意——从最初应对张涛干扰时的“双保险”,到如今排查技术问题的“精准预判”,他总能提前找到关键突破口,却从不会越界替她做决定,只在她需要时递上最有用的支持。
上午八点半,阿里云的张专家准时抵达。他接过传输协议日志,快速浏览后指向其中一行:“你们看,mqtt协议的心跳包间隔设为300秒,数据要等300秒才会主动推送,这就是延迟的根源。把间隔调到30秒,再开启‘边缘节点缓存’,让数据先存在工地的边缘服务器,再同步到云端,延迟能控制在60秒以内。”
克劳斯凑过来看日志,点头附和:“在德国的零碳项目里,我们都用20-30秒的心跳包间隔,还会在现场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减少云端传输压力。你们工地的东侧刚好有空地,可以装一个边缘服务器,不仅能解决延迟,还能备份数据,防止云端故障。”
顾沉舟立刻拿出手机,联系设备供应商:“让你们送一台边缘服务器过来,配置要够运行能耗监测模块,中午十二点前必须到工地,运费我这边出,加急。”挂了电话,他对苏晚说:“我已经让技术部准备安装脚本,服务器到了就能部署,不会耽误测试。”
苏晚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安排,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顾氏办公室的场景——那时他拿着风荷载报告,冷静指出她计算中的一个小偏差,如今面对技术难题,他依旧保持着这种“冷静预判+快速执行”的风格,只是多了几分对她的细致关怀,比如记得她爱吃荠菜肉包,知道她熬夜后需要热饮。
上午十一点,边缘服务器送达。技术团队快速部署,调整mqtt协议参数,将心跳包间隔设为30秒,开启边缘缓存。苏晚盯着显示屏上的延迟时间——从300秒降到120秒,再到60秒,最后稳定在32秒,远低于60秒的要求。
“成功了!”小王激动地喊出声,“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对接完全同步,曲线没有任何断层!”
克劳斯拿出平板电脑,连接平台测试:“在德国的运维标准里,32秒的延迟已经是优秀水平!我会立刻把这个结果发给米勒总监,让他放心,咱们的运维平台完全符合国际要求。”
中午的工地食堂里,顾沉舟拿出手机,点开婚纱设计师发来的最终版婚纱照片:“你看,裙摆的碎钻加得很精致,不会太张扬,在灯光下刚好能反光,和紫藤花刺绣呼应。下周六试穿,咱们顺便把婚礼上播放的bIm动画确定下来,技术部说已经剪好了初版,大概3分钟,涵盖从设计到施工的关键节点。”
苏晚看着照片里的婚纱,嘴角忍不住上扬:“比我想象的还好看!伴手礼都到了吗?我妈昨天还问,想提前给亲戚们送几份。”
“陈曦已经清点完了,共300份,每份都装了bIm明信片和小摆件,下午就能让司机送一部分到你家。”顾沉舟给她夹了一块红烧肉,“对了,新家的紫藤花又长了不少,师傅说婚礼前肯定能开花,到时候咱们在花架下拍几张合照,放进婚礼相册里。”
下午两点,运维中心突然接到发改委的通知——下周将进行城东项目的中期验收,重点检查“能耗监测实时性”“可再生能源占比”“碳足迹核算”三项指标,需要提前准备佐证材料。
林晓雅立刻拿出文件夹,开始整理材料清单:“苏工,能耗监测的实时性有今天的测试报告,可再生能源占比有光伏发电量记录,就是碳足迹核算模块,咱们之前用的是自有算法,发改委要求必须和第三方机构的核算结果比对,误差不能超过5%。”
老周拿着碳足迹核算表走来,脸色带着几分凝重:“苏工,我刚对比了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咱们的核算值比他们低6.2%,主要是混凝土的碳排放系数用的是国标2023版,他们用的是2024版新系数,刚更新没两个月,咱们还没来得及调整。”
苏晚心里一沉,碳足迹核算误差超过5%会影响中期验收评分,甚至可能导致补贴延迟。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神里带着询问。
“别担心,我已经联系了第三方机构的王工,他明天会来工地,帮咱们更新系数并重新核算。”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聊天记录,“王工说2024版系数主要调整了水泥的碳排放因子,从0.82kgco?\/kg调到0.85kgco?\/kg,咱们只要在核算模型里改一个参数,再重新跑一遍数据就行,一天就能完成。”
陈曦这时抱着一摞2024版碳足迹核算手册跑进来:“苏工,我查了住建部的最新文件,2024版系数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咱们之前没注意更新,还好发现得早。我已经把需要调整的参数都标出来了,明天王工来,咱们直接按这个改,能省不少时间。”
苏晚接过手册,看着陈曦用荧光笔标注的“水泥因子调整”“砂石运输碳排放增加3%”,心里渐渐踏实。她想起最初应对政策变动时,团队也是这样快速响应,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成长显而易见。
傍晚六点,苏晚和顾沉舟一起去新家查看紫藤花。夕阳为花架镀上一层金边,嫩绿的藤蔓已经爬满半架,冒出小小的花苞。顾沉舟蹲在花架下,小心翼翼地浇水:“师傅说再等十天,花苞就能开,婚礼当天刚好能看到淡紫色的花,特别浪漫。”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的城东项目工地,运维中心的灯光亮着,像一座守护项目的灯塔。她轻声说:“从最初的图纸交锋,到现在的中期验收,咱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好像每一次挑战,都让咱们更默契,也让项目更完善。”
“因为咱们始终把‘专业’和‘用心’放在第一位。”顾沉舟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钻戒,“下周中期验收,咱们肯定能顺利通过;婚礼过后,咱们就能全身心投入项目后期建设,争取年底竣工,给城东零碳园区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晚上八点,两人回到工作室。技术部的小王发来消息:“苏工,顾总,碳足迹核算模型的参数已经备份好了,明天王工来就能直接调整;另外,运维平台的碳足迹实时监测功能,我加了一个‘系数更新提醒’,以后再有新系数发布,平台会自动弹窗提醒,不会再出现这次的遗漏。”
苏晚笑着回复“辛苦”,转头看向顾沉舟:“你看,咱们的团队越来越专业了,以后就算遇到新问题,也不用怕了。”
顾沉舟点点头,眼底带着笑意:“是啊,从你一个人带着工作室竞标,到现在有这么多靠谱的伙伴,还有咱们即将到来的婚礼,这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却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碳足迹核算手册上,照亮了“2024版新系数”的字样。苏晚知道,第九十二章的“运维精调”虽然解决了数据延迟问题,却也迎来了中期验收的新挑战——碳足迹核算的系数更新,需要联合第三方机构精准校准,这既是对项目专业度的考验,也是中期验收顺利通过的关键。而这,也为下一章的“中期验收攻坚与系数校准”埋下了伏笔,需要他们用更严谨的态度、更高效的协作,确保项目在中期验收中脱颖而出,向“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目标再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