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们的反应更直接。省城一家建材公司的王总特意给省政府发了感谢信:“当初认领5个书屋时没多想,没想到政府不仅公示了捐赠名单,还寄来村民写的感谢信。现在客户都说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生意反而更好了。”
小何整理网友留言时,指着一条热门评论笑:“省长您看,这位外省网友说‘汉东这操作太暖心,企业捐钱得名声,百姓受益得实惠,政府搭台得民心,三方共赢啊’,下面一堆人喊自家省份赶紧抄作业。”
陆云翻看着企业捐赠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捐赠信息:有的企业认领3个书屋,有的捐了200套棋牌,还有的提供了书架和桌椅。最显眼的是一家农产品企业,不仅捐钱,还在书屋设了农技咨询角,派技术员定期下乡。
“这就是良性循环。”陆云对小何说,“企业捐得放心,因为钱用在了明处;村民受得暖心,知道谁在帮他们;政府做得安心,政策落地有实效。这种模式要总结推广,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民政厅的最新报告里提到,已有132家企业主动联系,希望参与下一批书屋建设。还有在外打工的老乡托人传话,想给老家书屋捐一批儿童书籍。“以前总说企业捐赠难动员,现在看,不是企业不愿捐,是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厅长在电话里感慨。
网上讨论中,不少人对比了汉东的乡村教育整合和书屋工程:“从校车送娃上学到书屋暖民心,汉东政府是真把民生小事当大事办。别的省还在喊口号,人家已经干出成效了,这才是走在前列的样子!”
有网友晒出对比图:左边是去年拍的汉东某村——老人蜷缩在墙角,孩子们在泥地玩耍;右边是现在的同一村庄——书屋亮着灯,老人下棋、孩子看书,黄色校车停在门口。两张图的反差,胜过千言万语。
“同事老家是汉东的,上周回去探亲,说村里变化太大了。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赌钱,要么在家发呆,现在都往书屋钻,连吵架的都少了。”这条留言引发共鸣,不少人说自己老家也需要这样的民生工程。
陆云看着这些讨论,心里清楚:老百姓的眼睛最亮,谁真心为他们做事,他们就真心拥护谁。企业的积极性、网友的羡慕,本质上都是对“务实为民”的认可。这些看似普通的乡村书屋,早已超越了文化场所的意义。
小何进来汇报时,手里拿着新的捐赠意向表:“又有28家企业报名,其中3家是外省的,说想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他们老家。”陆云笑着点头:“好啊,民生工程不分地域,能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就是最好的推广。”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乡村书屋捐赠公示栏”的复印件上,那些企业名称和捐赠明细清晰可见。陆云知道,这些名字背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政府的担当作为,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终将让汉东的乡村更有温度,让民生的底色更加鲜亮。
汉东的民生工程火了之后,省委大院里悄然起了变化。那些曾觉得“校车、书屋都是小事”的班子成员,看着网上的好评和群众的笑脸,心里渐渐不是滋味。某次省委常委会上,一位副省长坦言:“这些事我们早该想到,却让基层等了这么久,说到底是离群众远了。”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事。有常委私下感慨:“以前总盯着大项目、大投资,觉得抓Gdp才是政绩,却忘了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上学方便、有地方消遣这些实在事。现在看来,这些‘小事’才最能暖民心。”
懊悔之余,更多人开始行动。以前的调研总走“安排好的路线”,车到村口绕一圈,听村干部念稿子就算完事。现在不同了,常委们下乡都不带详细行程,车子开到哪算哪,看到村口有老人聊天就停下来唠嗑,进了村直接往书屋、学校钻。
省民政厅厅长第一次随机调研就闹了个“小尴尬”。他没打招呼去了偏远的青石村,正好撞见书屋漏雨,棋牌桌蒙着灰。回机关后立刻开会整改,一周内就落实了全省书屋的检修计划。“以前听汇报听多了,真到基层才知道问题在哪。”他在会上红了脸。
这种“随机调研”让下面的干部紧张起来。以前靠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现在连夜整改;习惯了“官老爷”做派的,也开始学着跟群众拉家常。有县委书记私下说:“现在谁都不敢松懈,保不齐哪天大领导就进了自家村头的书屋,问东问西可不能露怯。”
更明显的变化在风气上。那些曾想着“钻空子”“搞变通”的干部,看到省里动真格抓民生,纷纷收敛了心思。某县开发区主任主动退了违规占用的扶贫资金,坦言:“现在全省都在盯着民生实事,谁敢顶风违纪,就是撞到枪口上。”
基层群众感受最深。云栖镇的老乡说:“以前干部下乡警车开道,现在小轿车直接停在路边,省长跟咱一起在书屋看农技书,这才是真调研。”村民们的话传到省里,成了对干部作风最实在的评价。
陆云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既欣慰又感慨。在省政府常务会上,他说:“民生工程不仅改变了群众生活,更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作风。当干部的,就该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看看群众的真实生活,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
小何整理调研记录时发现,现在的报告里少了套话空话,多了“某村书屋缺农技书”“某镇校车需优化路线”这类具体问题,后面还附着整改时限和责任人。“以前是‘拍脑袋’决策,现在是‘沾泥土’决策,这差别大了。”小何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