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寰宇厅”巨大的环形观景窗外,地球静谧悬浮,蓝白相间的纹路如同生命的年轮。
厅内,气氛却如同弦上之箭。
全球顶尖媒体、受邀富豪、合作机构代表再次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高级香氛、电子设备散热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的复杂气息。
今天,是星港与星城这对“双生子”五周岁的生日庆典,也是向世界展示它们如何从图纸上的狂想,成长为有血有肉、脉动不息的生命体的时刻。
林风没有站在高台上,他漫步在环形大厅边缘,像一位即将向老友展示珍藏的匠人。
他一身剪裁利落的深色常服,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小小的、被摩挲得发亮的钛合金轴承——
那是“磐石”时代的印记,
也是他一路走来的锚点。
“各位,”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背景的微噪,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
“五年前,我们在这里点亮了星港的第一盏灯。
今天,是想和大家聊聊,
这五年,
星港和星城,
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什么真实的改变。”
“请看!”
他抬手,巨大的环形主屏亮起,是星城清晨的脉动。
一架银灰色的“星梭”轻盈地掠过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如同城市上空优雅的雨燕。
驾驶舱内,一位年轻的女白领对着后视镜整理了一下妆容,瞥了一眼导航屏上预估的“8分钟抵达公司”,嘴角微扬。
城市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抬头,看着一架印着“天穹快送”标志的“货蚁”星梭稳稳悬停在一栋公寓楼顶层的专用停机坪,机械臂精准地将一个保温箱递入窗口。
楼内,一位母亲接过还冒着热气的早餐,对窗外挥手致谢。
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一架涂着醒目红十字的“急救蜂”星梭撕裂城市上空,引擎发出高频嗡鸣,以不可思议的灵巧避开高楼,直扑市中心医院顶楼平台。
舱门开启瞬间,急救人员推着担架冲出,与地面团队无缝衔接。
“星城急救患者平均获救时间缩短至10分钟,生存率提升47%。”
一行字幕缓缓呈现。
林风的声音也随后适时响起:
“星梭不是冰冷的机器。
它是
缩短的通勤时间,
是送到家门口的热饭,
是悬在头顶的‘生命线’。
它让星城这座因航天而生的城市,
拥有了飞行的翅膀。
五年,
18万架星梭交付,
它们改变的不仅是距离,
更是生活的节奏和安全感。”
“林总!”
一位 cNN科技频道金发女记者举手,语速飞快,
“我是莎拉·琼斯。
星梭确实便捷,但低空交通网如此密集,噪音和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市民真的习惯头顶随时有‘飞车’吗?”
林风微笑,指向屏幕切换的画面:
星城新建的“蜂巢”交通枢纽公园。
绿树成荫,喷泉旁孩子们嬉戏,老人下棋,共享星梭租赁点安静融入背景。
“莎拉,看这里。”
林风声音沉稳,
“‘蜂巢’枢纽集成了全球最先进的主动降噪系统,
核心区噪音低于55分贝,
相当于轻声交谈。
在安全上,
星梭搭载星璇AI避障和多重冗余飞控,
事故率是传统直升机的千分之一。
至于你说的习惯……”
画面切到公园长椅上,一位老奶奶正悠闲地织毛衣,一架星梭从她头顶百米处无声滑过,她头都没抬。
“看,这就是星城人的日常。
安全、安静、高效,
当技术真正融入生活,
人们会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接受它。”
画面再次切换,镜头变得温暖而充满生活气息:
“蜂巢”枢纽站那巨大的垂直起降平台,无数星梭有序起降。
下方,不再是荒芜的戈壁,而是绿树成荫的公园。
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老人下棋,旁边就是共享星梭的租赁点。
一位刚下“星梭”的工程师,顺手在旁边的早餐车买了杯豆浆油条,步履匆匆却面带笑容。
夜幕降临,霓虹闪烁。
新疆大叔的烤肉摊烟雾缭绕,隔壁是贩卖“月球陨石”的文艺青年,再旁边是俄罗斯工程师开的格瓦斯小铺。
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围坐在小桌旁,举杯畅谈,背景是远处偶尔升空的火箭,在夜空中划出绚丽的轨迹。
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不是在画火箭,而是在用星港开放的数据库为工具,设计他们心中的“月球游乐场”。
一个金发小女孩兴奋地展示她的“月尘蹦床”设计图:
“老师!在月球上跳,可以飞好高好高!”
林风走到窗边,指着下方灯火璀璨、绿意盎然的城市轮廓:
“五年前,这里只有风沙和发射架。
现在,这里住着 320万人。
他们来自地球的各个区域,
有工程师、教师、厨师、艺术家……
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养育孩子。
星城不再是冰冷的‘航天城’,它是戈壁滩上长出的烟火人间,是无数人安放梦想的新家园。”
“林先生,我是《星城日报》的李明。”
一位戴眼镜的本地记者起身,语气关切,
“人口激增给星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住房紧张、
学校学位不足、
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这份‘烟火气’背后,是否隐藏着城市病的风险?”
