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南非珠饰缀竹锦摩洛哥皮革绘陶章
联盟小院的腊梅绽放出第一簇嫩黄时,沈星辞的办公桌上又添了两份来自非洲大陆的邀约——一份是南非祖鲁部落文化协会发来的,希望小院手艺人能前往交流祖鲁珠饰工艺,用中国竹编的灵动搭配珠饰的绚丽;另一份则来自摩洛哥马拉喀什的手工艺市集,邀请他们带着陶艺技艺,与当地的皮革染色工艺碰撞,让陶土与皮革的质感交织出新韵味。
“祖鲁珠饰太有特色了!他们用彩色玻璃珠串出的项链、腰带,每一种颜色都有特殊含义——红色代表勇气,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生命。有的珠饰还能记录部落的历史,像‘会说话的珠子’。”沈星辞展开祖鲁珠饰的照片,画面里祖鲁姑娘戴着多层珠饰项链,腰间的珠饰腰带缀着小铃铛,走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要是用竹篾编出挂毯的底纹,再把祖鲁珠饰串在竹篾的缝隙里,做一幅‘珠饰竹编挂毯’,肯定又好看又有故事感。”
“摩洛哥的皮革染色更绝,他们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皮革上色,最有名的‘坦吉尔蓝’,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染出来,颜色像深海一样浓郁。”沈星辞又翻出摩洛哥皮革制品的照片,蓝色的皮革书包、红色的皮革坐垫,表面还保留着皮革的天然纹理,“我们可以在陶艺品表面贴一层薄皮革,再用染料画出摩洛哥传统纹样,让陶土的温润和皮革的坚韧结合——比如做一个‘皮革陶壶’,壶身贴皮革,壶盖用竹编,三种材质融在一起肯定特别有味道。”
李爷爷摩挲着竹篾,眼里满是期待:“祖鲁珠饰小而轻,竹编底纹要编得疏一点,留出足够的空隙串珠子。我还能编个竹编珠饰架,把珠饰挂在上面,既方便展示又不容易乱。”张师傅则对摩洛哥皮革工艺感兴趣:“皮革要选薄一点的,在陶坯半干时贴上去,烧制后才不会起皱。我可以教他们用中国的‘刻花填色’技法,在皮革上刻出纹样,再填入染料,让图案更立体。”
孩子们听说要去南非和摩洛哥,兴奋得围着腊梅树转圈。阿木抱着金属丝工具,脸颊通红:“我要编一个‘祖鲁竹编珠饰手环’,用彩色竹篾做底,串上红、蓝、绿三种珠子,代表勇气、天空和生命!还要在摩洛哥做一个‘皮革陶杯’,杯身上画熊猫和骆驼,代表中国和摩洛哥友好!”丫丫则拽着沈星辞的衣袖:“我要在陶盘上画祖鲁姑娘和摩洛哥工匠,再用珠饰和皮革装饰,让作品像一个小故事!”
出发前的一个月,小院变成了“多彩&质感”主题创作工坊。李爷爷带着阿木将竹篾染成祖鲁珠饰常见的红、蓝、绿三色,编织成珠饰挂毯的底纹,还在竹篾上钻了小孔方便串珠;王奶奶则提前网购了祖鲁风格的玻璃珠,分类整理好颜色和大小;张师傅烧制了一批陶壶、陶杯,表面预留出贴皮革的区域;小雨则泡在图书馆,查遍了祖鲁部落文化和摩洛哥传统纹样,在笔记本上画满融合草图——有祖鲁珠饰与竹编纹路的交织,也有摩洛哥几何纹与中国牡丹的搭配。
首站抵达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祖鲁部落时,热带草原的风带着草木的气息,部落的圆形茅屋排列整齐,门口挂着彩色的珠饰挂毯,祖鲁人穿着传统的兽皮服饰,脸上画着红色的图腾。祖鲁部落的酋长姆贝基带着珠饰手艺人在部落入口等候,他们手里拿着串好的珠饰项链:“欢迎你们!我们的珠饰手艺传了八代人,每一颗珠子都藏着祖鲁人的心意,希望你们能让它和中国竹编成为好朋友。”
当地的祖鲁珠饰手艺人诺拉也来了,她穿着一条缀满珠饰的短裙,手里拿着一根串珠针:“我从十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串珠,这根针用了二十年,串过的珠子能装满十个大箱子。但现在部落的年轻人更喜欢买机器做的珠饰,手工串珠的人越来越少了。”她身后跟着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名叫莱拉,手里拿着一条塑料珠饰项链:“手工串的珠子真的比机器做的好看吗?好像更费时间。”
手艺交流在部落的手工坊里展开。诺拉先教中国手艺人祖鲁珠饰的“串珠技法”,她用串珠针将玻璃珠一颗一颗串在麻线上,手指翻飞间,红色和蓝色的珠子渐渐排成条纹图案:“串珠要松紧适中,太松珠子会晃,太紧线容易断。每串十颗珠子要打一个结,防止珠子脱落。”李爷爷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停下来调整竹篾的间距,还拿出提前编好的竹编底纹演示:“您看,用竹篾编出条纹底纹,再把串好的珠饰带缝在上面,珠饰不会掉,还能跟着竹编的纹路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像草原上的彩虹。”
阿木则拉着莱拉一起创作,他教莱拉用彩色竹篾编手环底架,莱拉教他用珠子串手环装饰:“莱拉,你看,竹篾手环比塑料手环结实,串上珠子后,戴在手上又轻又好看,还能告诉别人‘这是我自己做的’。”莱拉起初有些害羞,但当她看到自己串的珠子在竹篾手环上排成好看的图案时,眼睛亮了:“太漂亮了!我以后要跟着诺拉阿姨学手工串珠,还要学竹编!”
