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酒店的落地窗外,细雨如丝。苏晚盯着电脑屏幕上欧科cEo的邮件,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指甲几乎掐进掌心。顾沉舟从身后环住她,将一份国际专利申请文件推到她面前:“德国专利局那边已经启动加急通道,三天内就能拿到临时保护令。”他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去年你在实验室写的配比公式,我让人做了区块链存证,时间戳比欧科最早的技术文档早两年零三个月。”
苏晚转身抱住他的腰,鼻尖蹭过他衬衫上淡淡的雪松香气。这个动作像打开记忆的阀门——去年她在实验室连续做了18次配比实验都失败,顾沉舟就是这样从身后抱住她,轻声说“我们再试一次”。此刻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与他的重合,忽然有了直面风暴的勇气:“给林舟打电话,让法务部准备反诉材料。”
三小时后,顾氏集团的法务团队入驻酒店套房。技术总监林舟将两台服务器推到会议桌中央:“这是我们从国内加急空运的‘技术基因库’,包含苏总从2023年至今的所有实验视频、原材料采购记录和第三方检测报告。”他调出一段监控录像,画面里苏晚裹着军绿色工装外套,在零下5度的实验室里调试激光粒度仪,“这段视频的时间戳是2023年12月20日,比欧科号称‘自主研发’的专利早了整整六个月。”
“还不够。”苏晚按住林舟的手,点开一个加密文件夹,“把我去年拒绝美国cRG公司收购的邮件链放出来。”屏幕上弹出七封往来邮件,最新一封写着:“cRG的1000万美元买不走我的初心,更买不走中国工程师的尊严。”顾沉舟看着她眼底跳动的火光,忽然想起庆功宴那天她举着实验记录本说“技术是熬出来的”,此刻的她比那时多了份破釜沉舟的决绝。
凌晨三点,苏晚的手机突然震动。挪威评委埃里克发来一段语音:“苏,托马斯被暂停资格后,欧科正在贿赂其他评委。我刚收到他们的‘技术白皮书’,里面用的竟然是你去年淘汰的骨料配比方案。”她猛地站起来,咖啡杯摔在地毯上溅出深色的花。顾沉舟立刻拨通国际刑警组织的匿名举报热线,同时让林舟黑进欧科的内部服务器——这招还是跟席故渊学的。
“找到了!”林舟突然拍桌,屏幕上跳出欧科2024年的技术研讨会记录,“他们在讨论如何逆向工程你的低碳混凝土,这里提到‘需要获取苏晚团队的废弃样本’。”顾沉舟眯起眼睛,将一张照片投影到墙上——那是去年暴雨夜,苏晚冒雨抢救实验样本时被记者抓拍的画面,背景里清晰可见印有“苏晚工作室”logo的废弃材料箱。
苏晚忽然想起什么,翻出手机里的备忘录:“去年十月,有个自称建材商的人来工作室参观,非要带块废弃混凝土回去研究。”她调出当天的访客记录,瞳孔骤然收缩——访客登记的公司名称,正是欧科在华的合资企业。
“这就是他们获取样本的渠道。”顾沉舟的声音像淬了冰,“但逆向工程只能得到配比比例,永远复制不出你独创的分子键合技术。”他打开一个3d模型,展示低碳混凝土内部的蜂巢状结构,“这种微观结构需要特定的搅拌速度和温度曲线,而这些参数都在你的实验记录本里。”
苏晚翻开泛黄的笔记本,第47页用红笔写着:“第19次实验失败原因——搅拌速度未达到1200转\/分钟时,硅灰无法完全分散。”旁边贴着顾沉舟用修正液画的笑脸,右下角还有他的签名缩写“GcZ”。她忽然轻笑出声:“欧科的工程师就算拿到样本,也破解不了这个细节。”
清晨六点,苏晚和顾沉舟出现在大赛组委会门口。她抱着装满证据的金属箱,顾沉舟提着存有区块链存证的硬盘。当他们将材料摆上评审长的办公桌时,苏晚注意到埃里克正站在角落冲她点头,手里握着一份《中国绿色建筑创新白皮书》,封面上印着她的技术参数。
“根据《巴黎公约》第10条,我们要求组委会立即启动技术溯源调查。”顾沉舟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响,“如果欧科不能在24小时内提供独立研发的证据,我们将向国际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他调出欧科与托马斯的资金往来记录,“这些欧元转账都发生在技术研讨会之后,而转账当天,苏小姐的实验样本恰好失窃。”
组委会主席看着屏幕上的证据链,镜片后的瞳孔微微收缩。就在这时,苏晚的手机收到国内传来的消息——他们的低碳混凝土被选为“一带一路”绿色基建推荐技术,住建部正在起草专项扶持政策。她将手机屏幕转向主席:“中国政府的背书,比任何资本游戏都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欧科的律师团队灰溜溜地离开柏林。苏晚站在组委会新闻发布厅的聚光灯下,展示着她的实验记录本和区块链存证:“真正的创新不是用钱堆砌的,而是像我手中这份被翻烂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浸透着中国工程师的血汗。”她的声音通过全球直播传向世界,镜头扫过观众席时,埃里克举起了印有“中国技术,世界标准”的标语牌。
深夜回到酒店,苏晚发现顾沉舟正在修改“绿色种子计划”的细则。他在“资助条件”里加了一条:“受资助者需承诺技术成果向全球开源,拒绝任何形式的资本垄断。”她从背后搂住他的脖子,看着他在月光下愈发深邃的侧脸:“我们这算是在对抗整个资本世界吗?”
“不。”顾沉舟转身吻她的额头,“我们只是在守护一个中国工程师的尊严。”他指向窗外,柏林大教堂的尖顶在夜色中闪烁,“明天的终审答辩,我们要让全世界听见中国技术的声音。”
苏晚靠在他肩头,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导师办公室看到的获奖作品。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在国际赛场,用技术与资本博弈,用初心对抗暗流。而此刻,她手里握着的不仅是实验数据,更是中国绿色建筑走向世界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