林风点头,神情严肃:
“我记得你。
李明的问题很关键。
繁荣必然伴随挑战。”
画面切换,展示政府规划图:
“星火安居计划”:新建的保障性公寓社区,绿化和配套设施完善。(配图是新移民的三口之家在阳台看火箭发射,孩子兴奋指天。)
“星海未来”学校扩建:新校区工地热火朝天,智能模块化建筑快速搭建。
“星轨”地下磁悬浮网规划图:连接全城核心节点。
“未来三年,地面交通压力将归零。”
“我们正视问题,并投入巨资解决。”
林风语气坚定,
“星城的目标,是成为一座既充满活力,又宜居、可持续的深空门户城市。
烟火气,不能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
林风挥动手臂,画面再次切换,回到星港内部:
星港那巨大的透明穹顶外是浩瀚星河,一对新人在亲友的祝福中交换戒指。
新娘的婚纱在微重力下轻轻飘拂,如同星云浮动。
新郎深情告白:
“在离地球400公里的地方说爱你,让星辰为我们见证。”
掌声与星光交织。
在零重力实验室中,姆布吉博士,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正悬浮在实验舱中,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一团在失重中自由生长的、散发着微光的特殊晶体。
他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兴奋:
“成了!
微重力下的完美晶格!
抗癌药物合成效率提升300%!”
消息通过星港网络瞬间传回地球实验室,引发一片欢呼。
还有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少年,穿着特制的训练服,在教练指导下尝试简单的舱外机械臂模拟操作。
一个非洲男孩紧张又兴奋地控制着机械臂“抓取”一个虚拟工具箱,成功时,他激动地与同伴击掌,眼中是对星海的无尽向往。
林风的声音带着温度:
“星港的65%旅居收入,背后是爱情、是突破、是梦想。
它不仅是富豪的度假地,更是科学家突破极限的实验室,是少年触摸未来的希望站。
它让地球与深空的连接,变得触手可及,充满温度。”
“林总,我是路透社的安德森。”
一位资深记者举手,问题尖锐,
“星港体验固然美妙,但动辄百万信用点的旅居费用,是否意味着它仍是富豪的游乐场?
普通人如何分享这份‘星辰大海’?”
林风目光扫过全场,指向姆布吉博士和非洲男孩的画面:
“安德森先生似乎已经忘记星港首航的发布会,不过没关系,请看。
星港的价值,远不止旅居。”
画面切换:
“深空火种”计划实况:选拔自全球普通家庭的少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真实的舱外机械臂模拟操作。一位南美贫民窟女孩专注地盯着屏幕,眼神炽热。
开放平台成果展:展示非洲“星港技术示范农场”丰收场景,黄沙中的银色穹顶内,番茄挂满枝头,农民笑容灿烂。
“用水量仅为传统5%,产量提升300%!”
“星港的‘开放平台’和‘深空火种’计划,就是打破壁垒的桥梁!”
林风声音铿锵,
“顶尖的可变重力实验室资源,全球研究者可低价申请使用!
‘火种’计划每年选拔数百名普通少年,免费体验星港,点燃梦想!
星港创造的尖端技术,如水培农场、新型医疗材料,正在反哺地球,惠及亿万普通人!
星辰大海,属于每一个仰望它的人!”
林风最后指向屏幕,画面变成一张宏伟的蓝图:
这是星港二期,新的重力环舱段设计图,在第二代高速列车模拟重力技术下,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公园更大,社区设施更完善。
“让更多人在太空,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还有星城“绿肺”计划,利用星港水循环技术,在戈壁模拟舱深处建造大型人工湖和生态公园。
“让星港不仅是航天枢纽,更是深邃星空中的绿色明珠。”
最后,这是月球静海区域的动态模型,几个核心模块已标亮。
“明年,我们将把第一批真正的‘月宫’组件送上月球。
星港是摇篮,静海将是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真正的家!”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邀请:
“这份白皮书,不是终点报告,而是一封邀请函。
邀请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建设星城这个地上的家园,拓展星港这个天上的驿站,最终,在月球静海,点亮人类文明在深空的第一簇不灭的灯火!
星海无涯,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话音未落,一位来自非洲科技媒体的记者起身,带着浓重口音,
“林总,您认为普通人何时能真正踏上月球?
像我家乡的孩子,有机会吗?”
林风目光深远,仿佛穿透虚空望向月球:
“静海基地,是人类迈向深空的真正跳板。
它的意义,不仅是科研。”
“当静海基地建成,它将成为人类共同的月球前哨。
‘深空火种’的优秀学员,未来将有机会参与月球科考!
更先进、更经济的月球运输系统也在研发中。
我坚信!”
林风的声音充满力量,目光扫过提问的记者,
“不会太久,你家乡的孩子,仰望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月亮,而是一个他们有机会亲自踏足的新世界!
月球,将是全人类的下一个家园!”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鲜活的故事和清晰的愿景。
让人们眼中闪烁的,是被点燃的、对共同未来的热切期盼。
星港与星城的故事,在这一刻,真正融入了每个人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