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看着赵剑,终于语气斩钉截铁说道:“将军之心,刘虞感动。
这主政之责,刘虞接了!”
赵剑心中大喜!
他此次前往凉州,一来确实是到凉州布局下一步的行动,二来,是为了暂时离开刘虞,他不在,让黄舞蝶、沮授等人传递他的态度,试探刘虞的想法,以便他做最终的决定。
赵剑希望刘虞能够为雁门军做事,并非是要投靠于他,以刘虞的身份和性格,是不会依附,不会投靠任何诸侯的。
但他有“护民安土”的本心。
当天,赵剑召开了雁门军高级会议,立即上表朝廷,为刘虞请封“安黎侯”。“安”有安定、安抚之意,体现了刘虞治理地方时致力于让百姓生活安定的举措;“黎”指代黎民百姓,“安黎”二字直接表明了刘虞爱民如子、以安民为己任的功绩和品德。
同时上表,为刘和请“使乌桓中郎将”。
之所以要上表朝廷,因为刘虞父子身份特殊,是皇亲国戚。
在汉代制度下,诸侯擅自给皇亲国戚拜侯封官是不合适的,是挑战皇权权威,会被视为“僭逆”,既不被官方认可,还会招致舆论谴责甚至军事讨伐。
只要上表了朝廷,朝廷同不同意,赵剑自然是不会在乎的,这两个官职,就已经是定了。
随后,赵剑任命阎柔为“护乌桓校尉”,并成立阎柔军团,统领鲜于辅、鲜于银、齐周、阎志等原兵马,扩充兵员以乌桓部族为来源。
按史料记载,乌桓各部原本分散,甚至有劫掠边地的习性,阎柔凭借对部族的了解和恩信,将分散的乌桓骑兵整合为统一指挥的部队。
这支骑兵既有“野性冲击力”,又有“战术纪律性”,是东汉末年北疆极具威慑力的精锐力量,核心特点是机动性拉满,冲击力极强,且善打硬仗,堪称当时北方战场的“快速突击利器”。
成立阎柔军团后,根据现有部署,和今后的发展动向,赵剑立马对云、凉、青三州驻防及各军团进行了调整。
阎柔军团统领云州。
雁门郡驻防八千以上,郡治所阴馆驻两千,边境城池每处不少于一千,郡内城池及山道隘口驻扎五到八百。
常山国驻防不低于三千五百。国治元氏县驻一千三百,控井陉道南端。各产粮县驻防不少于一千,以守护粮仓。次要县城各驻三到五百,仅守县衙与要道。
中山国和钜鹿郡各共驻防七千以上。中山国治卢奴驻一千五百,控连接常山与钜鹿的要道。
钜鹿郡治钜鹿县驻防两千,防冀州兵马北进。
两地产粮县每县驻八百到一千,重点守护农田与粮道,确保四地粮草供应。
野战兵力一万以上,以骑兵为主,集中加分遣部署。
轻骑兵八千,负责边境突击、跨区域驰援。重骑兵一千,驻雁门附近。轻步兵三千以上,随骑兵行动,负责支援,清剿流寇,抵御外敌。
马腾军团统领凉州。
驻防兵力不低于一万八千人,于陇山道驻扎两千,护关中至凉州唯一的陆路通道,守关隘确保后勤通道绝对安全。
河西走廊枢纽金城、张掖郡城,每城驻一千五百人,控走廊交通,兼管周边羌部联络。
边境警戒八千左右,每处驻防不少于三百,配骑兵巡逻。
野战兵力一万以上,驻武威和陇西郡,驰援州内任何方向。
张辽军团统领青州。
西部济南国驻三千,控青州西部济水通道。齐郡驻四千,两地边境要道,济水渡口、博山山道设数处哨所,每处驻扎五百,配小型战船防济水水路突袭,卡死中原势力东进通道。
东部东莱郡驻防六千,护港口与盐业
中部北海、乐安驻防七千,保粮田与交通。
平原郡西连兖州、北接冀州,需兼顾粮区守护与侧翼防敌,驻防四千。
贝丘城驻守三千五百,守城主力三千,配五百轻骑兵,每日沿济水西岸、冀青陆路巡逻,侦察敌军动向。
野战部队,在贝丘方向部署三千轻骑兵,驻贝丘城西北,可一小时内驰援贝丘。贝丘城南侧驻扎三千步兵,协助贝丘城防,在敌军攻城时可发起反冲锋,可避免城池被围死。
青州全域再部署一万机动野战主力,轻骑兵五千,可三日内驰援东莱沿海、中部粮区,若贝丘方向战事吃紧,也能快速北上增援。
三千轻步兵分驻北海国、乐安郡,增强进攻或防御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