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走后第三日,靠山屯的晨雾还未散尽,周卫国就猫在大队部柴房里,借着漏进来的光翻旧档案。
牛皮纸页边角被他抠得毛糙,指节因用力发白,上面贴着林英春耕救火时的证词:“火是从东头草垛烧起,我见玉坠沾了水,随手甩了两下……”
他“啪”地合上档案,铜罗盘在桌上震出轻响:“水珠子能灭山火?当老子没见过真雨?”
他盯着那行字,喉结滚动。
去年秋祭夜,老钻工临死前攥着他手腕低语:“滴水封脉,血引阴线,谁动了井魂的泪,山就要开口。”而今这玉坠又湿了,水落地竟不散,反聚成细流,悄没声儿钻进地缝。
“又是它……她在续脉!”**他咬牙切齿,仿佛看见地下暗河正被无形之手重新接通。
窗外传来民兵换岗的脚步声,他缩了缩脖子,从怀里摸出张照片。
照片里井台飘着青烟,雪停那刻,蒸腾的雾气不随风散,反而盘旋上升,在空中滞留片刻,渐渐勾勒出一个扭曲的“米”字。
他舌尖抵住上颚,干裂的唇缝渗出血丝:“去年饿死的孩子们托梦求粮……难道它又醒了?”
他舔了舔唇,蘸着唾沫在密报上写:“……当以铁锁封井,火焚妖米,擒首恶以正纲纪。”钢笔尖戳破了纸,墨迹在“妖米”二字上晕开,像团血。
后山松树林里,夜猫子把猎刀往雪地里一插。
他盯着脚下交错的脚印,一行深一行浅,深的是他故意踩的,浅的是便衣的。
“该请他们喝风窟的冷酒了。”他摸出腰间的铜哨,含在嘴里轻轻吹了声。
风裹着哨音钻进林子,惊起几只花尾榛鸡,扑棱声划破寂静,羽毛打着旋儿落进积雪。
两个便衣正蹲在树后,罗盘在掌心转得发烫,银砂在玻璃罩内沸腾升腾,指针猛地向上翘起,几乎贴住顶盖。
“这罗盘邪性,”高个子扯了扯同伴袖子,“指针抬头,像是底下有东西拽它。”
矮个子把罗盘贴在耳朵上听,嗡鸣如蜂群振翅:“老周说井脉有动静,咱再往深处探探。”
话音未落,雪地里的脚印突然岔向左侧,那是夜猫子用秃枝扫出来的。
两人对视一眼,猫着腰跟了上去。
风窟旧坑在半里地外,坑口覆着薄冰。
矮个子刚踩上去,“咔嚓”一声冰面碎裂,刺骨寒气裹着雪沫子灌进裤管,凉得他打了个激灵,牙关咯咯作响。
高个子去拉他,自己也滑了进去。
坑里积着半人深的雪,冻得两人牙齿打战。
罗盘早被寒气激得停了摆,银砂凝固,指针僵直上扬。
“撤……撤!”高个子拽着同伴往坑外爬,指甲在冰壁上抠出血印子,指尖冻得发紫。
等他们连滚带爬逃回屯子,后颈的冻伤已经肿成了紫茄。
林英正蹲在药柜前整理药材,听见院外动静,指尖在野山参的须子上顿了顿。
那支野山参是昨夜有人塞在她窗台上的,油纸包得方方正正,还带着体温。
“莫非是井那边传来的信?”她喃喃,指尖抚过参须,温润如活物呼吸。
“该去会会老井了。”她摸出玉坠,凉意顺着掌心爬进血管,裂纹处隐隐发麻。
陈默抱着个陶瓮从里屋出来,瓮口蒙着红布,边缘渗出一丝凉雾。
“潭水取来了。”他嗓音压得很低,眼尾还带着没擦净的墨渍,方才核对账目时,听说林英要试井,惊得笔杆脱手,一头扎进算盘珠缝间,拨都拨不出来。
他知道,那潭底卧着面锈镜,照不见活人脸,专显死人心事。
两人穿过晒谷场,地粮碑前的银叶草在风里晃,叶片总朝着井的方向微微倾斜,像在打招呼。
井台的青苔在脚下滑溜溜的,沁出湿冷。