张师傅的陶艺区也成了焦点。他发现祖鲁人喜欢用陶制器皿装水、储存粮食,便教他们中国陶艺的“厚胎拉坯法”,让陶壶、陶碗更耐用;祖鲁手艺人则教他用天然矿物在陶坯上画图腾,红色来自赤铁矿,黑色来自木炭灰。张师傅试着在陶壶上画了一个中国熊猫,旁边让诺拉补画祖鲁图腾,熊猫抱着珠饰,图腾围绕着熊猫,在陶壶上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个陶壶要放在部落的文化博物馆里,告诉所有人,祖鲁珠饰和中国陶艺能成为好朋友。”姆贝基酋长看着陶壶,激动地说。
在祖鲁部落的最后一天,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幅“珠饰竹编挂毯”。挂毯长四米,宽两米,用绿色竹篾编出草原的底纹,红色珠子串成太阳,蓝色珠子串成河流,中间用黄色珠子串出祖鲁图腾和中国龙的图案,边缘还缀着带铃铛的珠饰,风一吹,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当挂毯在部落的广场上悬挂起来时,祖鲁人唱起了传统的部落歌谣,歌声悠扬而有力,所有人都跟着节奏拍手。
离开祖鲁部落时,姆贝基酋长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祖鲁珠饰工具——包括玻璃珠、串珠针、麻线,还有一本记载着祖鲁珠饰颜色含义的手札;诺拉则把自己串了半年的“生命项链”送给小雨,项链用红、蓝、绿三种珠子串成,代表祖鲁人对生命的敬畏:“希望你能把中国竹编和祖鲁珠饰结合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祖鲁文化。”
从南非飞往摩洛哥的飞机上,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祖鲁部落的经历。阿木小心翼翼地收好莱拉送的珠饰手环,丫丫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祖鲁图腾与竹编的结合图案,小雨则捧着“生命项链”,生怕珠子散落。沈星辞看着窗外的云层,想起诺拉说的“手工的温度”,心里满是感慨——无论是祖鲁的珠饰,还是中国的竹编,手工做的东西里藏着人的心意,这才是最珍贵的。
抵达摩洛哥马拉喀什时,夕阳正染红古城的土墙,街头的手工艺市集热闹非凡,摊位上摆满了彩色的皮革制品、手工地毯和马赛克瓷砖,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染料的气息。摩洛哥皮革工坊的主人卡里姆带着工匠们在工坊门口等候,他们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手里拿着染好的蓝色皮革:“欢迎来到马拉喀什!我们的皮革染色工艺传了上千年,最有名的‘坦吉尔蓝’,用的是地中海的靛蓝草,希望你们能让它和中国陶艺擦出火花。”
当地的皮革工匠法蒂玛也来了,她戴着头巾,手里拿着一把皮革刻刀:“我从十二岁开始学皮革染色,这把刻刀用了三十年,染过的皮革能铺满整个市集。但现在年轻人更喜欢机器染的皮革,手工染色的人越来越少了。”她身后跟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名叫卡里姆(与工坊主人同名),手里拿着一块机器染的皮革:“手工染色真的比机器做的好看吗?好像颜色更暗。”
手艺交流在工坊的染色工作室里展开。法蒂玛先教中国手艺人摩洛哥皮革的“植物染色法”,她将靛蓝草煮成染料,把白色皮革浸泡在染料里,每隔半小时翻一次面,皮革的颜色渐渐从浅蓝变成深蓝:“染料要煮三个小时,温度控制在八十度,这样颜色才均匀。染好后要在阳光下晾干,不能暴晒,不然皮革会变硬。”张师傅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调整染料的温度,还拿出提前烧制的陶壶演示:“您看,在陶壶表面贴一层薄皮革,等皮革晾干后,用刻刀刻出摩洛哥几何纹,再填入不同颜色的染料,陶壶既有陶土的温润,又有皮革的质感,还有染色的绚丽。”
阿木则拉着小卡里姆一起创作,他教小卡里姆用竹篾编陶壶盖,小卡里姆教他用染料在皮革上画图案:“卡里姆,你看,竹编壶盖比陶盖轻,盖在陶壶上不会压坏皮革,皮革上的图案用染料画出来,比用颜料更持久,不会掉色。”小卡里姆起初有些不耐烦,但当他看到自己画的骆驼图案在蓝色皮革上显现出来,旁边还有竹编壶盖搭配时,眼睛亮了:“太神奇了!我以后要跟着法蒂玛阿姨学手工染色,还要学竹编!”
