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这招倒是用的炉火纯青。”
看到廖勇的操作,饶是邓恩也不得不承认,就现在廖勇的技术,已经不是登堂入室这么简单了。
邓恩算是专精闪电隼系战斗机的飞行员,对这架变后掠翼三翼面战斗机的一切技巧,他都是非常熟悉的。在之前,尽管廖勇一直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但是邓恩并不认为廖勇能够完全掌握超级闪电隼的所有作战技巧。
原因也很简单,他参与实战后不久就去开自己的定制机了。
闪电隼系战斗机是重型机,机身重量的增长带来了更大的翼载荷,这导致它的角度性能天生不足。因此利用机翼后掠角的变化改变展弦比,用能量作为代价获得爆发性的瞬时角度性能优势。
如果掌握不了这个技巧,那么哪怕是超级闪电隼,也不过是一架气动设计优秀的重型战斗机。只有掌握了利用升力变化,在常规机动以外获得了另一层能量——角度转化途径之后,闪电隼系战斗机才能发挥出其极高的飞行上限。
但是,掌握升力变化是一项水磨工夫,需要相当长久的训练才能掌握好。而独行隼虽然本底依旧是超级闪电隼,但是这玩意的动力实在是过于强悍,哪怕是在大气层内,单靠矢量喷口就能获得极其惊人的角度性能。廖勇截止目前为止的军旅生涯里,多数时间都是在开独行隼,再加上他和李听寒的关系密切,对圣剑的进度掌握要比其他飞行员更多。因此,邓恩认为,廖勇是既没有需求,也没有必要在闪电隼的作战技巧上下功夫了。
言归正传,廖勇的两发导弹确实干扰到了邓恩,但是也只是干扰了一下。那两发导弹是依靠超级闪电隼的光电锁定系统,以一百六十度左右的离轴角发射的。和小离轴角发射导弹的导弹比,廖勇这种大离轴角甚至是越肩发射的导弹在发射后,得先拉个大过载进入追踪航线,对一般对手而言,这一发基本上是绝杀一击。但是对邓恩而言,在消耗了如此多的能量之后,想规避这玩意的难度就低得多了。
只不过,等他完成规避,开始改出规避动作补充能量的时候,廖勇居然已经进入了超级闪电隼最强势的稳盘猎杀状态。
看到这种情况,邓恩也不由地有些头疼。
廖勇能这么快完成损失能量换角度——破S机动高度换速度——速度换高度重新进入稳盘这个循环并获得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他在细节上不仅做的很好,而且还超出了既有技术理论,融合进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在第一步的时候直接将机翼展开到最大,这样虽然会增加损失能量的速度,但是也同样换来了更大的升力以换取角度性能。在甩了两发导弹之后又放弃中等后掠角的破S机动过渡,直接改为将后掠角缩小至极限来追求最大减阻效率,并且开启加力,这让他在完成破S后获得了远比正常循环走到这一步时更多的能量。
更多的能量,意味着廖勇在做完高yoyo上高之后能有更多的剩余能量,而这就能让他更早一步进入高能量稳盘状态。
这充分体现了廖勇对战斗机能量管理的深厚理解,邓恩无法想象自己这个徒弟毕业才刚一年,居然就能进化到这个地步。只不过感叹归感叹,要是再不做出反应,他就要被廖勇光速击坠了,这可不是一般的丢脸。于是邓恩也没多犹豫,直接顺着改出动作做了个破S机动,快速补充了能量逃离了廖勇的射击窗口。而廖勇也不着急,继续维持着稳盘状态,等待邓恩的进一步动作。
这一系列博弈在修司这个旁观者看来不过是短短一瞬,而他现在已经是一脑门子问题等着问了。但是廖勇在开战前就给修司讲过,要他在提出问题后,先用自己的思路看看能不能解答,因此他现在也在全力思考。
从结果上看,在第一轮的稳盘博弈中,廖勇用一个相当经典的能量换角度和高度换速度再换高度的操作,成功打破了双方的均势稳盘状态,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但是修司不能理解的是,以他的思路,在均势稳盘中,理应是先出手的人会占据下风。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的稳盘状态,实际上就是战斗机在盘旋中,因为转向消耗的能量和发动机产生能量达到平衡的状态,只要你油够,那就能在这一状态下盘旋到天荒地老。
而在稳盘中,只要飞行员做了机动,那就会打破稳盘状态,从而导致能量的损失。在修司看来,能量优势在空战里比亲妈都重要,主动放弃自己的能量优势那不是找死吗?
但是,廖勇在空战中的选择几乎完全违背了他的固有观点。但是结果反倒和修司的看法恰恰相反,现在廖勇在高空进入攻势稳盘,邓恩只能在低空开启加力疯狂逃窜,寻找机会重新上高。局面上看,实际上是廖勇占尽优势,邓恩穷途末路。
只不过,邓恩很快就给他们展示了什么叫做老一辈优秀飞行员的素质。他抓住廖勇维持稳盘时发射窗口不好的瞬间,立刻拉杆进入倒飞,同时打开加力,直接做了个反过来的破S重获高度。廖勇察觉到邓恩的意图后急忙推高节流阀,增加发动机推力试图快速转向抓窗口,但是已经迟了,邓恩已经重新飞到了同一高度。随后他不关加力,以高推力进入稳盘状态。
稳盘看似静态,实际上是个动态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发动机推力越高,那么能抵消的诱导阻力就越多。这意味着只要发动机的推力够大,你在稳盘时就能拉出更高的过载,也就是更小的转向半径。而换个角度,如果你不追求更小的转向半径,那么在高推力下,哪怕你是在转向,剩余的推力依旧能让你在这个阶段里进行持续的加速。
邓恩的想法就是这样的,利用加力状态下的极限推力,他本可以获得更小的稳盘半径,从而在接下来的稳盘对抗里获得优势,但是一直开加力对推进剂的消耗显然更大。邓恩尽管对廖勇掌握了多少独属于闪电隼系战斗机空战技巧的判断有所不足,但是他对廖勇的实力可从来没有低估过。因此,他不认为廖勇是一个能够依靠两杆三杆,七八分钟就快速搞定的对手。
在面对这种级别的对手时,过快消耗推进剂显然是一种极其不理智的行为。所以,邓恩的想法也就是尽快摆脱廖勇的攻势稳盘,补充能量,进入到双方均势稳盘后再找机会。
而廖勇很明显不会给邓恩这个机会,他在邓恩玩反向破S的时候就开了加力。和邓恩选择补能量不同,廖勇的目标可就是缩小转向半径了。靠着发动机的澎湃动力,他再一次先于邓恩调转了机头,随后两发导弹离架。
这次可不是角度大到能算越肩的离轴发射了,邓恩想要规避这两发导弹,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可邓恩也不是吃素的,看到廖勇突然减小的转向半径后邓恩就猜到了廖勇会抓住他转向半径偏大的机会发起攻击,于是,他心一横,直接拉了个20G转向,就在廖勇将机头对准他的时候也将机头对准了廖勇,随后同样是两发导弹伺候。
隔着八十多公里,双方又拼了一轮刺刀。两发格斗弹对双方而言,摆脱起来不算什么难事。随着廖勇和邓恩都完成摆脱,这场模拟战也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