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乾清宫暖阁。
崇祯皇帝的御案上,果然堆积起了厚厚一摞弹劾陈远的奏章。
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
“陈远以酷吏手段,苛察大名,搅得官场不宁,士绅怨声载道。”
“所谓数据核查,实为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指被查的漕运官员和地方豪强),邀功请赏。”
“擅权专断,私设名目(指皇家资产管理总公司和发展基金),架空府县,其心叵测。”
“更兼私自扩军,手握重兵,恐生不臣之心!”
扣上的帽子一个比一个大,尤其是“不臣之心”四字,更是诛心之论。上书者,有都察院的御史,有六部的给事中,甚至还有几位分量不轻的侍郎、郎中等官员。显然,陈远在大名府的动作,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一场有组织的反扑已然形成。
暖阁内,崇祯看着这些奏章,脸色阴沉。他面前站着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
“周先生,王伴伴,你们怎么看?”崇祯将一份言辞最激烈的奏章扔在桌上,声音听不出喜怒。
周延儒是官场老油条,深知此事牵扯甚广,他捋着胡须,沉吟道:“陛下,陈远在大名府所为,确实……过于急切,手段激烈,引来非议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其整顿漕运、增加府库收入,亦是事实。功过是非,还需详查。”
他这话说得四平八稳,两边不得罪。
王承恩则低着头,轻声道:“皇爷,老奴以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陈郎中所行之事,皆有名目,有数据为凭。这些弹劾,多是空泛指责,少有实据。况且……大名府今年秋税,上缴部分比往年增加了三成,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银子粮食。”
崇祯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内心极其矛盾。他欣赏陈远的才干和魄力,也确实看到了大名府上缴税赋的增加,这对他捉襟见肘的财政来说是雪中送炭。但他也忌惮陈远那种不受控的行事风格和迅速膨胀的权力,更担心朝野汹涌的反对声浪会动摇国本。
“陛下,”周延儒观察着崇祯的脸色,又补充道,“即便陈远一心为公,但其行事酷烈,已失士绅之心。若强行庇护,恐寒了天下士人之心,于大局不利啊。不若……将其召回京城,另派老成持重之臣接手大名府事宜,方为稳妥之策。”
这是要将陈远调离,让改革夭折。
王承恩心中一惊,正要开口,却见崇祯摆了摆手。
“召他回来?”崇祯冷笑一声,“回来做什么?让他那些‘数据’和‘KpI’在京城跟各位爱卿吵架吗?还是让他回来,看看国库里还能找出几个大子儿?”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语气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和一丝决绝:“大明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讲什么稳妥?按部就班就能剿灭流寇,就能挡住东虏吗?既然陈远说他有一套新法子,那就让他试试!朕倒要看看,是他那套‘数目字’管用,还是你们这套‘老成持重’管用!”
他猛地转身,目光锐利地看向周延儒和王承恩:“传朕旨意!驳斥所有无实据弹劾!明发上谕,肯定陈远在大名府试点之成效!着他安心任事,不必以浮言为虑!朕,信他!”
这是一次赌博,一次将宝压在陈远身上的政治豪赌!
“陛下圣明!”王承恩连忙躬身,心中松了口气。
周延儒眼神闪烁,最终也只能低头:“老臣……遵旨。”
皇帝的明确支持,暂时击退了朝堂上的明枪。但暗箭,往往更难防范。
大名府,核查公署。
陈远也收到了京城传来的消息(他自有情报渠道)。对于崇祯的支持,他并不意外。那位皇帝,如今已是输红了眼的赌徒,任何一根救命稻草都会死死抓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陈远对沈炼道,“明面上的弹劾被陛下压下去了,但暗地里的手段,只会更阴险。”
果然,没过几天,各种阴招接踵而至。
先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工匠接连出事,不是工具被盗,就是材料被毁。
接着,发展基金贷款支持的几个手工作坊,莫名遭遇火灾或被地痞流氓骚扰。
甚至,市面上开始流传谣言,说陈远是“妖人”,用的“数据”是妖法,窃取国运,大名府的丰收是用未来几十年的气运换来的,很快就会大难临头……
这些手段,卑劣却有效,严重干扰了改革的推进,也动摇了部分民心。
陈远面对这些,并未慌乱。他同样用数据的手段进行反击。
他让数据组统计了水利工程出事的地点、时间、损失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很快锁定了几个可疑的工头和地方胥吏。沈炼顺藤摸瓜,查出他们背后是几个被清丈出大量隐田的士绅在指使。
对于作坊被骚扰,陈远直接让王总旗派新军士兵在重点作坊区巡逻值守,并悬赏捉拿肇事者,很快就揪出了几伙受雇的地痞。
至于谣言,陈远则发动了一场“数据宣传战”。他让人将大名府改革以来,府库收入增加、水利修缮成果、治安改善情况(发案率下降)等实实在在的数据,编成通俗易懂的告示和顺口溜,在各州县张贴、传唱。
“府库银子多了,修渠引水勤了,街上混混少了,日子更有奔头了!”这样朴实的宣传,比任何空洞的辟谣都更有力量。
一场无声的战场,在大名府的各个角落展开。陈远用数据作为武器,精准地防御、反击,将对手的阴招一一化解。
然而,他深知,这些只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威胁,来自更高层,来自那些能够影响皇帝决策、能够调动更庞大资源的力量。
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巩固自已的地位,来证明自已的道路是正确的。
他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上那个一直让大名府如鲠在喉的名字——盘踞在附近山区、屡剿不灭的一股大型流寇“过天星”。
剿灭这股悍匪,既能彻底稳定大名府局势,也能向朝廷展示他编练新军的成果,堵住所有质疑者的嘴!
(第17章结束。朝堂弹劾与地方阴招双管齐下,主角运用数据手段精准防御反击,展现了高超的斗争智慧。矛盾进一步激化,主角决定以一场军事胜利来破局,故事即将迎来第一卷的最高潮——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