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脉接力站的值守刚步入正轨,小忆、小澜、小轮正对着传承晶柱上新补充的“年轻互助清单”标注细节,星联的紧急通讯频道突然亮起——偏远的“星云星域”在尝试接入星海能量网时遇阻,成为了星联成立以来首个“特殊适配案例”。
这个藏在星海边缘的星域,星核外裹着一层天然的“星云絮状物”,这团半透明的物质会随着星核的能量流动不断改变形态,像一团抓不住的雾。常规的潮汐调谐无法锁定它的波动节奏,忆晶图谱也难以捕捉它转瞬即逝的轨迹,每次星核试图向星海网输送衔接信号,都会被絮状物“打散”,星联频道里,星云星域的族长云汐带着焦急的声音反复回荡:“能量光带刚连上就断,絮状物像在故意捣乱,我们实在没办法了!”
消息传来时,林砚正和苏清寒在本源枢纽查看各驿站的运行数据,阿糯趴在一旁摆弄焰心草叶片。没等他们起身,传承晶柱旁的通讯器突然亮起,小忆、小澜、小轮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三个年轻人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小忆率先开口:“林砚前辈,上次你们教我们疏导晶柱,这次星云星域的问题,我们想试着自己解决!”小澜晃了晃手里的迷你罗盘,补充道:“我们已经把之前学的调谐、图谱、脉络知识整理了一遍,说不定能找到办法!”
看着屏幕上坚定的眼神,林砚与苏清寒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对年轻一代的考验。他们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开通了“远程能量观测权限”,既能实时看到三人的操作,又不会贸然干涉:“可以,但要记住,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呼叫我们。”
带着观测设备和改良后的工具,三人很快抵达星云星域。刚靠近星核,就被眼前的景象难住了:淡紫色的星云背景下,星核像一颗被揉碎的星光球,外围的絮状物泛着银白光泽,随着星核的转动飘来飘去,每当小澜用罗盘发出调谐信号,絮状物就会像受惊的蝴蝶,瞬间改变方向,把信号冲得七零八落;小轮试着用生命脉络仪注入稳定能量,可能量刚触到絮状物,就被弹了回来,甚至让脉络仪的光韵暗了一瞬;小忆拿着简化图谱记录轨迹,可絮状物的变化太快,屏幕上的光点刚落下,下一秒就移了位置,很快连成一片模糊的光斑。
“这样不行,我们得先找到它的规律!”小忆关掉混乱的图谱,拉着两人坐在观测舱里,重新回看刚才的记录。突然,小轮指着屏幕角落的星象数据:“你们看,每次絮状物改变方向,星云星域的自转角度好像都变了一点!”小澜立刻调出星云自转的实时数据,对比絮状物的变化时间——果然,两者的节奏几乎完全同步,误差不超过0.1秒!
“有办法了!我们用‘同步适配法’!”小澜眼睛一亮,立刻调整罗盘的频率,不再按固定节奏调谐,而是跟着星云自转的速度慢慢晃动;小忆则重启图谱,专门捕捉自转周期里絮状物“稍作停留”的间隙时刻,用红色光点标记出来;小轮握着脉络仪,紧盯着那些红色光点,等着间隙出现。“三、二、一,就是现在!”随着小澜的喊声,小轮迅速将脉络能量注入星核,小忆同时放大标记的间隙,让调谐信号顺着间隙钻了进去。
一次、两次、三次……起初,三人的配合还略显生疏,要么小轮注入慢了半拍,要么小忆标记晚了一瞬。但随着尝试次数增多,他们越来越默契:小澜的罗盘晃动越来越稳,小忆的标记越来越精准,小轮的注入时机分毫不差。没过多久,奇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原本杂乱飘动的絮状物,竟顺着能量流的方向,像被梳理整齐的棉线,慢慢贴紧星核,不再四处飘散。当最后一缕絮状物融入星核,星核与星海网的衔接光带终于稳定下来,淡金色的光芒顺着星轨一直延伸到星海深处。
解决问题后,三人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连夜坐在观测舱里,把这次的经验整理成“星云适配法”:详细记录了星云自转周期与调谐频率的对应公式,标注了絮状物间隙的预判技巧,还附上了能量注入的时机示意图,第二天一早就传到传承晶柱,补充成了新的“特殊案例解决方案”。
当云汐在星联频道发来带着感激的动态消息——画面里,星云星域的居民围着稳定的能量光带欢呼,配文“谢谢年轻的伙伴们,我们终于接入星联啦!”——小轮攥着手里的脉络仪,激动得红了眼眶:“原来我们真的能帮到别人,还能创造新方法!”小忆和小澜也笑着击掌,三个年轻人的身影在星核的光芒下,显得格外明亮。
远在本源枢纽的林砚,通过观测权限看完了全程,转头对苏清寒说:“他们不仅学会了运用技术,还懂得了变通和创新,这比我们教给他们的任何方法都重要。”苏清寒点点头,看着传承晶柱上自动生成的“创新贡献者”印记——这次的印记比之前更清晰,还带着淡淡的星云光泽——轻声道:“星联的守护,真的该交给他们了。”
当晚,小忆、小澜、小轮在星脉接力站的墙上贴了一张新的“青春协作榜”,上面不仅记录了星云星域的案例,还留了空白栏,等着记录下一次他们共同解决的问题。星海深处,星云星域的光点与星脉接力站的光芒交相辉映,像一场跨越星际的约定——年轻一代不再是跟在长辈身后的学习者,而是能独当一面的守护者,这场属于青春的接力,终于在星海中跑出了属于他们的精彩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