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晨露带着寒气,刚凝在蚕丝网上就成了细冰碴。阿桃刚把《寒月谷守护录》摊开在联防祭坛的石桌上,云溪村的老人就背着竹筐来了,筐里装着十来个竹编的小篮子,还冒着热气的红薯:“阿桃姑娘,我们村的竹编卖了些钱,买了点红薯,想分些给西坡村——听说他们冬猎收成差,年货还没备齐。”
这话刚落,西坡村的猎户王大叔就扛着两张兽皮走来,脸冻得通红:“刚好!这兽皮给清溪村的老人做褥子,他们村后山潮,冬天难熬。”阿桃看着石桌上渐渐堆起的东西——北沟村的米糕、清溪村的草药包、云溪村的竹编、西坡村的兽皮,突然想起柳玄手札里“联防非仅防险,更要共暖”的话,赶紧在守护录上写:“腊月初,六村始办物资互助,互通有无。”
苏清寒和林砚也来了,还带着禁阁里存的陈年米酒:“年关要到了,咱们在祭坛旁搭个‘互助点’,各村把富余的东西放这儿,缺啥的自己取,记在本子上就行。”这话一喊,各村的人都动了起来——北沟村的妇人把装米糕的陶瓮摆整齐,清溪村的药农把草药包分类捆好,云溪村的人则用竹编篮子把东西一一装盛,连孩童们都忙起来:小石头拎着小陶碗,给每个陶瓮贴上写着村名的纸条;云溪村的孩子则把竹编小动物(兔子、松鼠)放在米糕旁,说是“给取东西的人添个喜气”。
没过两天,互助点就热闹起来。清溪村的李大娘来取兽皮,给王大叔留下一包治风湿的草药;西坡村的少年来拿红薯,放下了自己编的桑枝筐;云溪村的人来取米糕,把新编的竹席铺在了互助点的石桌上,防东西受潮。阿桃每天都来记台账,发现各村取走的和留下的差不多,偶尔有村缺得多,其他村就多补些——比如北沟村多给了云溪村两袋米,因为云溪村刚入盟,家底薄。
腊月二十那天,下起了小雪。阿桃带着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去给各村送年货:给西坡村送竹编灯笼,给清溪村送兽皮暖手筒,给云溪村送月露草编的门帘(防风寒)。雪地里,蚕丝灯的光连成一串,像条暖烘烘的光带。云溪村的老人站在村口等,手里捧着刚煮好的姜茶:“快喝口暖身子!你们这灯真好看,比我们村的灯笼亮多了。”
小石头捧着姜茶,指着灯上的蚕丝:“这是用桑苗丝编的,浸过晨露,雪打不湿!”老人摸着灯架,笑着说:“明年我们也学编蚕丝灯,加入你们的‘灯队’!”阿桃听了,赶紧在守护录上画了个小灯笼,旁边写:“云溪村愿学编蚕丝灯,来年共组巡村灯队。”
除夕那天,六村的人都聚在联防祭坛旁。寒月石的光晕从禁阁飘出来,把整个祭坛照得暖暖的。大家围着篝火,吃着各村带来的吃食:北沟村的饺子、西坡村的烤肉、清溪村的甜汤、云溪村的竹笼蒸糕。老村长举着米酒碗:“以前过年,各村各过各的,冷清清的;今年有了互助点,有了蚕丝灯,这年才叫暖!”
阿桃坐在篝火旁,翻着守护录的新页,上面记满了腊月里的小事:“腊月初五,云溪村送红薯;腊月初八,西坡村换草药;腊月二十,孩童送年货……”她笔尖一顿,写下总结:“守护之网,非只在危时绷紧,更在日常里织暖。一针一线,一粥一饭,皆是山河安稳的滋味。”
夜色渐深,孩童们举着蚕丝灯绕着篝火跑,灯光映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苏清寒望着这一幕,对林砚说:“你看,柳玄先生想要的,不就是这样吗?大家不是因为怕危险才聚在一起,是因为想一起把日子过暖。”林砚点头,目光落在守护录上,阿桃正和云溪村的孩子一起,在信页上画了六个手拉手的小人,每个小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东西——米糕、兽皮、竹编、草药、灯笼、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