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溃则不告,利真。
儿童之蒙,其未发蒙,而志则专一,此为童蒙,因有童蒙,则告之。因其童蒙,故必至诚 一意以求必中。而发蒙之道,必以贞正方吉。
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 时中也。匪我求童 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此因刚贤之才居九二爻位,处于下位。六五之童蒙,处于君位。九二之贤臣,必以时中也。 时之义,必待其至诚一心之童蒙求问,方以告之,乃中舆。如贤能之人处下,而自求为进,主 动告以君,则必无被信用之理。故如方法正确,非二求于王君位,实为五之志应于下二也。此 为「时中」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溃,渍则不告, 渎蒙也。
此言,如诚一而来求决其蒙,当以刚中之道开发之,如烦数不能诚一,则乃渎蒙,此时, 不当告。因告之必不能信受,徒以烦渎,无益矣。蒙以养正,圣功也。
此申利贞之义,养蒙之法,必以正道,此时乃纯一未发之童蒙时,故养正于蒙,乃学之至 善也。现今人类皆「教而后禁」,故难以教胜,故时风日下。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蒙之象也,如人蒙蔽,未知所适从状。君子此时,必以果决其行,使通行无阻。如始生而方法不对,则以养育其明德为教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智慧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邃而广博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蒙卦哲学体系更是宛如一个深藏无数奥秘的神秘宝箱。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我们怀揣着探索的热情,如同勇敢的寻宝者,渴望打开这个宝箱,探寻其中能为我们带来的实践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困惑和价值选择难题。《周易》蒙卦哲学体系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带着古老的智慧,为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指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书籍中的一部分,更是一座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领悟、去应用。
当我们打开这个神秘宝箱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里面的每一个卦象、每一句卦辞、每一个爻位都像是一把把神秘的钥匙,能够开启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全新认知。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中,周围摆满了泛黄的古籍,而《周易》蒙卦就像是其中一本散发着神秘光芒的书籍,吸引着我们去翻阅、去解读。通过对蒙卦哲学体系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答案,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卦象解析与哲学意蕴
蒙卦的卦象呈现出艮下坎上的奇妙组合,这种组合营造出了一种“山下有险”的独特景象。在古代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认知中,山是坚实稳定的象征,而坎则代表着危险、困境。想象一下,一个懵懵懂懂的稚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未知,却突然被扔到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惊恐和迷茫,脚下的道路崎岖不平,前方的危险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猛兽,随时可能向他扑来。
这个稚童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他需要硬着头皮克服认知的大坎儿,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努力寻找光明的方向。认知的过程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他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才能逐渐解开心中的疑惑,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他还得像个小雕像似的稳住行动的步伐。在危险面前,他不能慌乱,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保持冷静和沉稳。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需要掌握好方向和节奏,才能避免被风浪吞噬。
这种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恰恰是启蒙教育哲学的“出生证明”。启蒙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稚童前行的道路。它帮助稚童在危险和困惑中找到方向,让他们逐渐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迷茫走向清醒。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又要引导他们学会谨慎和稳重。就像放风筝一样,我们既要给风筝足够的自由,让它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又要通过手中的线控制好它的方向,避免它迷失在茫茫的天空中。
再看那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一下子就定下了双向启蒙的调调。它就像两个人玩跷跷板,只有两边都动起来,跷跷板才能正常运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关系。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去要求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朱熹说“蒙者,物之始也”,意思就是启蒙这事儿啊,得让求教的人自己主动扑上来,就像饿狼扑食一样积极。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这种“志应”关系,在《孟子·尽心上》里也有呼应。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就像教育者站在旁边喊“跳啊跳啊”,学生自己往上蹦跶。教育者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迫和灌输。学生只有在内心真正渴望学习的时候,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课堂场景,教师在讲台上生动地讲解知识,而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倾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爻位互动与政治哲学
在蒙卦中,九二和六五这俩爻位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个阳刚中正,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一个柔顺虚中,象征着温和的性格和包容的胸怀。当它们凑在一起时,就成了“刚柔相济”的理想君臣组合,就像咖啡和伴侣一样绝配。咖啡有着浓郁的香气和强烈的口感,而伴侣则能够中和咖啡的苦涩,使其口感更加醇厚。在政治领域中,贤臣和君主之间也需要这种刚柔相济的关系。贤臣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君主出谋划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君主则需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贤臣的建议,做出明智的决策。