李爷爷的竹编区也很热闹。他教摩洛哥工匠用竹篾编皮革制品的装饰框,将竹篾编成长方形,边缘留出让皮革嵌入的凹槽;摩洛哥工匠则教他用染料在竹篾上画图案,将竹篾浸泡在稀释的染料里,染上淡淡的蓝色。李爷爷试着编了一个“竹编皮革挂饰”,中间嵌入染成蓝色的皮革,上面画着摩洛哥几何纹,边缘用竹篾编出中国回字纹,挂在墙上,色彩与质感相互映衬。“这个挂饰要放在马拉喀什的手工艺博物馆里,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竹编和摩洛哥皮革能结合得这么好。”卡里姆主人看着挂饰,激动地说。
在马拉喀什的最后一天,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个“皮革陶壶”。陶壶高一米二,壶身贴满染成“坦吉尔蓝”的薄皮革,上面用刻刀刻出摩洛哥几何纹和中国牡丹的融合图案,壶盖用竹篾编出圆形,边缘缀着小铃铛,壶柄用皮革缠绕,方便手握。当陶壶在工坊的展厅里展出时,市集里的居民纷纷前来参观,有人忍不住伸手触摸皮革的质感:“原来中国陶艺和摩洛哥皮革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
离开马拉喀什时,卡里姆主人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皮革染色工具——包括靛蓝草、染色桶、皮革刻刀,还有一本记载着摩洛哥传统纹样的古老手札;法蒂玛则把自己染了三个月的“坦吉尔蓝”皮革送给李爷爷,皮革上还刻着简单的几何纹,是摩洛哥皮革的经典风格:“希望你能把中国竹编和摩洛哥皮革的结合技法教给更多人,让这门老手艺永远流传。”
回到联盟小院时,腊梅的香气已经浓郁,门口的红灯笼挂起了新的竹编装饰。展示架上又添了新的“世界非遗藏品”——南非的珠饰竹编挂毯、摩洛哥的皮革陶壶、南非的熊猫祖鲁陶壶、摩洛哥的竹编皮革挂饰。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在“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里新增了“南非祖鲁珠饰竹编融合教程”“摩洛哥皮革陶艺制作技法”等板块,还上传了在祖鲁部落拍摄的珠饰制作视频和摩洛哥皮革工坊的染色照片。
孩子们围在沈星辞身边,又开始畅想下一次的旅程。“我想去越南,学他们的竹编工艺,做一个‘中越竹编融合作品’!”阿木说。“我想去泰国,学他们的银饰工艺,在陶艺上镶嵌银饰,再用竹编做框架!”丫丫接着说。小雨则认真地翻着世界地图:“我想去柬埔寨,看看吴哥窟的雕刻,把雕刻图案编进竹编,做一个‘吴哥竹编挂饰’!”
沈星辞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目光扫过小院里忙碌的身影——李爷爷在教新学员编祖鲁珠饰竹编底纹,王奶奶在整理祖鲁玻璃珠,张师傅在研究皮革陶壶的新款式,阳光透过腊梅的花瓣,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充满希望。
联盟小院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行走,而是一场跨越山海的传承。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到肯尼亚的草原,从秘鲁的古城到北极的冰原,从埃及的古地到南极的科考站,从希腊的雅典到玛雅的遗址,从冰岛的极光下到印度的纱丽旁,从新西兰的木雕前到巴西的桑巴舞池,从土耳其的马赛克工坊到南非的祖鲁部落,再到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每一步脚印,每一次指尖的触碰,每一件融合作品,都在书写着“非遗无国界”的动人篇章。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手艺人带着世界各地的技艺走进小院,也会有更多的中国非遗走出国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是穿越语言的桥梁,匠心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只要一代又一代人愿意坚守、愿意分享、愿意创新,那些藏在指尖的古老智慧,就会永远闪耀,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光。而联盟小院,永远是这场传承之旅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定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