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聚脉坡被浓绿裹着,春分认养的柏苗已长到半尺高,旁侧的茶苗抽了新梢、沙蒿苗扎了深根,连千岛湖的水草也顺着浅流铺展,成了天鹅滩边的一抹绿。守脉堂前挂起了“夏脉检验营”的布幡——按约定,这天要检验认养苗的生长情况,各地的青少年守脉营学员也专程赶来,跟着聚脉坡的小守脉者学实操,丹增还特意升级了数字孪生库的“苗情诊断”功能,要让“纸上守脉”变成“手上功夫”。
清晨的古柏坡苗圃里,小卓嘎正领着一群穿蓝营服的少年蹲在苗旁,手里拿着放大镜和《夏脉检验手册》:“检验柏苗先看叶尖,鲜绿不发蔫就是健康;再摸土,按扎西阿爷的法子,‘手捏成团落地散’就是湿度刚好。”来自榆林的少年阿力蹲在自家认养的柏苗和沙蒿苗旁,刚摸完土就皱起眉:“土有点硬,是不是该浇水了?”小卓嘎凑过去一看,笑着递过一把碎柏叶:“沙蒿怕涝,不能直接浇,铺层柏叶碎保潮,还能防杂草,这是《乡土脉规记》里写的‘乡土互补法’。”阿力照着做,没过一会儿,丹增的智慧终端就弹出提示:“沙蒿苗土壤透气性提升15%,湿度达标”,引得少年们围着终端惊叹。
天鹅滩的检验更热闹。其其格带着学员们做“红绳预警测试”——故意拨动红绳,让铃铛发出响声,同时教大家看水面波纹:“铃铛响三声以上,要是波纹直往岸边冲,就是上游可能来水,得赶紧查水道。”来自千岛湖的少女阿渔学得认真,还掏出笔记本记:“和我们测水草波动一个道理,都是‘看动静知水情’。”正说着,丹增的数字屏幕突然亮起“预警”,原来是上游雨水冲下来枯枝,挂在了红绳上,学员们跟着其其格一起清枯枝、加固灯芯草护岸,阿渔还发现护岸石缝里长了杂草,主动用小铲子清理:“小张叔叔说,守水脉就得‘眼里有细活’。”
月牙泉的沙棘林里,小格桑的“驱虫检验赛”正火热。他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用传统沙棘驱虫浆,一组用标准化检测工具,比谁能更快找出有虫害的沙棘苗。来自武夷山的少年阿茶,先是用鼻子闻——驱虫浆有清苦味,没味的就是浆洒少了;再用检测仪测,数值超标的就是虫害苗头,两下结合,很快找出了三株弱苗。“这是把‘老经验’和‘新工具’凑一块儿了!”小格桑笑着递给他一枚“守脉小能手”的木牌,木牌上刻着沙棘叶图案,背面是《脉魂传承记》里的句子。
午后,各地认养者远程连线“云检验”。武夷山的老李对着屏幕,看阿茶给他的茶苗浇水:“记得浇晨露,别浇午水,和柏苗一个脾气!”屏幕那头的老李还举着自己的“错题笔记”:“去年我浇错水,茶苗蔫了,你们可别学我。”榆林的王哥则让阿力对着镜头展示沙蒿苗的根:“扎得深就好,等秋天我带你们去治沙,看看沙蒿怎么护着庄稼长。”丹增的“春脉生长榜”也更新了,聚脉坡的柏苗平均长高8厘米,各地的乡土苗成活率达92%,屏幕上跳出一行红字:“实践出真章,技传脉更长”。
检验营闭营时,马老捧出了新的脉记本《夏脉检验记》,封皮是少年们蹲在苗旁检验的剪影,第一页贴着各组的检验报告,还有一张全员合影——孩子们举着检验工具,小守脉者拿着手册,身后的数字屏幕亮着苗情数据。扎西在旁边补了一行字:“守脉不是看账本,是摸得着土、辨得清苗;传脉不是念口诀,是教得会手、暖得了心。”学员们还一起在脉忆墙旁种了棵“营员柏”,每棵苗旁都挂着学员的名字牌,牌上写着各自的“守脉承诺”。
苏清寒翻开《水脉纪要》,新的批注印在《夏脉检验记》的检验报告旁:“夏是检验的季,脉是实践的根;技从手上来,心向脉里去,方得传承。”她抬头望去,少年们正围着扎西听他讲巡山杖的故事,小卓嘎在给阿力补记苗情笔记,丹增在调试“营员柏”的数字档案,沙棘林里飘来驱虫浆的清苦味,和少年们的笑声混在一起,漫过整个聚脉坡。
离开时,阿茶塞来一本自己写的“检验笔记”,里面画满了茶苗和柏苗的对比图;小卓嘎递来一枚“守脉实践章”,是用柏木刻的。陶罐里,又多了那本笔记的复印件和“守脉小能手”木牌,还有一片带虫眼的沙棘叶——那是检验时找出的弱苗叶子,现在成了“实践出真知”的小信物,在罐底静静躺着。
车窗外,夕阳把少年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正跟着小守脉者给“营员柏”浇最后一次水,红绳铃铛在风里叮当作响,数字屏幕上的苗情数据还在闪烁。林砚轻声道:“原来最好的传承,是让孩子的手摸到泥土,让经验的技传到掌心,让守脉的心跳和苗的生长同频。”苏清寒点头,指尖拂过《水脉纪要》里的沙棘叶,叶面上的虫眼像个小小的印记,刻着实践的温度,也刻着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