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的清晨,庐州城在薄雾和微寒中苏醒。柏悦府的主卧内,却是一片暖意融融。
生物钟让陈羽墨准时醒来,窗外天际才刚刚泛出鱼肚白。
他刚想动,却发现自己的身体被牢牢“锁住”了。低头一看,不禁莞尔。
田夕薇睡得正沉,侧身像只八爪鱼一样紧紧缠着他。
一条胳膊搂着他的脖子,一条腿毫不客气地跨在他的腰间,整个人几乎要嵌进他怀里。海藻般浓密乌黑的长发铺满了枕头,有几缕还调皮地贴在她白皙泛着红晕的脸颊上。
她呼吸均匀绵长,长而卷翘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
可能是因为睡得太热,嘴唇微微张着,润泽可爱,小梨涡即便在睡梦中似乎也若隐若现,透着一种毫无防备的娇憨与甜美。
他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她的手脚挪开,生怕惊醒了她。
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解放”出来,又细心地帮她调整好睡姿,盖好踢开的被子,这才轻手轻脚地下床。
洗漱完毕,换上常服,陈羽墨推开卧室门,意外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
客厅里,两家大人竟然都到了。两位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煎蛋的滋滋声、小米粥的香气弥漫开来。
奶奶们正坐在沙发上,笑着低声交谈着什么。两位老爷子则站在阳台,对着初升的旭日指点江山,估计又在讨论什么国际形势。
“爷爷奶奶,妈,你们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陈羽墨有些惊讶。
“想着你们刚回来,冰箱肯定是空的,过来给你们做顿早饭。”
苏晚晴回头笑道,手里还拿着锅铲,“小田呢?还没起?”
“嗯,还睡着。”
陈羽墨眼神温柔地朝卧室方向看了一眼,
“最近好像特别嗜睡,让她多睡会儿吧。”
“嗜睡正常,怀孕后是这样,身体负担重了。”
林薇端着两碟小菜走出来,接口道,“让她睡,饿了自然就醒了。”
陈羽墨点点头,走到餐厅。爷爷们也走了过来。
“羽墨,今天要去院里了吧?”田老爷子问道。
“嗯,新年第一场会,很多事情要布置。”陈羽墨接过奶奶递过来的粥碗。
陈老爷子叮嘱道,“不过也得注意休息,别仗着年轻就不当回事。”
“我知道,爷爷。”
陈羽墨快速地吃完了早餐,和家人又简单聊了几句,便起身出门。
江南科学院,主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正如陈羽墨所料,各核心研究所的负责人已全部到齐。看到陈羽墨走进来,所有人齐刷刷地起身。
“坐。”
陈羽墨走到主位,双手虚按,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新年伊始,时间紧迫。今天会议两个核心议题:一、‘广寒计划’月球氦-3采集场的设备最终落实与运输方案;二、‘逐日计划’核心推进器——大功率霍尔推进器的难点攻关。”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
“‘广寒计划’已立项,目标是半年内完成运输,一年内实现百吨级年产量开采。运输工具,采用‘南天门计划’中已验证成熟的天河号地效飞行器改进型,最大起飞重量700吨,搭载小型化聚变引擎,地月往返无需额外验证,单次可运送150吨物资设备。
工程院、材料所、自动化所,你们需要确保采集机器人、初步提炼设备、基地模块的可靠性,适应月球极端环境。”
被点名的几位所长立刻点头,快速记录。
“重点难点,在于‘逐日计划’的霍尔推进器。”
陈羽墨切换了会议室的全息投影,复杂的推进器结构图和性能参数浮现出来,
“目标是500万牛顿推力,秒比冲。这意味着需要长时间、极高压强下的稳定大功率放电。
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长时间大功率放电下的电极材料和通道壁材料的抗溅射和防侵蚀问题。
以及,为其供能的小型聚变堆阵列,目前的能量转化效率只有70%,浪费严重,限制了阵列的小型化。北大团队的等离子体湍流理论突破有望将能量损失从30%降到7%,但需要工程实现。”
他看向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方老:
“方老,北大团队的理论模型转化和后续验证,高能所牵头,需要最快速度拿出可以指导工程设计的参数。”
“院长放心,团队已经开始全力攻关,我们有信心。”方劲松推了推眼镜,沉稳应答。
陈羽墨的目光转向材料研究所的周老:
“周老,电极和通道壁材料是关键中的关键,直接决定推进器的寿命和可靠性。常温超导材料虽然已量产,但能否承受这种极端环境?”
周老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他清了清嗓子。
“院长,正好借此机会向您汇报。基于量产型常温超导材料,我们材料所过去一年中秘密攻关,成功合成了一种‘加强化复合常温超导材料’。
通过纳米级多层结构设计和掺杂工艺优化,其机械强度、耐热震性和抗等离子体冲刷能力提升了数个量级。完全可以直接用作霍尔推进器的放电通道壁和电极材料。
同时,这种新材料用于聚变堆的磁场约束和能量导出环节,在99%以上放电效率的要求下,也能显着提升性能,为将来实现更高效率的小型化堆奠定基础。”
这个消息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这无疑是重大突破!
陈羽墨眼中也闪过惊喜:
“好!周老,你们立了大功!立刻将样品和数据共享给航天动力所和聚变工程中心!”
“是!”周老朗声应道。
航天动力研究所所长柯老立刻接话:
“太好了!有了新材料,我们就有底气进行全功率放电试验了!老赵,你们院那边配合一下仿真和测试?”
兼任江南科学院副院长的华科院航天动力研究院院长赵老立刻点头:“没问题,老柯,华科院这边的地面测试平台全天候配合!”
随后,聚变工程中心、电子研究院、空间中心、自动化所等负责人也纷纷就自己负责的领域进行了汇报和讨论。
会议高效而务实,一个个难题被抛出,又被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技术储备逐一化解。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才结束。
陈羽墨回到顶楼的院长办公室,窗外阳光正好。他刚坐下,秘书就送来了另一份文件——【第二届“菁英计划”第一轮考核结果汇总】。
他翻开文件,一行数字映入眼帘:
总报名人数:2,400,000+ 通过第一轮考核人数:700,000+
陈羽墨的目光在这两个数字上停留了许久,尤其是那七十万的庞大数字。
相较于第一届的一百零七万报名,三十二万进入第二轮,这一次的规模几乎翻倍还不止!
这背后,是华夏年轻一代对科学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国家教育科技实力提升带来的雄厚人才基础。
虽然他知道,后面的考核会更加残酷,最终能留下的依然是凤毛麟角,但这七十万个充满潜力的火种,已经足以让人看到华夏科技未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股欣慰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放下文件,走到窗边,眺望着这座充满活力的科学之城。
家国天下,未来可期。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拥有了更加清晰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