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某天,苏软桃在王府整理母亲留下的旧物时,从一个樟木箱子的角落,翻出了一本泛黄的线装笔记 —— 封面没有字,纸页都脆了,显然是有些年头了。她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是母亲熟悉的娟秀字迹,记录的竟然是未完成的 “四季养生方”。
笔记里,母亲详细写了每个季节适合的药膳方向:春季肝气盛,宜用荠菜、春笋做清肝药膳;夏季心火旺,宜用莲子、百合做清心药膳;秋季肺燥,宜用银耳、梨做润肺药膳;冬季肾寒,宜用羊肉、桂圆做温补药膳。但很多方子都只写了一半,有的缺了食材用量,有的没写火候控制,最后一页还画了个小小的桃花,旁边写着 “待软桃长大,一起完善”。
苏软桃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指尖轻轻拂过 “待软桃长大” 几个字,仿佛看到母亲坐在江南小馆的窗边,一边写笔记,一边盼着她长大的样子。那时候她还小,总缠着母亲问 “娘,你写的是什么呀”,母亲总是笑着说 “是能让大家身体变好的方子,等你长大了,娘教你做”。
可还没等她长大,母亲就走了。这些年,她凭着记忆和摸索,把母亲的药膳方子一个个复原、改良,却没想到,母亲还留下了这样一本未完成的笔记。
“怎么了?” 萧璟渊走进来,看到她手里的笔记和眼角的泪,赶紧走过去,轻轻帮她擦了擦,“是不是想起娘了?”
苏软桃点点头,把笔记递给她:“这是娘留下的四季养生方,她没写完,还说要等我长大一起完善。”
萧璟渊接过笔记,仔细翻看着,母亲的字迹里满是温柔,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女儿的期待和对药膳的热爱。他握住苏软桃的手,轻声说:“那我们就一起把它完善好,完成娘的心愿。”
接下来的日子,苏软桃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完善四季养生方上。她结合自己这些年的药膳经验,参考《江南药膳集》里的方子,还请教了苏清和的父亲 —— 太医院的苏医士,一点点补全笔记里的空缺。
春季的 “荠菜豆腐羹”,母亲只写了食材,没写用量,她根据多次试验,确定 “荠菜一两、豆腐二两、虾皮少许”,还加了 “焯水时加少许盐,保持荠菜翠绿” 的细节;夏季的 “绿豆百合羹”,母亲没写火候,她根据江南的做法,补充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个时辰,绿豆开花即可”;秋季的 “银耳雪梨汤”,她加了 “银耳提前泡发,去根蒂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去核切块” 的步骤;冬季的 “八宝粥”,母亲只列了五种食材,她又加了桂圆、红枣、山药,让粥的滋补效果更好。
萧璟渊每天处理完朝政,都会陪她一起校勘笔记。他帮她核对食材用量,补充养生理论,还把笔记里的手写体整理成工整的楷书,方便以后添加到《江南药膳集》里。有次两人为 “秋季药膳是否该加冰糖” 争论起来 —— 苏软桃觉得 “秋季肺燥,加少许冰糖能润喉”,萧璟渊则根据太医院的理论,认为 “体寒者不宜多吃冰糖,可加少量蜂蜜替代”,最后两人达成一致,在笔记里补充 “根据体质调整,体热者加冰糖,体寒者加蜂蜜”。
完善好四季养生方后,苏软桃第一时间在桃记推出了 “四季药膳套餐”。春季套餐有荠菜豆腐羹、春笋炒肉;夏季套餐有绿豆百合羹、荷叶鸡;秋季套餐有银耳雪梨汤、桂花糯米藕;冬季套餐有八宝粥、当归羊肉汤。每个套餐都附了张手写的养生小贴士,比如 “春季宜早睡早起,多吃清肝食材”“冬季注意保暖,药膳宜温补”。
套餐推出后,受到了客人的热烈欢迎。有个常年咳嗽的老客,吃了秋季的银耳雪梨汤后,特意来感谢苏软桃:“姑娘,我这咳嗽吃了不少药都没好,喝了你这汤,竟然好多了,真是太谢谢你了!”
有个刚生完孩子的妇人,吃了冬季的八宝粥,说 “这粥又香又补,比家里煮的好吃多了,我每天都来买一碗”。
苏软桃看着客人满意的笑容,心里满是成就感。晚上回到王府,她把完善好的四季养生方笔记放在母亲的旧食谱旁边,轻声说:“娘,我把你的方子完善好了,还让很多人吃到了,你看到了吗?”
萧璟渊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抱住她:“娘肯定看到了,她还会为你骄傲。你不仅传承了她的手艺,还让它变得更完整、更实用,这比什么都好。”
苏软桃靠在他怀里,看着桌上的笔记和食谱,心里满是安稳。她知道,母亲的初心,从来不是只做几道菜,而是让药膳温暖更多人,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开心。现在,她正沿着母亲的路,一步步往前走,而身边的这个人,会一直陪着她,把这份初心,续写成更长、更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