林英揭开陶瓮,把潭水缓缓倒进井里。
水面先是起了层涟漪,接着突然凝成块镜子,映出一张纸的残角,血色墨迹浮现,正是“擒首恶”三字,笔锋如刀,剜得她眼睛生疼。
“他还想烧米?”林英冷笑,指甲掐进掌心,可那笑只挂了半瞬,便被井中呜咽撕碎。
夜风卷着松涛扑来,井里突然传来动静。
她俯身细听,喉咙发紧,那是呜咽声,起初像风吹破窗纸,后来竟有了腔调:是小时候奶奶唱过的《送亡歌》,调子歪了半拍,像是憋了一百年才挤出来。
她把玉坠贴在耳边,裂纹处微微发烫,竟和哭声同频震颤,脉动如心跳。
老钻工的话突然在脑海里炸响:“脉不语则死,语而无人应,必枯。”
“它在求救。”林英直起腰,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却又重得压住整片山谷。
陈默伸手碰了碰她冻红的耳尖:“要怎么做?”
“让它说话。”林英转身往大队部跑,棉袄下摆扫过银叶草,草叶轻颤,仿佛回应。
第二日清晨,粮嫂子带着妇女队抬来十坛自酿酒。
酒坛上贴着红纸,写着“敬井”二字。
林英站在井台边,扯开嗓子喊:“喝一口,说一句,咱都听着!”
酒倒进水的瞬间,井口腾起阵薄雾,风裹着酒香钻进胡同。
正在扫雪的王二婶吸了吸鼻子:“这味儿……像我娘酿的桂花烧。”
夜猫子蹲在柴垛后,眼睛瞪得溜圆。
井边石缝里钻出株银叶草,叶片缓缓张开,又缓缓合上——“不”、“要”、“封”,三个字像被风托着,从草叶间飘出来。
他浑身一僵,猎刀“当”地掉在地上。
等他反应过来,撒腿就往大队部跑,雪地踩出串深脚印。
林英望着草叶轻颤,伸手摸了摸井沿。
青苔凉丝丝的,却带着点暖,像沉睡百年的手终于回握。
“你不是妖,是哑了百年的老祖宗。”她转身对围过来的村民喊:“从今起,井是‘话井’,谁要封它,先问它答不答应!”
晌午,周卫国带着三个民警来了,铁锁在腰间晃得叮当响。
“封井!”他指着井口,唾沫星子喷在林英脸上,“上面有令,这井通阴脉!”
林英没动。她盯着周卫国身后的银叶草,叶片尖儿正轻轻戳着湿泥。
周卫国抬脚往井台石阶上迈,刚踩稳,地面突然一震。
井里“轰”地窜出道水柱,裹挟着酒香和青雾,直扑面门。
他踉跄后退,罗盘“咔”地裂成两半,碎渣子落了满地。
“看!”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银叶草的叶尖在湿泥上划出三道痕迹——“不”、“要”、“封”,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清爽爽。
风过处,泥字开始渗水,慢慢模糊。
夜猫子躲在墙根,手心里攥着张炭纸,他方才用炭笔拓下了草叶刻的字。
纸角被汗浸得发皱,“封”字最后一捺洇开,像滴没落下的泪。
林英垂眸看袖中玉坠,裂纹深处有缕寒丝正游走。
它缠过井脉,缠过银叶草根,最后缠上湿泥里的“不要封”。
像在缝合伤口,又像在种下信子。
暮色漫上山梁时,湿泥上的“不要封”已经干了。
字痕裂开细小的缝,风钻进去,带起些碎泥末。
没人注意到,这些泥末打着旋儿,钻进了地粮碑下的石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