王弼说“二以刚中应五之柔中”,这不明摆着是贤臣辅佐的“绝世秘籍”嘛。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成功案例,《资治通鉴》里张良辅佐刘邦的事儿就是一个典型。张良足智多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而刘邦则能够虚心听取张良的建议,充分发挥张良的才能。他们之间的配合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舞蹈,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张良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谋士,在关键时刻总能给出关键的建议。比如在鸿门宴上,张良巧妙地安排了项伯与刘邦见面,为刘邦化解了一场生死危机。他还建议刘邦烧毁栈道,以麻痹项羽,为后来的东山再起赢得了时间。而刘邦则像一位英明的领导者,能够充分信任张良,给予他足够的权力和空间。他们的合作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建立了汉朝。
蒙卦还特别讲究启蒙的时机,提出了“初筮告(及时引导)、再三渎(拒绝敷衍)、溃则不告(坚守原则)”的辩证思维。这一套思维方式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简直就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在教育和政治领域中,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教育者需要在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就像在干旱的土地上及时浇水一样。如果学生已经多次提出问题,而教育者却敷衍了事,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样,在政治决策中,领导者也需要把握好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时机不成熟,盲目行动,就可能导致失败;而如果错过了时机,就可能失去发展的机会。
教育者在启蒙过程中,需要一边像个勇猛的战士一样有决断力。当学生面临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时,教育者要果断地指出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像在战场上,战士要果断地出击,消灭敌人。同时,教育者又得像个慈祥的老奶奶一样有耐心。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可能会反复犯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耐心教导。就像老奶奶照顾小孩一样,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呵护。
教育哲学的深层透视
“蒙以养正”这一理念,直接把教育的本质定位成德性培育,就像给教育这棵大树找到了根。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核心就是德性培育。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是他立足社会的根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蒙卦的“蒙以养正”理念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着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孔子强调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而蒙卦更强调后天教化就像神奇的魔法,能把先天禀赋变个样。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有着天然的质地和潜力,但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后天的教化就像雕刻师手中的刻刀,能够塑造孩子的品德和性格。通过教育,孩子可以学会善良、诚实、勇敢、宽容等美德,这些美德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当代教育应该像个聪明的小偷,赶紧借鉴这理念,搞出“正向引导”的课程体系。芬兰教育改革里的“现象教学法”就是成功的“偷师”案例。芬兰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们采用“现象教学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例如,在芬兰的课堂上,教师可能会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学生们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看看现代教育,“教而后禁”的模式就像个生了锈的老机器,毛病一大堆。这种模式往往是先进行知识的传授,然后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禁止。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跟蒙卦说的“渎蒙”之弊一摸一样。日本学者佐藤学还吐槽“现代课堂存在过度规训问题”,这不就是蒙卦“非诚一不告”的现实版打脸嘛。
在现代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学生们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像一群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严格的约束,一旦学生违反规定,就会受到惩罚。这种过度规训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者得赶紧像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一样,回归“因材施教”的本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就是那明亮的灯塔。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比如,对于一个对音乐有天赋的学生,教育者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让他参加音乐比赛,培养他的音乐才能。而对于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引导他进行科学实验,参加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的科学兴趣。通过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象传的实践智慧
“山下出泉”这一象,把启蒙教育比喻成清泉自然涌动,就像大自然的神奇魔法。北宋张载“如明镜之应形,无不有也”的教育观,跟蒙卦“果行育德”跨时空聊得火热,都在强调教育得像照顾小树苗一样遵循个体成长规律。
君子在启蒙这事儿上,得一边像个果断的将军一样有“果行”的决断,一边又得像个宽广的大海一样有“育德”的包容。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实践,就是个活生生的榜样,告诉现代教育者得在传统和创新之间玩“平衡木”。
蒙卦哲学的当代启示
在认知论层面,蒙卦就像一个智慧的导游,带着咱们看人类认知从混沌到清明的“破茧成蝶”过程,得经历“求 - 应”互动。这跟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哲学跨文化交流,就是在提醒现代人得像个敞开大门的房子一样,保持认知的开放性。
实践论层面,“时中”智慧对现代管理来说,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谷歌“20% 时间”制度,跟蒙卦“非求我”的智慧简直是双胞胎,这种弹性管理在硅谷创新生态里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活力四射。
结语
蒙卦这构建的启蒙哲学体系,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仓库,既有“养正”的德性追求,又有“时中”的实践智慧。在人工智能这个像怪物一样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因材施教”的理念就像给个性化教育量身定制的衣服,“果行育德”的教育观就是对抗技术异化的超级盾牌。这跨越三千年的智慧,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人类文明的启蒙之路上一直闪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