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顺着赵国强的手指望去,空间入口里,一台熟悉的仪器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他当年设计的“大型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改进版,镜头比原来更大,底座更稳。
他突然想起,1956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光学仪器的发展方向》中,曾描绘过这样的仪器:“它能测量到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能让我们的机械制造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那……那台仪器……”王大珩的声音开始发颤。
“按照您当年的设计图改进的,分辨率比原来提高了十倍。”
赵国强扶住他的肩膀,“您还没看到它测量出火箭发动机叶片的误差,还没看到学生们用它磨出第一块国产高精度镜片,怎么能走?”
王大珩看着空间里温暖的灯光,又看看窗外冰冷的雪地,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想起那些因没有精密光学仪器而失败的实验,想起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想起自己回国时的誓言。他擦干眼泪,点了点头:“好,我跟你走。只要能让光学技术继续发展,我什么都愿意做。”
当王大珩的身影出现在空间的联合实验室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姚桐斌拿着那块耐高温合金样品,激动地说:“王先生,您可来了!这材料的晶格缺陷,我们用现有仪器根本看不到。”
王大珩接过样品,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眼旁边的电子显微镜,笑着说:“别急,我先看看你们的仪器。”
他走到显微镜前,仔细检查着镜头和光源,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轻敲击,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光源的稳定性不够,导致成像模糊。
我们需要加装一套稳频激光系统,再调整一下物镜的焦距。”
董铁宝递过来一张计算机芯片的设计图:“王先生,我的芯片蚀刻需要光学对准仪,精度要求达到0.1微米。”
王大珩接过设计图,看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在图上画了几笔:“这里可以加一个分光棱镜,提高对准的精度。
另外,光源要用氦氖激光,稳定性比普通光源好十倍。”
接下来的几天,王大珩成了空间里最忙碌的人。
他带领着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改造电子显微镜、设计光学对准仪、调试红外光谱仪。
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磨制镜片,从选材到研磨,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
他常说:“磨镜片就像做人,要心细,要有耐心,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在王大珩的指导下,姚桐斌终于用改进后的电子显微镜,看清了耐高温合金内部的晶格缺陷。
他根据观测结果,调整了合金的成分比例,重新研制出的样品,耐高温性能比原来提高了20%,完全满足了火箭发动机的要求。
董铁宝的光学对准仪也顺利完工。
当他用这台仪器生产出第一块计算机芯片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芯片的蚀刻精度达到了0.1微米,比原来的设计精度提高了一倍,为后续的计算机升级奠定了基础。
萧光琰则用王大珩调试后的红外光谱仪,精准测定了页岩油中重质组分的分子结构。
他根据测定结果,调整了催化剂的配方,页岩油的裂化率提高了15%,出油率也随之大幅提升。
而王大珩自己,也在空间里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项目——研制中国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
他说:“普通电子显微镜只能看到表面形貌,扫描电镜能看到内部结构,这对材料科学、生物学都至关重要。”
一天,熊庆来拄着拐杖来到王大珩的实验室,看着他正在绘制的扫描电镜设计图,笑着说:“大珩啊,当年你在清华读书时,就喜欢钻研这些新奇的玩意儿。现在看来,你果然没让我失望。”
王大珩抬起头,看到熊庆来,连忙起身:“熊先生,您怎么来了?快坐。”
“我来看看你的新发明。”熊庆来坐在椅子上,看着设计图,“这台仪器要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光学技术就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了。”
“还需要大家的帮忙。”王大珩指着设计图上的一个部件,“这个偏转线圈的设计,需要程世祜先生的力学知识;数据处理部分,需要董铁宝先生的计算机技术。”
“没问题!”程世祜和董铁宝正好走进实验室,听到王大珩的话,立刻答应下来,“我们明天就开始合作。”
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第一幅图像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空间都沉浸在喜悦中。
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上面的鳞片结构一目了然。
王大珩看着屏幕,眼中满是欣慰:“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扫描电镜!”
赵国强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些科学家们脸上的笑容,心中也充满了自豪。
他知道,王大珩的到来,不仅解决了“两弹一星”的光学难题,更为光学技术的未来播下了种子。
可他的目光很快又投向了外界的天空。
他的名单上,还有更多的名字在等待着他——有研制出龙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王之江,有在红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汤定元,有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张钰哲……这些光学领域的专家,都在1968年前后遭受着迫害。
“王先生,您觉得,光学技术的未来在哪里?”赵国强走到王大珩身边,轻声问道。
王大珩看着屏幕上的图像,沉思了一会儿,说:“光学技术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
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但只要能培养出更多的光学人才,中国的光学技术就永远有希望。”
赵国强点了点头:“您放心,我会把更多的光学专家接来这里,让他们和您一起,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王大珩看着赵国强,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你到底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些?”
赵国强笑了笑,指着实验室里忙碌的科学家们:“我只是一个守护者,守护这些为国家奉献的人,守护科学的火种。因为我知道,这些火种,终有一天会照亮整个中国。”
就在这时,赵国强的计算机突然发出一声提示音。
屏幕上显示出一组数据,是外界传来的消息——王之江因为研制激光器,被打成“反革命”,即将被批斗。
这时间是赵国强提前设置的 ,它就好像闹钟一样,提示赵国强按时去救人。
赵国强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起来。
他拿起玄铁长刀,对王大珩说:“王先生,我要去接下一位‘光的使者’了。这里的事情,就拜托您了。”
王大珩点了点头:“放心去吧,我们会继续推进研究。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庆祝扫描电镜的成功。”
赵国强的身影消失在空间入口中。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在继续。
在1968年的风雨中,还有更多的科学巨匠在等待着他的救援,还有更多的科学火种需要他去守护。
而他,将带着手中的长刀,继续在星夜中驰援,让那些被阴霾笼罩的名字,重新在科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空间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实验室里的嗡鸣依旧悦耳。王大珩看着屏幕上的扫描电镜图像,又看了看窗外的星空,轻声说道:“光明,终会到来。”