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聚脉坡落了场厚雪,齐腰高的柏苗裹着雪被,枝桠间挂着的红绳铃铛积了雪,轻轻一晃就落下细碎的雪粒。守脉堂的窗棂糊着新纸,里面暖炉正旺,桌上摆着厚厚一摞脉记本——从《脉魂传承记》到《秋脉丰收记》,再到各地守脉者寄来的“年度守脉册”,今天要举办“全年脉魂总结会”,既是盘点一年的守护成果,更是要给新一批小守脉者举行“传脉礼”,丹增还把数字孪生库升级为“年度守脉云展厅”,让千里外的守脉者也能同步见证。
清晨,扎西就带着老人们在脉魂坛旁清理积雪,坛边的“成果罐”已装满四季信物,今天要新添一个“传承罐”。“守脉不是一年的事,是一辈辈往下递的火种。”扎西摩挲着爷爷传下的巡山杖,杖身的熊爪痕在雪光下格外清晰,“当年我爷爷守脉,就靠这根杖、一双手;现在有了数字库、新法子,但根还在‘传’字上。”正说着,研学大巴载着新一批孩子到了,为首的是检验营的阿力和阿茶,他们手里捧着各自的守脉笔记,要当“小导师”教新孩子认柏苗。
总结会的核心是“四季脉忆展”。守脉堂的墙上挂满照片:春分时认养者种下的双苗、夏至时少年们检验苗情的身影、秋分时晒场上的沙棘果,每张照片旁都贴着对应的脉记摘抄和数字数据。小卓嘎站在“春脉区”,指着柏苗生长曲线给新孩子讲:“这根线往上走,是因为我们春天浇晨露、夏天铺柏叶、秋天防虫害,每一步都藏在笔记里,也记在数字库里。”丹增点开云展厅,屏幕上同步跳出各地的四季成果:武夷山的茶苗长到了半米高,榆林的沙棘筐销量破万,千岛湖的水草净化水覆盖了三个村落,“这些都是‘一脉传万脉’的证明,我们的守脉,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传脉礼”在午后举行。扎西端着一个木盒,里面装着迷你守脉牌——和年初“生根礼”的牌子一样,只是多刻了“星火”二字。“当年我爷爷给我戴的牌子,只有‘守’字;现在给你们戴的,多了‘星火’,就是要你们把这脉火传下去。”扎西给每个新孩子戴牌时,都会讲一个守脉故事:给阿力讲爷爷赶熊救柏苗的事,给阿茶讲卓玛改良沙棘浆的事,给千岛湖的小渔讲其其格用红绳预警的事。老人们则把《守脉传承手册》递给孩子,手册里整合了《乡土脉规记》的技法、《夏脉检验记》的实操,还有各地守脉者的“错题笔记”,“这手册是‘根’,你们的手是‘芽’,要让根扎深,芽长壮。”
各地守脉者也远程参与了传脉礼。老李对着屏幕举着茶苗:“我教村里的孩子种茶时,也给他们戴了‘星火’牌,告诉他们要像聚脉坡的孩子一样,守好家乡的山。”王哥展示着榆林的“沙棘星火营”:“我们把聚脉坡的‘检验营’搬到了治沙地,让孩子们跟着测沙蒿、系铃铛。”小张则带着千岛湖的孩子,对着屏幕给聚脉坡的柏苗敬了个礼:“我们也建了‘水脉星火坛’,装着和你们一样的守脉信物。”云展厅的屏幕上,各地的“星火”牌连成了一张光网,像雪地里跳动的火苗。
马老捧出的新脉记本《冬脉藏记》,封皮是雪地里的柏苗与星火牌图案,第一页贴着全年守脉的缩影图,旁边是扎西的手书:“冬脉藏,脉魂长;一季守成一岁暖,一星火起万星亮。”小格桑在本子里画下传脉礼的场景:扎西给孩子戴牌,老人们递手册,云屏幕上的各地守脉者笑着挥手,画的角落,红绳铃铛上的雪粒正慢慢融化,滴落在柏苗根部。
苏清寒翻开《水脉纪要》,最后一页的批注印在《冬脉藏记》的缩影图旁:“冬是沉淀的藏,脉是传承的火;藏一季之实,传万代之魂,便是守脉的圆满。”她抬头望去,守脉堂的暖炉映着孩子们的笑脸,新孩子正跟着小卓嘎认柏苗,丹增在调试云展厅的“星火联动”功能,扎西坐在脉魂坛旁,给老人们讲明年的守脉计划,风穿过雪层,带着柏叶的清苦,也带着星火的暖意。
离开时,阿力塞来一张自己画的“星火牌”,背面写着“明年我要带更多孩子来守脉”;小卓嘎递来一本《守脉传承手册》,扉页有她画的柏苗与星火。陶罐里,又多了那枚手绘星火牌和手册的摘抄页,还有一小撮脉魂坛旁的雪——雪粒里裹着柏籽,像藏在冬天里的希望,也像待燃的星火,在罐底静静等待春天。
车窗外,雪还在下,守脉堂的灯光透过雪雾,像一盏照亮传承的灯,云展厅的光网在屏幕上闪烁,红绳铃铛的响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一首藏在冬天里的传承歌。林砚轻声道:“原来最好的守护,是把一年的坚守藏进冬天,把星火般的初心传给孩子,让每一代人的手里,都握着照亮山水的脉火。”苏清寒点头,指尖拂过《水脉纪要》的最后一页,那里没有更多文字,只有一片压平的柏叶和一枚星火牌拓片,柏叶藏着四季的风,星火映着代代的人,在时光里凝成了永恒的守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