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助理又传来消息:东部下游村的临时供水车已经到位,村民们正在排队接水,情绪稳定了不少;南方县城的临时供水也已安排妥当,水务部门正在协助水厂联系新的过滤滤芯,预计三天内完成更换。
陆云点点头,对助理说:“明天一早,把这些进展整理成简报,下发给环保部、水务部和各地政府,让大家都知道,只要重视起来、行动起来,问题就能解决,也让老百姓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陆云翻开民生报表,开始梳理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农村养老服务站覆盖率低。他靠在椅背上,轻轻揉了揉眉心,心里清楚,到了这个位置,更多的是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
但这份“不亲力亲为”,不代表不重视,而是通过更科学的调度、更严格的督查,让每一项工作都能精准落地,让老百姓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回应。就像这次饮用水安全问题,虽然他没有亲自去一线,但从部署任务、组建督查组,到对接地方、跟进进度,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把控,只为尽快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干净水。
陆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身居高位,当知责任之重;统筹协调,更要落地有声。民生无小事,每一件都要盯紧、抓实,方不负百姓信任。”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新的岗位上,还有更多民生事等着他去推进,他必须以更严谨的态度、更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项工作。
处理完督查组反馈的首批整改情况,夜色已漫过办公室的窗棂。陆云屏退助理,指尖轻叩桌面,悄然进入专属的优化空间。虚拟屏幕亮起,陆氏集团的研发动态与民生需求数据实时交织,他目光落在“饮用水安全”板块,指尖滑动间定下方向。
“指令:陆氏集团优先研发新一代便民用水净化器,核心要求三点——单价控制在120元以内,适配家庭、农村小户等多种场景,对工业污染残留、水质杂质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8%;同步配套每月更换的低价滤芯,厂家提供每年一次免费检修服务。”
指令下达的瞬间,空间内弹出研发可行性分析:“现有技术基础可支撑,集中资源攻关,预计2个月完成研发,1个月实现量产,符合成本与效率要求。”陆云点点头,补充道:“量产首月目标500万台,优先供应东部污染整改区、西南偏远农村等重点区域,后续逐月提升产能,确保年内覆盖所有水质问题突出的市县,让有需求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用得上。”
次日一早,陆氏集团总裁陆明远就收到了优化空间同步的研发指令。他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将集团核心研发团队全部抽调至净化器项目组,划拨专项研发资金,明确“2个月研发、1个月量产500万台”的硬性目标:“这不是普通商业项目,是民生工程。成本必须压到120元内,过滤效果绝不能打折扣,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也要保障供应,有技术难题随时上报。”
研发团队立刻投入攻坚,从滤芯材料筛选到机身结构简化,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为降低成本,他们放弃复杂智能功能,保留核心过滤模块,选用高性价比环保材料;为适配农村场景,特意优化机身防水性和抗摔性,操作步骤简化到“接水、过滤、直饮”三步,老人小孩都能轻松使用。
仅1个月,首台样机就完成测试:对工业污染物、泥沙、细菌的过滤效率达99.2%,远超预期;机身成本核算为115元,加上服务成本,120元定价完全可行。陆明远第一时间同步消息:“陆首长,样机达标,生产线已扩容,下月500万台产能有保障,首批将定向发往189个水质问题突出的村庄和社区。”
陆云收到消息时,正召开饮用水安全整改调度会。他当场提及此事:“陆氏集团下月将投产500万台便民净化器,120元一台,每月10元换滤芯,每年免费检修。这能作为水厂整改的补充,尤其农村地区和整改过渡期家庭,能先一步喝上放心水。要知道农村净水器渗透率还不足15%,500万台能快速填补部分缺口。”
水务部部长当即表态:“我们会对接各地供销社、乡镇超市,开辟‘净水设备绿色通道’,同时组织人员下乡讲解使用方法,确保老百姓会用。针对农村售后薄弱问题,已协调陆氏集团组建200支流动检修队,覆盖所有乡镇。”
两个月后,净化器如期量产。首月500万台刚下线,就通过物流分批次发往各地:东部污染整改区150万台,西南偏远农村200万台,北方水质超标市县100万台,剩余50万台投放至城市老旧小区。120元的定价搭配亲民服务,上架即引发抢购潮。
东部某村的王大叔,之前每月买桶装水花掉近百元,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抢购:“这机器比桶装水划算多了,过滤的水没异味,厂家还说年底会上门检修,真是救了急!”村里300多户人家,三天内就买走280台,剩余的很快也补了货。
消息传到陆云办公室,助理递来销售反馈:“陆首长,首月500万台已售罄,189个重点村覆盖率达85%以上。陆氏集团已启动二期生产线,下月产能将提至800万台,计划联合地方政府推出‘以旧换新’和‘困难家庭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