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停顿了一下,略带一丝敬佩地说道:“朝廷此次税制改革,会大大缓解我朝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局面,平衡了大隋的各个阶层利益,筑牢大隋能够长期稳定的基础。其实,你仔细回忆下想就不难发现,自南北朝至我朝初期,土地兼并是引发天下动荡的核心矛盾之一,既导致百姓无田可耕、流离失所,也让历朝历代丧失了对百姓的掌控。而新税制通过按亩征税倒逼世家重新审视土地价值 —— 与其囤积土地承受重税,不如将资源转向宅院、工坊等新兴领域,让世家大族从此不再只顾着囤买土地,间接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扩张。同时,均赋税的公平性削弱了百姓对世家和朝廷的不满,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而世家通过参与新产业、新秩序获得新的利益渠道,减少了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百姓安、世家顺、朝廷稳的多方平衡。”
苏威拍了拍苏燮的肩膀,“陛下此举暗合天道,一饮一啄,一失一得,阴阳平衡。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此乃上乘之法!”
苏威不愧是历经朝堂几十年的老臣,智慧和见解堪称当世最顶级几个人之一。
苏燮听后,茅塞顿开,“原来陛下竟有如此深意!陛下英明睿智,相信我大隋今后定会愈发昌盛!”
苏威捋了捋胡须,笑道:“不错!孺子可教也!”
十日后,杨勇再次召开朝会。
户部侍郎苏燮捧着新的税册,脸上难掩激动:“陛下,河南各郡世家已按新税制缴税,仅荥阳一地,便多缴粮五千石!更有十七家大族认购了新坊宅院,玻璃工坊的股份也被抢订一空,筹得现银数十万贯!”
“陛下此举既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又将世家和朝廷绑定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朝廷事便是世家事,如此这般,天下可定矣!”
“是啊!陛下英明!”
杨勇看向阶下,那些前日还面露忧色的大臣,此刻都露出了笑意。
他坐在龙椅上暗忖:“靠着这点利益想要绑定世家还早的很呢!事情得一步一步来,先暂时稳住他们,后面还有的是办法。
税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朝廷的架构也该改改了,找个时间先和魏征、房玄龄他们通通气。”
天降大雨连绵,洛阳城被笼罩在一片蒙蒙水汽中。
御书房内,杨勇铺开一张巨大的宣纸,提笔蘸墨,在纸上画出三个并列的方框,又在下方画了六个小方框,用线条将它们连在一起。
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围在案前,目光紧盯着纸上的图形。
“陛下,这是……”房玄龄率先发问。
“这是朕规划的朝廷架构,”杨勇指着最上面的三个方框,“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司其职。”
他先点中中书省:“中书省掌草拟诏令,凡国策、政令,都由这里拟定初稿,相当于朕的‘智囊库’。”
再指向门下省:“门下省掌审核政令,中书省拟好的稿子,这里要逐条核对,若有不妥,可驳回重拟,相当于‘把关人’。”
最后落在尚书省:“尚书省掌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吏部管官员任免,户部管钱粮赋税,礼部管祭祀科举,兵部管军队防务,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建设——如此一来,草拟、审核、执行三权分立,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制衡。之前只是有了个雏形,譬如礼部、刑部,现在朕要将这一架构完整的实现。”
魏征抚须沉吟:“陛下此举,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权?”
“正是,”杨勇放下笔,“前隋末年,权臣宇文述一手遮天,政令出自其府,朝廷形同虚设。如今设三省,便是要让权力分散,凡事经集体商议,再由朕定夺,可保朝堂清明。”
李靖点头道:“六部的设置也甚为妥当,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比以往的九寺五监更有效率。譬如工部,可统管水利、工坊、城池修建,避免各司推诿。”
正说着,内侍来报,说宇文恺、虞世南等大臣求见。
杨勇索性将众人请到偏殿,当众讲解三省六部制的细节。
“宇文大人,”杨勇看向宇文恺,“你擅长营造工程,工部尚书之位,朕认为非你莫属。”
宇文恺连忙躬身:“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管好工坊、水利之事!”
“虞卿家,”杨勇转向虞世南,“你执掌户籍政务多年,熟悉钱粮,户部尚书一职,改由你来担任。”
虞世南拱手应诺,眼中满是感激。
他在杨广朝时备受冷落,如今能得杨勇重用,只觉浑身干劲。
“吏部尚书,”杨勇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玄龄知人善任,此事非你莫属。”
房玄龄却躬身道:“陛下,臣举荐一人——前隋吏部侍郎裴矩。他熟悉官员考核制度,且在西域声望甚高,若由他执掌吏部,再合适不过。”
“裴矩……”杨勇略一沉吟,杨广继位后,裴矩被调任洛阳,王世充造反后,他怒斥王世充,因此被罢了官,赋闲家中。
以前他在杨广麾下做事,如今杨广已死,杨勇若是揪着过去不放,身为帝王的话,未免有些太小心眼了。
方才房玄龄推荐了他,不如那就给他一次机会。
于是,他点头道:“准奏。便让裴矩任吏部尚书,玄龄你任中书令,主掌中书省。”
魏征见状,上前道:“陛下,门下省需刚正不阿之人,臣愿担此职。”
“好!”杨勇笑道,“魏大夫敢言直谏,门下省侍中一职,正合你意。”
众人各司其职,唯有刑部尚书一职尚未定夺。
杨勇看向郑善果:“郑卿断案公正,大理寺卿之位委屈了你,不如任刑部尚书,统管天下刑狱?”
郑善果眼中含泪,跪地叩首:“臣蒙陛下不弃,定当严明法纪,不使一人蒙冤!”
三日后,三省六部的任命诏书传遍洛阳,朝野震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珪任尚书令,房玄龄任中书令,魏征任门下侍中,裴矩任吏部尚书,苏威任礼部尚书,郑善果任刑部尚书,李靖任兵部尚书,宇文恺任工部尚书,虞世南改任户部尚书,钦此!”
那些曾担心杨勇会效仿杨广独断专行的老臣,听到旨意后,无不感叹:“陛下此举,既明确各省各部职责,又防止了个人权力膨胀,出现权臣的情况,此番设计当真玄妙!”
“是啊!陛下此次创新朝廷架构,开创先河,震古烁今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