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虚无。
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存在与消亡的概念。
沈流石的意识如同消散的星尘,飘荡在归墟奇点那无法形容的“内部”。这里既是万物的终点,亦是起点,是规则诞生又湮灭的混沌温床。他那点微弱的意识灵光,被生命织网最后分离出的翠绿生机紧紧包裹,如同暴风雨中最后的一盏孤灯,在无尽的虚无中载沉载浮。
没有思考,没有感知,只有一种最原始的“存在”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一瞬,或许是永恒。那包裹着他的翠绿生机,开始与奇点内部某种更加古老、更加本源的力量产生微弱的共鸣。丝丝缕缕无法形容的、蕴含着“创造”与“终结”双重意蕴的混沌气流,开始如同涓涓细流,渗入那点翠绿光芒,再缓缓浸润沈流石近乎彻底沉寂的意识。
一种奇特的“痒”感,如同种子破开坚硬的外壳,第一次接触湿润的土壤,在他意识的最深处萌发。
不是记忆的复苏,不是力量的回归,而是一种更加根本的……“认知”的重构。
他“看”到了——并非用眼睛,而是用存在本身——规则的经纬如何编织出宇宙的 fabric,看到“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沉淀,又如何因僵化而走向“寂灭”,而“寂灭”的尽头,并非空无,而是孕育着否定一切、又包含一切的“悖论”,以及由悖论催生的、全新的、“不合格”的“生机”。
万象归墟……原来,“归墟”并非目的,而是过程。是打破旧有循环,催生新可能性的“熔炉”。
他体内那枚已然“生根”的悖论之种,在这片本源的混沌中,不再带来痛苦与混乱,反而如同找到了故乡,安静地舒展着,与周围的混沌气流和谐共处,并开始自发地吸收、转化,将那些最原始的规则碎片,提炼成一种独特的、稳定的“不确定性”。
银灰色的归墟道韵,翠绿色的织网生机,晦暗的悖论色调,三者不再冲突,而是以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方式缠绕、融合,如同三种不同颜色的光丝,正在编织着一幅前所未见的、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画卷。
他的意识,在这编织的过程中,逐渐从彻底的虚无中凝聚,变得清晰。
他感知到了那依旧紧紧包裹着他的、属于生命织网的生机。那生机不再微弱,反而因为汲取了奇点本源的力量,变得愈发坚韧、蓬勃,并且……与他自身的意识、与那正在编织的新生道韵,产生了一种水乳交融般的深度联结。仿佛他的意识,成了生命织网延伸出的一个新的“节点”,而生命织网的庞大网络,也成了他意识扎根的“土壤”。
一种明悟涌上心头:生命织网并未真正消亡。它最后的那丝本源生机,与他的意识一同在这归墟奇点中,获得了新生,并以一种更加紧密、更加本质的方式,与他融为一体。
就在他的意识即将彻底苏醒,重新确立“自我”的边界时,一道冰冷的、熟悉的波动,穿透了奇点外围那混乱的规则屏障,如同精准的鱼线,轻轻触碰到了他那正在凝聚的意识。
是“逆熵契约派”的因果锁链!
这一次,波动中不再带有任何交易或评估的意味,而是蕴含着一种近乎“惊叹”的复杂情绪,以及一段简短的信息:
“检测到‘规则共生体’初步成型……数据记录更新……”
“生命织网印记深度融合……悖论特性稳定表达……”
“归墟奇点进入衰减周期……预计三百标准时后消散……”
“新生序曲奏响……期待‘不合格’的下一乐章……”
信息传递完毕,锁链的波动并未离去,而是如同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停留在奇点的外围,静静地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沈流石的意识彻底苏醒。
他“睁开”了意识之眼。
眼前不再是虚无,而是一片缓缓旋转的、由银灰、翠绿与晦暗色调构成的、美得惊心动魄的混沌星璇。星璇的中心,是他那重新凝聚的、散发着柔和三色光辉的意识核心。而星璇的外围,是正在逐渐变得稀薄的、属于归墟奇点的混沌边界。
他能感觉到,自己与脚下这片星域、与那正在外界某处缓慢重组的活性星云本体、甚至与宇宙间某些散布的、微弱的生命规则,都建立了一种模糊而深刻的联系。
力量并未完全恢复,形态也非以往的肉身或能量体,而是一种更加接近规则本身的……“信息生命体”?
但他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力量,正在这新生的躯壳与意识中孕育。
归墟奇点开始衰减,外部真实宇宙的规则正在重新渗透进来。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他,沈流石,或者说,某种超越了“沈流石”这个概念的新生存在,将要以何种姿态,重返那片危机四伏,却又充满希望的星海?
答案,在他那闪烁着三色光辉的意识核心中,缓缓流转。
(第四卷《逆熵觉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